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CCTV2《今日观察》:别让信用卡吹泡泡,以下为节目内容:
信用卡是什么呢?可以说在你接到每个月的还款账单之前,它应该说是很可爱,很方便的一样东西,但是它也会给你带来麻烦,为什么呢,央行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止到3季度末,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没有偿还的信贷总额已经达到了74.25亿元,同比增长了126.5%,信用卡坏账风险已经不容小视,那么这笔数十亿元的坏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信用卡坏账的风险的背后,又究竟潜伏了多少的危险呢?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张鸿共同评论。
信用卡坏账风险上升,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增加一倍,银行连续两季对信用卡发出风险警示。
别让信用卡吹泡泡
张鸿:信用卡滥发暗藏风险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份报告提到的坏账数字看上去好像微不足道,也仿佛就是一个常规的警示,因为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都有这样的报告,这样的警示,看上去也很安全,因为坏账率只有3.4%,按照国际的标准,5%才是警戒线。
根据这份报告,如果先联想到银监会前一阶段关于银行信用卡的一个警示,然后再看央行的这些警示里都是黑体字,我们就可以猜测到,这里面有潜在的风险。这种潜在的风险就是过去信用卡跑马圈地的后遗症,因为信用卡随便都可以办理,信用卡也就和信用越来越没有关系了。信用卡增长的量非常大, 2003年还是300万张信用卡,现在有1.75亿张信用卡,这是信用卡的一个大跃进。在信用卡大跃进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就是风险,这也是信用卡滥发的所导致恶果。
马光远:央行应揭示坏账的真正原因
(《今日观察》评论员)
从整体来看,中国的信用卡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从国际背景来看,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金融危机是否会发生第二波最主要取决于欧美市场的信用卡是否会发生危机。对于信用卡市场刚刚兴起的中国而言,央行连续三个季度提示风险,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提示这些数字,而是提示我们这些坏账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比如坏账同比增加了100%以上,这个数字究竟是授信额度本身扩大造成的,还是由于在发卡泛滥而造成的,或者还是因为一些恶意套现的原因造成的?揭示真正的原因,比仅仅用黑体字来提示一些数字要有意义的多。因此央行在每一次每一个季度给予提示时,最好还能公示原因,好对症下药。
龚某:银行并不严格审核信用卡申办资质
(犯罪嫌疑人)
没有一个银行问你,到了金融街那儿,就是送个表,他一看就说行,搁那儿吧,根本就不看。
张鸿:暗访过程震撼 信用卡套现已经“产业化”
(《今日观察》 评论员)
财经频道《经济与法》前一段时间就对信用卡套现进行了暗访,过程非常震撼。比如,北京的中关村里就有一些手机商铺和电脑商铺自身是没钱的,喊上十几个兄弟姐妹用信用卡假装消费,银行就会消费金额打到商铺里来,商户就可以把钱提出来,变成了商铺的自有流动资金,就可以去做生意了,等过了50多天的免息期,商户再还钱,再贷出来,取出来,套现套出来。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地铁旁边有一个20出头的小男孩,租了一个小破房子,里边有三个POS机,然后在房子上贴了两个字:取钱,大家可以随便在里边刷。
马光远:套现成风源于监管无方 法律对套现行为也无定性
(《今日观察》 评论员)
从现在来看,第一个问题,对于从办卡到整个套现完成,整个食物链的体系已经不是逃避监管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监管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如果银行真的想监管POS机,其实非常容易,比如某一个商户每天的流水有多少,这是非常清楚的,也是有规律的,如果流水本身异常,那么银行完全是可以去过问的。但是现在的现实是这些POS机发过去以后,银行不要说问,它都想不起来还有责任去问一下这个POS机的交易为什么异常。
第三个问题,对于套现行为,本身从法律上来讲究竟合法不合法。很多人认为信用卡本身就是为了套现,没有套现就没有信用卡,也就是说,从整个法律的层面来讲,究竟它的法律定性怎么样,从法律上根本说不清楚。从相关的法律来看,对信用卡如何套现本身,到现在为止法律上也没有一个说法。如果,法律对套现行为本身不加定性,那么面临的情况就是这种大面积的,千奇百怪的,民间智慧不断地迸现出来的很多套现的办法。
信用卡套现,透支无力还款,信贷泡沫风险值得警惕。
张鸿:风险转嫁 信用卡变味成“信贷卡”
(《今日观察》评论员)
要规避的是信用卡变味的风险,现在信用卡已经不是信用卡,和信用没有关系,变成了信贷卡。现在网上众多的套现的网站,广告词都是:朋友你是否资金短缺?你的企业是否遇到了资金困难?在这个时候,不是说信用卡透支消费的问题,而是把它变成了个人信贷的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是个人贷款,银行可以控制,但现在的情况是,钱刷走了,银行根本一无所知,风险全都转嫁给银行了,转嫁到一个金融系统里了。因此,现在如果信用卡变成了信贷卡,变成了一个融资手段,那么,对整个信贷体系,信贷的风险,金融的风险就会放大。
马光远:走专业化道路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今日观察》 评论员)
从目前来看,信用卡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基本上和信用没有任何关系。从今年开始,随着信用卡的违约率不断提升,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出台一些比如控制信用卡的发放规模的办法,不过这种办法可能并不利于去解决信用卡本身的风险问题,因为它的风险并不在于数量大了。
美国现在也在控制信用卡的风险,它刚通过的《2009年信用卡法案》绝对禁止对21岁以下的人发放信用卡,对学生发放信用卡,在程序和整个审批上,都有严格的程序,违背程序,违法成本较高。因此,我们对信用卡风险本身的控制,一定要走一个专业化的道路,同时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对目前的套现行为在法律上说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惩治,有足够的惩治和违法成本,主要的风险就可以解决了。
曾刚:完善法律 规范流程 防范非系统性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金融学里面有个基本原理,就是风险高没有关系,当然我有很好的风险管理和对冲的方法,或者说一个合适的风险定价,比如说高的风险,我可以用比较高的价格来覆盖你这种风险,当然另一方面,必须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流程,把一些不必要的非系统性风险,必须要进行防范的,由于管理上不到位,或者监管上不到位的一些东西,我们在未来应该通过法律上的完善,来加以避免。
赵锡军:进行规范管理 避免后续问题的产生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在产生高额的坏账之前,怎么样能够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发卡银行不仅仅是说你要关注怎么样来扩大市场,发更多的卡,更重要的让你发出去的卡,能够有很好的管理,避免给你带来后续的问题,同时避免你占用更多的卡的资源。
张鸿:信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今日观察》评论员)
虽然现在的信用卡和信用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要想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信用上来。银行应该共享持卡人的持卡记录,因为现在银行之间只知道持卡人的信用记录,但并不知道互相之间的持卡记录。
马光远:信用卡管理应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
(《今日观察》评论员)
2010年1月份开始,人民银行要对信用卡的违法犯罪做专项打击,这种急风暴雨似的斗争是必要的,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现在信用卡的整个风险里,最大的风险就是法律风险,无法可依,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发达国家就在信用卡的管理上,从管理模式到法律环境到具体操作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