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助推上海转型
本刊记者 杨 军 发自上海
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面临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的前景还是一个未知数。作为历来结构转型先发之地的上海,承受的压力尤为沉重。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注册类的世博会首度在发展中国家举行,被寄予厚望的上海世博会能否成为上海转型的契机,使上海再次起飞,引领中国经济快速前进,加快世界经济中心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
历史再次走到歧路
上世纪80年代,领风气之先的是广东,中国最先在南方进行经济试点,南方经济被激活,迅速发展,上海只是处于后卫的位置,可以说,上海在整个80年代改革发展是滞后的。“但滞后不是没有做事,现在回头看,80年代中期我们做了一件大事。”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所长杨建文告诉记者,在“六五”计划中,制订完成了上海经济战略,“现在回头看这项研究,理清了上海发展的整体框架,使上海这20年的发展没有走大的弯路。”
1990年,上海成立了浦东新区,这是一个契机,结合浦东新区的开发,上海做了一系列经济布局,率先引进第三产业的概念,大胆实行土地批租,进行退二进三,把内环2000多家生产性企业迁出,好让服务业包括外资进驻。布局完毕,蓄势待发。
19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开始摆脱短缺经济。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就是全球制造业的转移。信息革命催生了新经济产业,西方国家开始进行结构调整。转移出来的制造业,主要是成本竞争性的,当时中国税收、环境、土地、劳动力等成本都很便宜,中国成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而早已虚位以待的上海,原有的制造业和制造业外资结合,装备制造业等迅速发展起来,像汽车行业,很快异军突起,到现在上汽已经能和国家大力发展的一汽二汽平起平坐。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服务业最适宜的发展是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别是对外资来讲,肯定要进驻中心城市。上海中心城区早已把2000多家生产企业迁出,于是在当时上海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四大中心的定位之下,上海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都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战略机遇出现的时候,同样做一件事情事半功倍。”杨建文说。
因为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移这一重大机遇,上海迅速领跑中国经济起飞。从1992~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保持了16年的两位数增长。机遇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也有省市走了和上海一样的路,但是在时间上晚了几年,只抓住了这一轮全球制造业大转移的尾巴,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
当一轮发展的高潮过后,发展动力日益减弱,经济便出现疲态。当时间进入21世纪,先是出现民工荒,迫使劳动力成本上升。然后是两税合一,外资的税收优惠不再。土地是很稀缺的资源,中国对土地指标一向严格把握,这对地方来讲是最大的约束。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大,随着各界对环境的一再质疑和哥本哈根协议的逼近,环境成本也大大提高。中国的税收、环境、土地、劳动力等几大低成本要素逐渐减弱消失。同时,这一轮国际制造业大转移本身也已经接近尾声。上海的工业开始步入低谷。近几年来,上海服务业的外资进入增长速度远大于制造业资本进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疑是上海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最困难的一年,面临危机冲击和自身结构转型的双重考验。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上海市实现生产总值6612亿元,同比增长5.6%,低于全国GDP 7.1%的水平,同时也是1992年以来上海GDP增幅的历史最低纪录。上半年上海工业增长幅度在全国排倒数第二,第三季度排倒数第三。一向有中国经济火车头之称的上海,连全国的均速都没有跑过。
历史再次走到一个岔路口,上海面临又一次大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
上海的转型之痛
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和美国都意识到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原来的路即使没走到头,也是越走越窄了。所以中国提出提高内需对GDP的贡献。整个中国经济面临大的转型,核心内容就是提升内需,启动消费。”杨建文说。这在国内学界也已经是共识,但是中国经济的宏观政策并没有随之改变方向,为了确保GDP的增速,也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国内消费需求的启动并没有真正被放在第一位,直到现在,已经到了后危机时代,中国才开始考虑经济刺激政策是不是要退出。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上海的转型更难一层。
“工业增长幅度减缓,是因为之前工业投资的增长在减缓。我们并非没有钱,上海有这么大的资本市场,或者说我们并非没有项目,但是任何项目都要落地,我们没有土地指标了。”杨建文告诉记者,到明年,上海2020年的土地指标就基本全部用完了。工业项目没土地指标便无法发展。以往的30年,中国增长主要是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但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所谓特殊的工业化方式不可能再延续下去。
这几年上海工业比重在降低,服务业比重在上升,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了工业,占60%左右。“但这个仅仅是当前形势下,经济发展到现在客观上出现了工业慢,服务业快,并非是我们转型的目标或者结果。”杨建文告诉记者,因为工业发展放缓,随工业崛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日益变窄,上海亟需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不是简单的餐饮业这类基本的服务业,这些上海早已经做起来了,现在需要高端消费性服务业,比如金融产品和衍生品。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正是因为高端消费性服务业创新过度,而中国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创新不足。未来几年,上海需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上海的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下滑,而消费性服务业还没有完全起来。这是上海的转型之痛。“上海经济转型过程中,绝不能出现真空状态,否则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对整体发展的伤害会很严重。所以,目前上海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还要继续发展,不能持续下滑,为转型提供充足的时间。高端的消费性服务业一定要抓紧这段时间发展起来。”杨建文说,“中央对各地发展服务业的规制也在放开,上海越早越主动越抢先越有利于未来发展。现在大的背景变了,需要重新考虑城市功能的定位。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国际大都市应该是主要目标。作为国际大都市,消费性服务业的崛起是必然的。”
杨建文认为,未来的30年,中国的发展应该由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转变为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只有城市化才能提升服务性需要。
