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昆明螺蛳湾拆迁风波始末:万名商户转让费泡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2日12:28  中国新闻周刊
昆明螺蛳湾拆迁风波始末:万名商户转让费泡汤
昆明之困。中国新闻周刊2009045期封面

昆明螺蛳湾拆迁风波始末:万名商户转让费泡汤
螺蛳湾商场门前商户聚集在昆明环城南路上阻断交通。中新社发 刘冉阳 摄

昆明螺蛳湾拆迁风波始末:万名商户转让费泡汤
聚集的商户在昆明市环城南路一天桥下聚集,附近交通陷入瘫痪。中新社发 刘冉阳 摄

  昆明之困

  ——效率优先模式的思考

  昆明螺蛳湾商业片区的拆迁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将公众的目光再度聚焦昆明。一万名商户的利益诉求,与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和招商引资的政绩目标相较起来,显然在有些地方眼中,并不具有同等价值。

  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一些地方政府也常常面临困惑。为什么经济增长了,我们的社会保有了空间巨量的财富,而在某些地区的某些人群中,社会关系反而空前紧张,矛盾纷争此起彼伏?一些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在解决了既有经济问题的同时,却在制造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往往是某种程度上忽视社会公平正义的效率优先模式造成的。中央因此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念,试图矫正这种偏向。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正义和公平原则。对正义和公平的遵守,表面上看来可能会有“效率”的损失,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长治久安的、“最有效率”的发展模式。

  文章导读:

  地方政府决策方式谋变

  秋风:效率优先模式背后的政治计算

  螺蛳湾拆迁风波始末

  政府的强势推进,使得26个业主与一万名商户的利益博弈变得更加复杂

  本刊记者/王维博(发自昆明)

  “最后半天甩货了——”11月30日晚7点,昆明螺蛳湾商业片区将近一公里的街面人头攒动,因为听说要拆迁,数万名市民赶来扫货。

  商业区入口处,美容美发用品店的小工站在椅子上敲着铝盆,大声喊着:“洗发水、沐浴露统统5元两瓶。”

  按照昆明市西山区政府的通知要求,这家西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将于当晚24时关闭,近万名商户将搬往郊区一个新开发的商贸城二次“创业”。

  傍晚开始,每个交易区的入口都堆满了准备运走货物的搬家公司的车辆,临街的店铺墙上刷着一排排红色的“拆”字,商户们都在抓紧最后时间甩货。

  珠密琪内衣店的老板李杰摆弄着前两天发的出入证发呆。从当晚24时起,只有持有通行证的经营户和住户才能进老螺蛳湾,消费者不能进入。“不让客人进来,就等于把市场关了。”李杰说。

  19岁的小工宋宇忙着给货物打包,“最后一天了,结算完工资,明日就该重新找工作。新螺蛳湾太远了,如果老板管住还可以考虑。”

  6点钟不到,55岁的服装店老板余成就拉下了店铺的卷帘门。作为老商户,余成1980年代就从浙江来到昆明,见证了螺蛳湾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昆明,我们走了,”余成抬头看看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哭泣的脸。“货等两天再运走,”余成叹了口气,租金已经退了,至于将来,他还没有打算。

  因为参与十天前的一次堵路维权,余成的两个老乡至今仍被关在看守所里。

  堵路风波

  与当下的无奈不同,十天前的11月21日,余成曾和数百商户一块上访过,甚至堵路“抗议”。

  21日一大早,余成正在忙着上货。门外,昆明的第一场雪毫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8点多,店外开始有商户为搬迁的事要去上访,十分钟后,余成加入了上访队伍中。

  螺蛳湾日用商品批发市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环城南路双龙桥畔,于1989年9月建成,相继进行了三次大的扩建和改造。现在是西南地区最大、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有商户10000余户,从业人员近10万人。为了“提升城市形象”,今年8月,昆明市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于今年11月30日正式关闭螺蛳湾商业市场,并在年内完成市场整体搬迁工作,将现有的商户迁至远在20公里之外的新建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中。

  “很多租户都和业主签订了10年、20年的租赁合同,有的都是层层转包而来的铺面,突然拆迁商户损失太大,因此很多人不满,”余成说。此前一天,余成曾和200余名经营户一起,向省人大信访处递交了三份有330余名经营户集体签名不愿搬迁的材料。

  出了市场,商户们前往云南省人大上访。行进过程中,有人开始推路边的铁皮围栏。“这是政府为了关闭市场不让我们进货搞起来的,推倒它。”余成听到人群中有人起哄,不久,路边的数百米的围栏像多米诺牌一样被推倒。

