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 > 正文
央视《经济半小时》11月30日播出节目“私盐为何流入市场?”以下为节目实录:
(执行主编:庄严 记者:刘煜晨 摄像:景延)
我们今天关注的是一件大家每天都离不开的东西,那就是盐。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盐业专营,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看中了食盐利润高,所以干起了贩卖私盐的生意。历史上也有不少贩卖私盐的人,最著名的当数唐末的黄巢了。两千年过去了,可能大家想象不到,这个古老的行当现在还有人在干,而且规模惊人。我们就来看看刚刚在重庆宣判的一起案件。
宣判私盐第一案,私盐是如何流进老百姓盐罐子里的?
(2009年11月5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判长黄旭:“判决如下,被告人徐守华,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罚金40万元,二、被告谭正兵,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并处罚金15万元。”
今年11月5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徐守华、谭正兵团伙倒卖私盐案作出一审判决,10名主要涉案人员得到了应有的惩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案件,是国内近年来成功破获的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的一起私盐盗卖案件。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局长陈逸根:“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非常完整的,就是购、运、销分装加工一条龙的组织,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从涉案的数额上来说,也是比较大的一起案子。”
这起案子,让私盐买卖这种听起来有些遥远的现象突然间闯入了公众的视野。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直:“私盐它是两个概念,它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上面,它是没有获得国家的许可证,没有国家的审批,私自用工业盐来生产食盐,这是一个私盐,它没有加碘,还有在很多工业元素上面,不符合国家的要求标准,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它经营上面,没有国家的批发许可证在进行营销。”
根据国务院1996年颁布的《食盐专营办法》,为了加强对食盐的管理,保障食盐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制度: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食盐专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食盐专营工作。也就是说,各地食盐统一由当地盐业公司负责供应。而不法分子销售的私盐,一般是没有加碘的工业盐。在重庆徐守华团伙私盐制售案中,查获到的假冒食盐总量达到了788.85吨。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直:“近800吨盐,相当于40万人一年的(消费)量。”
这批私盐几乎够一个县的人吃一年的,数量相当惊人。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些私盐用载重量10吨的卡车来运的话,足可以装满一个80辆车的车队,好在目前人赃俱获。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多私盐,竟然渗透进入了重庆各个销售点和商店,买到了老百姓的盐罐子里。
在这起徐守华团伙案中,犯罪分子并不是直接销售工业盐,而是把大包装的工业盐加工成了小包装的假冒食用盐再卖出去。据我了解,根据《食盐专营办法》,国家对食用盐从购买、到运输、再到分装加工,有很多监管环节。这些犯罪分子到底是如何闯过一道道监管关卡的?我们来看看。
这起特大私盐案从发现线索到水落石出,耗时接近两年。那么,一开始是怎么发现市场上出现私盐的?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直:“2008年初的时候,我们在重庆市的一些区县,主要是荣昌县,当时分公司它们的生产情况营销情况,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反映他们的销量下降,而且是急剧下降,他们在2008年一季度销量只有400吨左右,而2007年初,同期达到900吨,一个季度少500吨,同期下降58%,这引起了我们局里面的高度重视。”
