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省份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11月8号,北大招生办表示,将在全国13个省份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直荐生比例约占普通本科招生计划数的3%,有39所知名中学的校长,有资格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被推荐学生不用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笔试,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高考成绩降30分录取。
在上海,继复旦和交大之后,11月10号,同济大学宣布,在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中也引入"中学校长推荐制",直荐生比例约占第一批普通本科招生计划数的5%左右,在上海79所示范性中学试行。被推荐学生面试合格后不必参加同济的自主招生考试,高考成绩达到上海市第一批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就可以被录取。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公众的热议。
遭遇公平拷问,北大校长推荐备受争议
11月20号,在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大众传播"讲座现场,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对于校长推荐制提出了质疑。(王旭明: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曾当过老师、记者、国家教育部办公室主任。2003年到2008年,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以敢言著称。)
新出炉的校长推荐看起来新鲜,其实只是在传统的自主招生中开辟了另一个新名目。而在国外,推荐信早已是选拔人才的通行规则,美国大学入学申请几乎都需要中学校长的推荐信。但王旭明表示,这一制度照搬到中国,很可能会水土不服。
尽管王旭明对校长推荐的实际操作性有所怀疑。但在上海,各中学推荐优秀学生进高校的传统由来已久,始终平静运行,并没有出现很多争议。在上海的经验中,所谓校长推荐,其实还是学校推荐,校长无法包揽大权,而更像是学校的代表认定一下。班级认定、教师讨论、公示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交通大学为例,即便是被推荐录取了的学生,如果在大学表现不好,推荐中学将被取消下一年度的推荐资格。
这种推荐会成为权钱交易的新市场吗?
校长推荐制一经推出就引发了激烈争议,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网友怀疑校长推荐制可以保证公平。在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上好大学仍然是改变命运最主要途径的大背景下。老百姓最关心也最担心的,是这种“推荐”会不会成为一些家庭拥有特殊关系的孩子们直升名牌大学的“绿色通道”?成为权钱交易的新市场?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高考,仍然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公平的选拔制度,但是,除了高考时的硬分数,招生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所谓“捷径”,比如自主招生、保送生、小语种招生,以及艺术、体育、三好学生等等名目繁多的加分。在现实中,这些为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开辟的绿色通道,往往成为权力染指教育的渠道。
加剧不同地区受教育机会的差距?
除了被“潜规则”,目前看来,校长推荐制在实施中还存在着被扭曲的可能。校长推荐制的初衷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但目前获得推荐资格的不但鲜有“偏才”,更无“怪才”;基本都是公认各方面品学兼优,年级成绩排名最靠前,甚至已经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比如人称“全国首位校长推荐上北大的学生”,江苏南师附中的匡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校长坦陈,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压力太大”,推荐公认成绩最好的全才,没有争议,比较安全。王旭明表示,除了潜在的腐败可能外,东西部和城乡教育差异则是另一个层面的不公,在全国400多所中学中,有资格推荐上北大的39所学校,集中于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在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对大城市倾斜的校长推荐,是不是会进一步加剧不同地区受教育机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