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最佳产品与设计
◎苗炜
2009年10月,巴恩斯·诺贝尔书店推出了电子书Nook,其形状和亚马逊的Kindle差不多,最大的差别是可以分享。现在,预订Nook当圣诞礼物的消费者要等到2010年1月才能拿到产品。也是在10月,Kindle推出了新的国际版,支持100多个国家的无线下载,包括埃塞俄比亚,但在中国还不行。随身带着全套的世界名著,随时下载新书和新杂志,这实在能满足一个读书人的占有欲。但是,这两种电子书的生命到底能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楚。几年前,微软曾经推出过一台平板电脑,像一个小茶几,如果这样的平板电脑能做成一张书桌呢?用电子墨水的技术显示文字,同时能播放有声书。如果一台电子书阅读器能携带大量的有声读物,人们自然会想,为什么它不能播电影呢?如果我们看一本小说,看着看着不耐烦了,索性就看电影吧。所以,微软的鲍尔默会说,电子书阅读器就是一台电脑。而那些还没打算购买Nook和Kindle的消费者,可能有不少正盘算着谣传中的苹果平板电脑。
假设一下,如果Kindle和Nook现在就能在电器商店里买到,究竟能卖出去多少呢?这种与国际市场的不同步,并不是亚马逊或巴诺书店不重视中国市场造成的。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2009年1~10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万亿元,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司长王炳南预计全年能达到12万亿元左右。而专家估计,今年全国一手房和二手房销售总额很可能达到5.7万亿~6万亿元。也就是说,全国人民2009年买东西用的一半的钱都花在房地产消费上了。如果再加上汽车的消费,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大多数人考虑的还是成为有产者,大多数的消费还是衣食住行的生活基本需要。
的确,好的设计与产品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比如垂直的、种植在钢筋水泥中的花园,能让城市里的人感到的压抑减少一点儿,比如更便宜的假肢,能惠及更多贫困的残疾人。还有那些美妙的奢侈品,美妙的沙发,看看其中的巧思也是一种享受。然而,还有一种设计可能有另外一种诉求,它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工具,它需要人们理解它的创意所在,它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这个世界,比如两年前的iPhone和Twitter,它需要人们参与,尝试手机里成千上万的软件,尝试构筑“地球的脉搏”。某种更深的快乐总是和某种更深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好的设计不仅让我们感到愉悦,还应该有一种更深的意义。它并不仅来自于巧妙的包装和强大的市场营销,它还来自于一个隐秘的内心的需求。
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强调,如果我们周围的产品能精心而美妙,那么它就会将人们的审美趣味往正数上提升,如果我们周围的产品烂糟糟的,那么人们的审美趣味就会往负数上走。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审视我们的消费市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好的设计总显得过于小众。但是,观看那些有才华的设计师在干什么,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是一种最深刻的嘉奖。“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在物欲的时代,生活的品质在于,时刻将我们的审美趣味往上提升。
本源与众包
商业机构、设计师、消费者,常规意义上由上至下的产品链条正在发生某种变化,追本溯源,最终消费者在经济衰退期拥有的选择权力被无比放大了,以最终使用者行为来把握设计细节的趋势,正在悄悄压倒昔日流水线文明下的设计语言,同时消费者自身也在悄悄成为设计者的一部分,他们以众包姿态参与到设计之中,设计的源头不再只是设计师一个人的问题,强调易用性原则的无意识塑造,悄悄堆砌出了新的设计结点。
