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蚁族”现象:是乎左乎右的“知青”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2日14:07  观察与思考

  ■湖北黄冈  赵 勇

  “蚁族”身上具有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期待满怀、竭尽全力的“蚂蚁哲学”精神,是“弱小的强者”。

  学者廉思有关“蚁族”的研究报告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将高智、弱小、群居的当代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称为“蚁族”。

  从历史的视角看去,“蚁族”现象则是乎左乎右“知青”问题的继续。

  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决城市严峻的就业问题,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由此,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全国约1800万城市初高中毕业生凭着一腔热血上高山,下乡村,成为了令世人瞩目“知青”。

  然而,由于“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也损坏了上山下乡‘知青’的声誉”。

  在批判“两个凡是”的背景下,1980年5月8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共决定,过去下乡的知青可以回故乡城市。

  大批青年回城,酿成就业难,社会秩序乱。1983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三年为期,三个战役”的“严打”运动。

  回城就业的“知青”,刚刚理顺就业、婚姻、住房、孩子入学等一团乱麻,还没缓过气来,又面临企业改制、破产,成为失业下岗人员。

  论技能不如技校生,论体能不如农民工的“知青”,悟出了一个道理:“文凭是万能的通行证”。

  尽管就学的费用在持续膨胀,但为了人生的悲剧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可怜天下父母亲喊出了:“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口号,以砸锅卖铁的壮举把孩子送进了大学。

  然而,数年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严重与社会需求脱节,走出校门的高级“知青”们,依然还是商业时代的旁观者。

  昔日,从“一刀切”,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孩子一夜之间成为了“知青”,去用自己的青春为国家排就业忧,解就业难。

  今天,从上至下高举着市场经济的旗帜,对成千上万的高级“知青”放任自流,使他们沦为令人辛酸的“蚁族”。

  我们对事关人的生存与尊严的就业大事,为何总以乎左乎右的方式来应对呢?

  回顾历史,人们说“知青”是:勇敢、执著、坚韧、奋进的一代。

  面对现实,有人说“蚁族”身上具有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期待满怀、竭尽全力的“蚂蚁哲学”精神,是“弱小的强者”。

  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当牛作马时,另一个人不加思索的给予一句廉价的赞美,这赞美的本质除了愚昧与冷血之外,还有真诚与公平可言吗?

  从“知青”到“蚁族”,其本质问题,都是在“僧多粥少”的情形下,实现全社会就业机会、过程、结果公平的政策改善与政策补偿的问题。

  据廉思的研究表明,当下的“蚁族”,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或县城“弱势阶层”。

  “蚁族”之所以蜗居于都市,承受着生活与心灵的痛苦挣扎,只是心中还有美好的期待,在执著未来,憧憬明天。        ■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