早在去年8月,上海就提出了17个重大课题,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中,有三大课题也直指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问题,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今年,上海又出台了一系列保发展、调结构的政策举措,全力推进市政府22项重点工作。应对危机这一年,是上海推出改革性、突破性的政策举措数量最多、频次最密、执行力度最大的一年。
近期,上海有一系列大的动作,都是近年布局的结果体现。10月30日,总体规划面积达86平方公里的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揭牌;次日,全球最大的隧桥工程——总长度达25.5公里的上海长江隧桥建成通车;4天后,首期投资规模250亿元的上海迪斯尼项目宣告获批。
所有这些,包括上海一些专家建议的东南西北中的发展规划,都是为了发展城市,提升城市功能,为上海经济的成功转型铺路。
国际大都市的崛起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恰恰是对城市功能的再次考虑和提升。明年便是浦东开发20年,上海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世博会正好给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告诉记者,9年前上海在决定申请举办世博会的时候,给中央的报告中就提出资金完全由自己筹集,不用中央拨款。上海举办世博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在11月1日举行的第21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发表了题为《不失时机加快上海经济转型》的主题报告,指出,“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在当前应对危机、加快转型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世博会的重要机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上海财大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告诉记者,城市这个主题对上海来讲尤其重要。世博会选址在黄浦江两岸,是有深意的,上海原来繁华的是外滩,从机场到外滩形成一条经济带。随着浦东开发,陆家嘴崛起。21世纪之后想开发黄浦江两岸,像法国巴黎的塞纳河两岸一样。世博的成功举行,必定会进一步带动黄浦江两岸的繁华。
上海世博会预计将有7000万人次来上海参观旅游,陈先进说,到现在为止,世博会的门票已经卖掉1000多万张了,门票已经收入11亿。按正常运作,规划中60亿门票收入的目标能够实现。很多人预计届时上海世博会的旅客会大大超过原来预计的7000万,目前上海已经委托国家统计局进行第二次全国性的调查,年底会出来数据,这个数据会更权威一些。
如此多的旅游参观者,对城市的接待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展期很长,每天的游客人数很不容易控制。为了提高接待能力,上海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孙元欣认为,因为世博会,上海的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了起码10年。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告诉记者,到世博会召开,上海轨道交通网长度将达到400公里,轨道交通网直接跟世博空间上有联系的有4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和世博专用线,道路有39条跟世博直接相关。
陈先进告诉记者,在为期半年的展览中,各个国家的展馆都会举行馆日活动,如果这半年中正好赶上本国国庆的日子,馆日一般会选择国庆日,届时国家首脑都会前来中国参加本国展馆的馆日活动。孙元欣告诉记者,据估计,展览期间会有超过150名各国家首脑政要前来中国。这对上海的大规模对外接待水平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世博园建设中的动拆迁,也给一些老国企带来了新生机。陈先进告诉记者,这次江南造船厂从浦东搬到了长兴岛,造船厂在浦东的时候最大生产能力只有40万吨,到了长兴岛后,生产能力会达到400万吨,可能会成为世界最大的造船厂。
陈先进说,目前世博园区内的投入主要有三块:一是运营资金,定的是106亿;二是180亿场馆建设资金,包括园区内道路、能源等的建设;三是动拆迁资金,要280亿,总共近600亿的直接投入。加上园区外的投入等间接投入,上海世博会的总投资到底有多大,很难说清楚,估计可能会有3000多亿。孙元欣说,投入的乘数效应一般是4~5倍,3000多亿的总投入,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极其巨大。
可以说,世博的召开对上海城市功能的提升作用巨大,加速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并进一步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世博的力量
世博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为上海转型提供了契机,更在于它的长期效应,世博后续效应时间周期很长,至少有10到15年,之后还将影响很长时间。
据陈先进介绍,世博的长期效应在历届成功的世博会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1993年的韩国大田世博会,促进了产业升级。1992年之前韩国一直以出口加工型经济为导向,从1985年开始韩元对美元大幅升值,韩国的出口大受影响,韩国经济也出现了滑坡。在举办世博会的1993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处于谷底上,世博会后经济逐渐恢复了增长,世博会成为韩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契机。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投资100亿美元兴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新机场和酒店床位接待能力的提升,使旅游业成为获益最大的行业。世博会后在园区二次开发兴建了“塞维利亚科技园区”,到2004年园区产值占整个城市生产总值的12%。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引发的投资和消费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形成了特殊的“关西经济带”,也孕育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世博会之后大阪逐步发展成为了日本的第二大经济圈。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大大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崛起和经济圈的联动发展。
世博会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孙元欣认为,上海世博还将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世博会不单单是一个城市的,历次世博会最重要、最直接的成果,是带动以举办城市为中心的一个区域的联动发展。上海世博会会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如杭州湾大桥、高速公路网、沪杭高速铁路等,从而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崛起,并成为全球六大城市群之一。上海虽然一直是长三角不争的龙头,但近年,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对上海的竞争之势也很严峻。世博会的召开能进一步巩固上海的龙头地位。
另外,信息产业作为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近年来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上海正逐步上升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专家称,世博会将推动上海建“无线城市”。上海世博会也为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将拉动很多行业的增长,还有上海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上海向创意城市的转型、低碳经济的发展等等。可以说,世博会的召开,既是上海经济转型的难得机遇,更是上海经济转型的一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