主笔◎尚进
“整个世界都在打折,用最原始的手段,让商业社会的现金流畅通,这个时候即便价格再便宜,依旧无人问津,因为全球扩张性消费时代已经暂停,人们只对商业设计的物质用途感兴趣,设计元素在此时回归到最原始的萌动状态。”纽约独立设计师乔尔·布鲁诺在2009年感恩节后的“黑色星期五”如此应答《Slate》。一贯以注重工业设计内涵和人类情感意识关系著称的深泽直人,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设计界是一次难得的反省期,就好像身体过多的脂肪被锻炼替换成肌肉的过程,过去累积了太多脂肪式的设计产品,环境造就的瘦身运动可以调整我们对于设计本质的重新认识。这种重新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将旧有的经典设计重新优化,不再是简单地复刻20世纪50年代设计意识黄金期的表达手法,也不再是利用外壳环保材质递进来挖掘技术存量,而是以休止符姿态的集体思辨,来重新审视设计之于商业经营和最终消费群体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变化外观颜色和打着环保旗号的无公害改良,已经难以再提起大家的兴趣,全球头号玩具巨头美泰公司每年都会重新打扮一番的芭比娃娃,在2009年出现了惊人的15%下滑,对应则是迪斯尼少女明星汉娜·蒙塔娜(Hannah Montana)的热销,另一方面那些一直坚持特立独行的时尚设计怪人,也遭遇了危机,负债60亿日元的山本耀司不得不选择破产,同样遭遇的还有法国时装设计大腕克里斯汀·拉克鲁瓦。抵制以商业利益为核心动力的设计源泉,同时也鄙夷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极端前卫,一场以重返设计源头为主旨的设计趋势正在默默地自我实践。
无为姿态、创新窘境和本源体验
哪里是设计的源头?当代的很多年轻设计师依旧推崇维克多·帕帕奈克那本影响深远的设计伦理思考——《设计的真实世界》,当年帕帕奈克提出欧美国家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趋利主义推动设计师把精力都集中于为富有阶层的虚伪物欲服务,让设计者无法关注消费社会中真实需求的设计,撇去商业噪音和虚假的特立独行,从设计最终消费者身上反馈回来的设计需求,正在通过一些微妙的渠道反馈到设计者耳中,这种以真实需求为核心的设计渴求,恰恰构成了设计本源的原始元素。深泽直人很长一段时间被误读为东方的北欧简约流派,可深泽直人并不认同这种评价,当他还在旧金山为设计顾问公司IDEO作创意的时候,一种被称为“极度平凡”的设计理念已经被酝酿,在深泽直人的理念范畴中,物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成为设计构思阶段的唯一衡量标杆,人也被归为物体,只不过有时候是以眼睛或者手指来承担动词角色。深泽直人的很多设计判断都来自自己的观察,他特意观察过东京街头的盲道,他发现很多人喜欢走盲道,因为黄色的盲道可以不用眼睛看路,捧着手机走路的“拇指族”,可以只用余光看路。寻找连续行为的设计价值,关注人与物和环境间的关系,并且找到一种意识核心,强调易用性原则的无意识塑造,深泽直人明确提出了回归设计本源的口号。“设计是无意识地跟随环境和对象,并且知道身体自然流动的、没有意识的自然心态,我并不反对过去经典设计的现代化,但我更热衷让一种产品的设计,突破价值衡量体系的约束,真正让使用者从情感底层表达出自己的判断。”深泽直人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达自己对于设计本源的体验。