  事后,昆明市公安局召开新闻通报会称,21日上午,约100余名不愿搬迁的商户聚集到云纺家乐福门口,散发传单,煽动抵制关闭市场。随即,现场围观人员增至1000余人,并向环城南路扩散,在双龙桥十字路口,商户将四个方向交通堵断,砸毁南坝路口施工隔离栏,并将3辆出警警车围堵在路中。昆明市公安局发言人姚志宏表示,“这是少数不愿搬迁商户聚众闹事,警方已将24名涉嫌聚众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并带头组织煽动的人员带离现场审查。”

  一万商户与26个业主的博弈

  在螺蛳湾,总数超过一万的店铺的产权分属26家公司所有,绝大部分商户靠租公司的门面做生意。人们习惯于把这些拥有出租房子的老板叫“业主”。近20年的发展中,商户和业主都曾是螺蛳湾的开拓者。

  余成和朱林敏,一个是商户,一个是业主。前者是螺蛳湾的第早的个体户之一,后者则是螺蛳湾最大的业主、云南新瑞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朱林敏说,1990年,螺蛳湾市场建立第二年,他就从浙江来到昆明做生意。“当时还不到二十岁,揣着从老家带来的3000元人民币,梦想能在这个陌生的都市有一块立足之地。”朱林敏说,来昆明的第二天,他在螺蛳湾市场租下一个摊位,摆放从老家带来的日用百货,开始了经商生涯。

  当时,螺蛳湾只是一条露天的马路市场,一个摊位只一平方左右,俗称“一米摊”。朱林敏的摊位在市场的角落里,卖了几个月小百货后,头脑聪明的他开始转做化妆品,摊位太小,朱林敏就把租的卧室腾出来当“陈列室”,一般的顾客过来,在摊上看看样品就直接到“陈列室”谈生意。

  1993年,年轻的朱林敏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一百万,成了螺蛳湾的“化妆品大王”。

  尝到个体户甜头之后,朱林敏开始投资商铺,“市场旁边有一个劳动服务公司,有好多店面,养了70多个人,但因为租金贵,经营不下去。我就去找他们谈,让他们把店面给我,我付职工的工资。”朱林敏说。

  后来,朱林敏说服了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承包了整幢办公楼,简单装修之后,朱林敏将这些铺面转租给其他商户,从中赚取租金差价。

  商户赚到了钱,市面自然也就越来越红火。到了1995年年底,螺蛳湾商品市场比初建的时候扩大了五倍多,个体经营户近6000千户,在里面做生意的人达到了1.3万人。据资料记载:当时每天上市的商品价值超过了800万元人民币,每天的交易额超过200万元。

  1997年,朱林敏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始并购螺蛳湾的商场,至2009年,朱林敏已成为拥有4000多间商铺的商业区内最大的“业主”。

  与朱林敏的发家不同,同样由浙入滇的余成身上有着更多普通螺蛳湾商户的影子。早在1983年,29岁的余成就从义乌来到昆明“淘金”。

  “最早在青年路一个市场批发服装,后来因为拆迁搬到了螺蛳湾,”余成说,作为第一代商人,他们的创业格外艰辛。

  起初几年,余成几乎每月都要去福建等地进货,当年从昆明到厦门没有直达火车,途中需经江西中转,一个单趟就要三四天。有时回来时还要随货车押运,由于路途遥远,路上经常遇到劫匪,有一次,余成的一个同伴押货回昆明途中,被劫匪用棍子打成脑震荡,醒来时整车货物都被洗劫一空。

  起初,商铺的租金很低,很多业主即使有铺面出租,也往往兼做生意,房东经常会和租户一起去外出打货、甚至互相帮忙带货。

  直到1993年,螺蛳湾成立第四交易区,原先的铁皮柜改成了一两层的铺子,商户的经营也由小百货、服装等发展到鞋类、家用电器 、化妆品、建材、钟表等十几个门类,余成等早期创业的商户们才由最初一年收入几万块钱,发展到几十万元。

  随着商户越来越多,朱林敏这样的有钱业主开始组建公司开发市场,经过几轮股权转让,朱林敏等26家业主最终掌握了螺蛳湾及附近的云纺片区90%以上的商铺产权,而螺蛳湾市场也从最早几十个摊位发展到1万多个,从业人员达10万人,交易额超百亿元。

  文章导读:

  地方政府决策方式谋变

  秋风:效率优先模式背后的政治计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昆明 拆迁 螺蛳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