食盐作为一种特殊食品,人们每天的消费量基本不变,而荣昌县的人口数量也基本稳定。因此,当地的食盐消费总量也应该基本稳定。由于国家实行食盐专营,正规的供应渠道只有盐业公司一家。因此,销量出现58%的下降绝对反常,重庆市盐务局断定:一定有私盐闯入了重庆市场。立即成立专案小组展开秘密调查。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直:“因为开始的时候,不能把面扑的太大,太大了我们担心一点,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之后打草惊蛇,也怕内部出现一些情况。”
调查结果证实,的确出现了假盐,这些假冒食盐做得极其逼真,用肉眼难以判断真假。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涂红:“一检查就发现有的地方卖的盐,跟盐业公司生产的正规盐,有不一样的地方,拿上来我们一鉴定一看,真的,还分不出真和假,分不出来然后我们找了两个专家来看了一下,一看发现,这个里面肯定是假盐,假食盐它不含碘,我们用碘试剂一测它没有颜色变化的,你来试试,你看没有颜色反应的,你看(这个)有颜色的变化了,这就说明它是合格的,加碘食盐,左手这边这个就是用工业盐加工的假食盐,我右手边这个就是盐业公司生产的合格加碘食盐。”
消费者买盐时不可能用专业试剂一一鉴别。因此,如果不找出市场上的假冒食盐,大量的工业盐就会进入家庭被当作食盐食用。那么,重庆地区出现的假冒食盐究竟有多少?重庆市盐务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场清查。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涂红:“清查下来一看,不得了,总共有15个县和区发现有大面积的,都发现假的小包装盐,这个量很大,来势很猛。”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立即汇报重庆市政府,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张明树:“如果说是非碘盐进入老百姓家庭或者是更严重的是有的犯罪分子,把工业盐当作碘盐来销售,那就是完全对老百姓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就意味着咱们老百姓可能在食盐安全上就会发生重大的问题。”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因为重庆市属于我国碘缺乏重点地区。
重庆市卫生局疾病控制处处长胡渝:“整个重庆四十个区县,都属于碘缺乏病地区,当初就是属于全国7个未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省市之一,不光是我们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它就不存在了,实际上自然环境是长期缺碘的。”
如果缺碘,究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重庆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肖邦忠:“ 那个碘缺乏对人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危害,一就是智力发育的影响,二就是体格发育的影响,三就是生殖功能的影响,但表现最突出的在儿童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就是甲状腺肿大,我们重庆市在使用碘盐前,儿童甲状腺的肿大率是45%,但是在个别重的地方还更高,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八十。”
很显然,大面积的工业盐一旦进入百姓家庭,并被长期食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张明树:“政府接到这个案子报案以后,就立即召开,包括公安、工商,当然盐务局是首当其冲的,共同组成专案组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就是深究,最后采取统一行动,各负其责。”
案情很快有了眉目,经过对15个区县查获的假冒食盐检测比对后发现,这些假冒食盐不仅外包装一致,其内在成分和含量也都一样,主要是来自湖北生产的工业盐。这个结果一出来,重庆市盐务局领导却陷入了困惑之中。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直:“我们感到奇怪,因为湖北盐务管理局和重庆盐务管理局,它是建立了一种协作关系,我们实行了无缝化管理,它的工业盐进入重庆工业企业的话它有备案,我们还要对它的工业盐进行检查,进入我们的工业企业之后,我们进行检查是不是那么多,如果中途运走了多少是不行的,因为运走了很可能进入我们的食盐企业,对工业盐的监管都备案的,怎么湖北盐能够来我们完全不清楚,就感觉到有些迷惑。”
从荣昌县食用盐销量下降58%这个幅度看,湖北来的这批私盐数量绝对不少。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了这样一起贩卖私盐大案,重庆市盐务局的神经骤然紧张了起来。
男:但案件调查到这一步,重庆市盐务局又陷入了一个迷局,本来他们和周边省区的盐务部门都签署了合作协议,实行无缝化管理,凡是周边省区有工业盐进入重庆,不管多少都有案可查。可这一次湖北的工业盐大面积入境,他们事先却一点都没有发现蛛丝马迹。犯罪分子到底是怎么瞒天过海,把私盐跨界运进重庆的?
