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CCTV2《今日观察》播出:股市对谁过敏?以下为节目内容:
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本周的股市的颜色是绿色的,心情可能是黑色的。继周二天量下跌之后,股指在周四、周五持续下挫,到今天收盘的时候,沪指报收在3096点,一周累积下跌了212点,那么这个跌幅是超过了6%,创下了近四个月以来最大的周跌幅。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轮的大跌?那么这一轮的大跌,是否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调整呢?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马光远共同评论。
沪深股市低位创下天量,周四跌幅超过3%,股市动向是否牵动政策神经?
张鸿:供需矛盾是造成本轮下跌的原因之一
(《今日观察》评论员)
对于此次的这一番大跌,很多人都没有心理准备,因为在上个星期的时候,很多人对本周的行情还是乐观的。那个时候,很多机构看涨的比看跌的要多得多,然后一些市场人士以及一些网站的知名财经博客都提到反复震荡中、继续向上、最佳买点以及年底大行情等等这样一些词,即使是在本周二出现天量下跌以后,还是用一些迎接大反攻、暴跌是好事以及恐惧的时候一定要贪婪等等这样的语句,让乐观的继续情绪弥漫。此外,开户数特别能代表这种乐观的情绪,上一周基金的新增开户数连续突破了6万、7万、8万,比上上一周增长了44%,将近一半,股市中,A股开户数增长了18.34%,B股增长了二倍,AB股总数是1.3亿,已经将近1.4亿,等于每10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开了账户在炒股。
虽然很多人对于本周的大跌是意外的,但是这种意外并不影响它大跌以后,因为市场能够找到为什么下跌的理由:就是资金可能紧张;央行在回笼资金;国资委要求央企也要在年底回笼资金;同时供应在增加,股票的供应在增加;新发行的股票,IPO的速度在增加;增发、配股等等的速度也在增加,因此这样整个的算下来,资金大概有好几千亿的缺口,所以供需矛盾可能是造成本轮下跌的一个原因。
马光远:中国股市:暴涨暴跌永远是常态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应该调整了。上一次下跌是上升到4个月之前的7月29日的那一次大跌,四个月时间,上涨幅度从原先的2639点,现在涨到3300多点,涨了700点,涨了快30%。从7月份到现在,这个周期是近几年里边没有调整的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了。这个周期预示着,不管有多少上涨的原因,但是最大的原因就是该调整了。第一,是因为一直在上涨;第二,政策变动的敏感期,股市总会有波动,而有关机构会利用这种政策的波动和敏感,做一些向上或者向下的一些举动;第三,事实上从周跌幅来看,这一次下跌本身比较正常。因此,大家应该理性的来看待这次的下跌,对于中国股市,暴涨暴跌永远是一个常态。
张鸿:经济增长不是影响股市的唯一因素 众多因素影响股市的晴雨表功能
(《今日观察》 评论员)
股市并不仅仅和保不保8有关,经济增长并不是影响股市的唯一因素,因为中国股市是过敏“体质”,它对很多情况都敏感。第一,比如对政策的情况、大小非以及有种种减持的敏感,11月份也是下半年减持最多的一个月份。第二,新股发行。每次新股发行的节奏不是市场能决定的,但价格却是所谓的市场来决定的,这就往往决定了这个价格反而比市场上普遍的这些股票要高得多。因为新股出来时的价格本身就是一个泡沫新股,这对市场的影响也很大。第三,这是一个中国特色,就是对很多重要的会议,重要的庆典以及重要的活动都比较敏感。比如,每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行情都会有一些波动。这一次的波动,也有很多市场人士分析师分析,这可能是对将要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些政策有一些提前的反应。第四,就是一些社论或者评论员文章也会对市场造成影响,它可能影响到市场的走势。
此次有分析师表示,统计局网站转发了一个警示资产泡沫的文章,影响了这一次行情的走势。因此,股市可能是晴雨表,但它反映的不是单纯的温度,它可能也反映湿度,反映污染度,甚至可能还具有指南指北的功能。这样一个综合的,什么都想反映的一个晴雨表,当然不能单纯地反映市场的走势。
马光远:股市主要是政策的晴雨表 需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今日观察》 评论员)
中国股市的确有敏感症,事实上这种敏感恰好反映了它的底气不足。今年以来,股市、楼市等虚拟经济一直在强跑,如果现在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还为时尚早,叫政策的晴雨表,应该更准确一些。第一,在很多情况下,政策的变更影响股市非常大,而且目前中国实体经济一片向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反而更加的不确定了,比如迪拜的金融风暴、人民币升值以及热钱的涌入等等不确定因素导致我们下一步的政策决策,需要考量更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投资者对未来不确定的预期。第二,今年我们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大量的学者指出有一部分钱流向了股市、楼市,如果明年我们要以调结构为主,那么如果不调控流量,最起码也要调控流向。因此,这个钱究竟是继续流向股市、楼市,还是实体经济部分,这一点非常重要。