“我们有很多巧妙的设计结构,可以让玩具展现出更复杂的变化,但是在我们将之付诸设计实施之前,我们必须拿设计软件一点点精算成本,石油价格高居不下一直在侵蚀着设计者的激情,哪怕塑料材料用量多了10克,或者多用掉一个螺丝固定,都会被项目主管经理给退回来,因为他们优先保证商业收益。”Takara玩具公司的设计师江岛多规男(Takio Ejima)如此抱怨,商业成本的压力几乎成为2009年全球产品设计师聚会上最能博得共鸣的话题,只有少数设计大腕和独立化的自由设计师,依旧可以以创新试验设计者的姿态自居,这其中就包括领导苹果公司设计团队的乔纳森·艾夫(Jonathan Ive)。自从铝块冲销工艺的Macbook外壳设计之后,乔纳森很久没有露面了,尤其是在史蒂夫·乔布斯更换器官的休养期,一些谣传把乔纳森·艾夫推到了乔布斯继承者的王位上,一贯低调的乔纳森更加地谨慎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夏天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领走名誉博士头衔,同时也不妨碍他带领团队设计出奇特的Magicmouse。实际上苹果的鼠标一直保持剑走偏锋的路线,而Magicmouse延续了这种传统,繁多的感应器替代了传统激光鼠标的发射器,鼠标不再只是横纵的平面运动,Magicmouse没有按键的表面也是一个操控平台,手指尖的点击和横扫都可以表达独立的控制动作,就像Macbook那个宽大的触控板鼠标一样,为了表达鼠标功能上的纯硬件创新,设计元素被淡化到了极点,除了强调最近设计界流行的腰线,Magicmouse几乎在设计上放任到了无为而治的地步,以至于一些习惯人体工程设计的鼠标用户,抱怨Magicmouse的手感。可这并不能掩饰Magicmouse为鼠标界引入的多传感器技术思路,更关键的在于Magicmouse刻意淡化设计元素,无形中揭示了商业设计师寻找设计本源的迷途。
在商业成本压力和创造欲望之间挣扎的还有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他写于1997年的那本《创新者的窘境》最近又频频被商学院翻腾出来作为讲义蓝本,这应该归功于他为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困境设计了一套自救策略。在他看来美国高端医疗技术和商业普及性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现有医疗体系的诊断中按服务计件收费和报销机制造成了实质上的成本暴涨,驱动医学商业运转的动力来自各种医疗服务和产品提供者的利益驱动,而非患者所需。这些观点被他归集到了新书《创新者开出的处方:以颠覆之道应对医疗困局》之中,其实这些观点理论追根溯源,还离不开十几年前的《创新者的窘境》,只不过不再是20世纪90年代的后工业与前信息文明的冲突,变成了信息时代“鼠标”和“水泥”之间的对抗,这种商业技术层面的创新流转越来越与设计现状同步,很多时候常规意义上的持续创新被解读成了脉络性设计传统,而一直被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视作技术关键力量的突破性创新,与暴发性原生设计一样,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之所以深泽直人提出不须捉摸的直觉设计理念,被2009年东京设计展DMN设计研讨会设定为主题词,并不是简单地套用“without thought”,而是设计界集体性的反思,经济环境和创新窘境的双重议题。
以1994年网景浏览器发布作为标志的互联网时代已经过去了15年,由信息文明搅乱的技术商业创新已经失去了新鲜感,越来越多迎合商业因素的创新压力,从技术层面向设计层面转移,伴随全球化生产链条和信息化库存管理的,并不是产能闲置和海量的积压品,而是技术过剩。英特尔在推出速度上压过AMD的i7处理器之后,不再急于进行压低价格的速度血拼,而是全力让ATOM芯片功耗下降到2瓦以内。大众汽车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涡轮增压不再只是GTI们的独享,可怜的两汽缸发动机也将被安装上涡轮增压结构。设计师们必须迎合这种技术过剩后的新产品指针,极力用设计手法弥补多种技术重新组合后的鸿沟,于是我们看到了吸纳Flip摄像方式的第五代iPod Nano,看到了Dickies工装裤874款的低腰迎合,看到了没有叶片的Dyson电风扇。
众包与起点