追根溯源端掉跨省私盐团伙
前面我们看到,重庆盐务管理局从荣昌县食用盐销量骤降判断,当地一定存在大规模贩卖私盐的犯罪团伙。经过调查,他们果然在十五个区县的市面上都找到了不少假冒食用盐四处流通,而且它们都是用产自湖北的工业盐加工出来的。
这不仅冲击了当地盐业市场的正常秩序,更严重的是,对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可是,源自湖北的这批工业盐从跨境运输的备案资料中,根本查不出来。于是,盐务局决定会同公安部门从销售环节入手,顺藤摸瓜。
由于事关重庆市上千万人民的食盐安全,又受到了重庆市政府的特别关注,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立即行动,抽调得力人员与重庆市警方一起开始了艰苦的调查侦破工作。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直、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涂红:“关键的就是连根拔起,真正挖掉它的根源,彻底端掉它的生产假盐的这个产业链、供应链
把这个网络彻底打掉,那么是谁把湖北产的盐弄到重庆来做成了小包装的盐,或者是谁在外地用湖北产的盐做好了小包装盐运到重庆,通过什么方式运来的。”
通过对假冒食盐销售点的地毯式盘查,一周以后,专案组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涂红:“就在重庆市的荣昌县,有一个叫彭天贵的地方(销售点),我们发现了他的假盐,他自己交待是一个叫于华的人,销售给他的,而且彭天贵还给了我们一张于华的名片,销盐的名片。”
于华是谁?这些用工业盐加工的假冒食盐会不会是于华所为?然而,于华查无此人,原来,这是一个假名字,他的手机也已经停机。专案组立即着手,查找名片上所印电话在停机前的主要联络人的集中活动区域。终于发现,于华的电话号码出现在一个小区物业的承租户名单上。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涂红:“在嘉德园小区租房的租门面的清单里面
发现了这个手机号,但这个人不叫于华,叫徐守华,他租的门面,租了一个嘉德园24号门面,我们到24号门面一看,这真的是一个标准的做假冒伪劣的地下加工厂的好地方。”
徐守华就是于华吗?嘉德园24号门面就是涉案的假冒食盐加工厂吗?专案组立即对目标采取了24小时不间断监控。监控发现,该门面房平时大门紧闭,只有在一辆牌号为渝B-97863的金杯车驶近时,才半开卷帘门,上下货物十分神秘。这辆金杯车神秘装运的货物是不是假冒食盐?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涂红:“我们就发现它装的那个东西就是假盐,我们对这个车进行跟踪,跟踪以后,我们发现它把这些袋装的东西销售到了它的附近这些农贸市场,都是晚上送货,送到农贸市场和送到农贸市场的副食商店,他车走以后,我们对这个农贸市场派人去买那个盐,买回来我们一鉴定,就跟我们前期查到的这10多个区县,湖北产的工业盐是一样的盐质,一样的包装,这一下,狐狸的尾巴终于就露出来。”
这时候,专案组断定,24号店铺就是假冒食盐加工厂。从金杯车上卸下来的是大包装的工业盐,装车运走的是分装成小包装的假冒食盐。但是,这里绝对不会是唯一的假冒食盐加工厂。因为它的加工量不足以铺开重庆市15个区县。于是,专案组按兵不动,继续跟踪,随后又发现了另外两个假冒食盐加工厂。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涂红:“我们应该说,收网的时机就成熟了,但是我们想这个工业盐,是谁给他提供的,是通过什么方式运进来的,徐守华他加工好的,这么假包装食盐是谁给他销售出去的,这个网络我们必须要搞清楚。”
专案组兵分两路,经过三个月跟踪调查后发现,重庆市的三个假冒食盐加工厂都由徐守华负责,他们用来加工假冒食盐的湖北工业盐都来自广东,由一个名叫谭正兵的人从广州三眼桥货场购买。再通过卡车运输到重庆,分装后销售到各区县的农贸市场和小商店。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涂红:“真相大白,动手的时机就成熟了,重庆、广州同时动手,在一周的时间内把将近20个嫌疑人,一举抓获,无一漏网。”
是谁打开假盐的市场大门?
分布在重庆和广州两地的涉案人员被警方一一抓获,他们终于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这起制售私盐案到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在我们看来,案件背后还有很多谜团还没有解开。工业盐的产销运输都有严格备案,徐守华团伙制售假冒食盐前后达三年之久,购买的工业盐数量巨大,他们怎么能在这么长时间里,都一直畅通无阻?到底是谁给他们打开了进入食盐市场的大门?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重庆也是我国重要的盐产地,其产品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加碘做成食盐,其它绝大部分做了工业盐。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局长陈逸根:“我们重庆,盐的生产总量是150万吨,食用盐只有25万吨,所以有125万吨都是工业用盐。”
既然重庆本地有大量工业盐,徐守华团伙为什么还要花长途运输费跑到广东去买工业盐?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涂红:“为什么徐守华要舍近求远,跑到广东去买工业盐,因为我们重庆市对工业盐实行了监督管理,就是工业盐签定合同,要进行备案,我们的盐厂都是直接供应给两碱化工企业,不向第三者出售,所以重庆这个徐守华、谭正兵他们在重庆是买不到工业用盐的。”
那么,谭正兵在广东是如何买到工业盐?