投资瞄向股市、楼市,央行连续七周实现资金净回笼,千亿资金低位离场,去向何处,市场瞩目。
张鸿:股市和信贷之间要有防火墙 股市和政策之间要划清界限
(《今日观察》评论员)
政策起码要知道股市和政策根本的目标,比如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要划一个分界线,要有一个隔离带,虽然我没法算出今年的天量信贷到底有多少流入到股市当中来了,但是每一次股市的下跌,都可能是因为上面收紧了信贷,因为一查信贷资金,股市就下跌,这起码说明我们有很多资金漏到了股市当中。如果把股市和信贷绑到一起,那就对我们的整个金融安全以及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很多经济学家提醒说,不要走日本多年前的老路,股市繁荣了,但泡沫一破灭,整个经济就进入到了十几年的一个衰退。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股市和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划清界限。
马光远:货币政策不应被股市绑架 更应关注实体经济
(《今日观察》 评论员)
在股市和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划界限,这个界限可能就比较理想。我觉得要是操作起来,就要给资金的流向建立一个单独的管道,但把这个管道建成直通车就比较难,因为这个资金从银行到企业本身的整个流程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所滴漏。对于央行来说,尽管目前各国的央行都在关注资产价格,但不见得就是货币政策的本身,那么在制定我们政策目标的时候,要看股市的表现。比如说7月29日股市暴跌以后,央行就紧接着就出来表示政策不会改变,我觉得这种安抚性的言论和政策表态应该少一点。就是说货币政策可以关注资产价格,但是资产价格绝对不是左右货币政策未来走向的一大变量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货币政策更应该关注的还是实体经济,就是我们未来实体经济究竟需要多少钱,需要多少的货币量,需要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如果股市一跌,政策就来安抚,股市一涨,就来打压,那么这样一来,货币政策本身承载的政策目标太大了。如果承载的目标太多,反而会冲突,那么在这样一个不相容的环境下,要达到它的政策目标就比较难了。因此对于央行而言,货币政策尽可能的纯粹一点,干净一点,就要关注实体经济。
尹中立:货币政策已经有所微调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大家应该看到银行要补充资本金的背后,实际上是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的风险控制力度在加强,这实际上是一个金融、信贷紧缩的重要信号。再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看,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连续好几周都是在货币净回笼,而且力度还非常大,实际上是不论从银监会,还是从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显地看出,在今年过多的信贷投放后,货币的扩张,现在的态度已经开始有所微调。这是投资者需要关注的一个大方向的问题。
贺强:中国股市发展必须依靠经济支撑
(中央财经大学 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以前中国股市主要靠政策支撑,今后中国股市的发展,必须靠经济支撑,眼前政策有可能适度地调整,但是如果从长期看,我们的经济彻底复苏、反弹、回暖了,上市公司业绩就会大幅提高,从而会有力地支撑股市继续发展。
张鸿:中小投资者应理性、谨慎地投入股市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中小投资者最理性的面对办法就是千万不要用血汗钱去炒股,这个可能很多人很难做到,因为很多人都把自己的钱投到了股市当中,但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在股市当中是弱势的,每一次的暴跌,最受伤的总是散户,清出去的也是散户,因为机构即使受伤了,它还有很多钱,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说,中小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就要认清股市的本质,因为中国股市是有过敏“体质”的,它对很多事情都过敏,所以我们也要有过敏的眼光,要让自己胆小一点,千万不要胆子太大,因为我们胆子再大也拼不过那些大户。
马光远:中国经济不确定性仍然很大 投资选择不可掉以轻心
(《今日观察》评论员)
第一,现在中国股市对政策这么敏感,那么股民在做自己投资选择的时候,就不要做相反的判断,也不要去挑战相反的运气,这是最关键的。第二,中国经济从增长来看,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不确定性仍然很大。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诊断是,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我们不可掉以轻心。那么对股民来讲也是如此。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