犯罪嫌疑人谭正兵:“谁都可以买得出来,不需要带什么很严格的手续,不管哪一个你只要有钱,都可以买出来。”
记者:“那你在货场买盐的时候,它有没有问买这盐做什么?”
谭正兵:“没问,你去了解,不要手续的,广东那边那些盐是敞开卖的。”
记者赶到了广州市郊区的三眼桥货场。谭正兵购买的湖北产工业盐全部来自这里。记者发现,这里几个仓库都堆放着大量的工业盐,从外包装上看,以湖北产的居多。但是,当问到货场工作人员时,不管是谁,都是一问三不知。
记者:“是工业用盐吗?”
工作人员:“是什么盐我也不懂。”
记者:“平时拉的车多不多?”
工作人员:“我不清楚。”
记者:“这个老板想买盐找谁?”
工作人员:“买盐啊,买盐你找……”
记者:“找谁?”
工作人员:“我不清楚,我们找盐老板,你到旁边去看。”
这些人一听说要买盐都很警觉,这是因为,重庆市法院公开审理徐守华谭正兵制售假盐案时提到过这个货场。谭正兵入狱后,颇有一些不服,他认为三眼桥货场敞开卖工业盐害了自己。
犯罪嫌疑人谭正兵:“我真的觉得确实太冤了,你说要手续的话,我根本就没有今天。”
记者:“为什么要手续的话你不会有今天?”
谭正兵:“因为我没有手续嘛。”
其实,像谭正兵这样因为用工业盐制售假冒食盐而入狱的大有人在。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局长陈逸根:“据统计2008年,全国盐业查处违法案件是7万多件,移送公安部门和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的是500多件。”
制售假冒食盐如此猖獗,究竟是什么原因?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局长陈逸根:“我觉得原因是深层次的,由于监管不力,法制不完善,所以对盐资源的开发,对盐业生产企业的设立,对盐业经营企业的,这条件我们都太宽松,所以就造成我们一哄而上,然后就是失控。”
据介绍,我国目前共有制盐企业约3000家,年产原盐6800万吨,其中食盐只有800万吨,占总产量的13%,其它都是工业用盐。但是,很多工业盐生产企业都悄悄卖起了食盐。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局长陈逸根:“3000多家盐业生产企业进入食盐定点生产系列的,只有96家,所以大部分企业没有食盐生产资格的,但是它们都在卖食盐。”
工业盐生产企业为什么卖起了食盐,甚至,有的还要直接以工业盐冒充食盐?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局长陈逸根:“食盐的价格相对于工业用盐来说比较高一些
生产食用盐和销售食用盐,都是有利润的,但是两碱工业用盐就是随行就市,在盐产大于销的时候,两碱工业用盐的价格就往下面走,生产两碱工业用盐,只能够保本甚至是亏损经营。”
之所以存在这种行业性压力,陈局长认为,根源在于国内制盐行业准入门槛太低。
重庆市盐务管理局局长陈逸根:“对企业的设立它门槛很低,或者基本上是没有门槛,那么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如说美国也是全世界产盐第二大国,美国年产销量是4500万吨,它只有产销一体化的,6家盐业公司,我们现在是盐业生产企业和盐业流通企业,现在将近是五千家。”
半小时观察:
可以说,这起私盐案揭开了困扰盐业的一块伤疤。一方面,工业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管理混乱,另一方面,食用盐市场却因为有《食盐专营办法》这道门槛,利润诱人。难怪大量的工业盐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非法渠道流向食用盐市场,以牟取超额利润。但问题的症结还不仅是这些,有资料显示,国内现在有大大小小制盐企业约3000家,加上批发销售环节号称共有5000家盐企,恶性竞争在所难免。看来老百姓的盐罐子能否平安,除了打击私盐,更得破除地方保护,根治盐业市场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