“设计者实际上是在为他人创造一种环境。”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亚伯拉罕·莫尔斯(Abraham Moles)一直在强调设计者的交叉口角色,在他看来只有将产品设计设定为非商品的理解,才可能创造出最符合大多数人选择性审美的经典设计。在以前设计者根本不可能很好地承担消费者和工厂老板间的平衡器,很大程度上在于设计者无法真切地体会到消费阶层的真实感受,那些被邀请来的黑箱测试者,只能被动地以规律性行为对设计的好坏做出物理性判断,却根本无法在设计原始阶段就成为设计的一部分。作为本源方式的一种奇特实践,由互联网社区引发的众包概念,正在悄悄被设计部门所借用。宝洁公司非常乐于让审核过的民间消费者成为核心产品设计的一分子,他们有太多的化学配方,但并不是每个配方都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并且宝洁的工程师们也无法确定消费者到底喜欢什么味道或者包装,于是一场全球化的众包设计被布置给了500余名报名者,这其中有化学业余爱好者,有退休的化学老师,还有一些化学专业毕业却从未以自己专业为职业的家庭主妇。他们根据宝洁提供的大致配方筛选试验,以往需要50人专业研发团队的配方试验设计,被分配给了昔日产品的消费者,这些“民间”设计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调配和试验化学配方,从而保证宝洁公司某个化学产品的设计可行性。来自意大利的乔治娅就参加了宝洁的创新中心项目,她找到了一种渐变性染料设计方案,按照这种配方洗涤剂兑水达到一定比例,原本透明的洗涤液就会变为蓝色,在乔治娅的试验设计被认可后,宝洁为她提供了3万美元设计津贴,此后这个配方分配给全球另外100名“民间”设计师,由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多种设计可能性,于是在乔治娅的配方基础上,调配设计出了等比例定时变色配方,以及从蓝向黄绿色的渐变配方,最终这项配方设计被用在了浴缸清洁剂中。
Google也在悄悄扶持消费者参与设计过程,近似的芯片供应商和类同的触摸屏幕界面,全球的Android手机越来越相同,Google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Android作为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动手修改的权利。于是让手机使用者设计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需求,成为Android手机未来最可能盈利的杀手应用。实际上苹果iPhone也可以被视作众包设计的一部分,本应该由苹果来设计的iPhone应用程序,被放到了开放分成的应用软件商店之下,但并不是每个为iPhone做开发的程序员都能赚到钱,能否挤入推荐前25,成为苹果为第三方开发者设计的一道胜负门槛。Google也采用了类似的苹果应用软件商店策略,可开放源代码的机制,让本应只拿分成的第三方程序员,有机会设定自己Android手机的软件生意,Google不再像苹果那样充当上帝式角色,于是在HTC、摩托罗拉和三星等传统硬件制造商之外,Android手机界还存在着Handango、Mappn等小公司设计,免费策略往往让这些小公司的设计可以赢得众多用户,同时这些从HTC、摩托罗拉和三星等传统硬件制造商控制下叛逃的Android手机,又为这些大厂商提供了设计自己手机的参考痕迹。
现代化工业设计配合以东亚为制造源头的全球产品生产链条,为全球消费者和设计者搭建了成本最优化的接触机制,这两者通过设计化的产品产生碰撞,但直接带来的是消费者的懒惰,精细设计和娱乐产品变得随手可得,DIY精神已经淡化到了无法再淡化的地步,而同时设计者也更加循规蹈矩,每6个月更新一轮产品的商业再生产循环,让设计者无暇思考更没胆量创新。此时此刻不论是笃信直觉设计的深泽直人,还是强调技术改变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甚至无为姿态的乔纳森·艾夫,都不自觉地试图表达自己的试探。这种试探不再是充满工程师文化的极客媚态,也不再是拼凑不同设计风格的混搭,更不再是人体工程学延伸化的界面万能,而是一种回归社会结构的,以人类行为习惯作为参考标志物的设计检讨。把创造力还原给消费者,设计者顺应创造力的指向,以消费者作为设计源头的起点。
设计本源不再变得模糊,新时代的设计师不必再像深泽直人那样一切依靠细节观察,Twitter等即时群组沟通工具在帮助消费者放大声音,技术过剩推动下的设计师谨慎选择,让力求简化和强调功能的理念能够被产品决策者批准,众包设计也在通过一种向心式的自发蠕动,以协同工作方式补完以往由设计大师才能决断的设计问题。但这种设计本源的摸索并不是每次都灵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尤其是跨大洋的文化性差异,往往让产品设计不得不针对本源范围进行调教。而同时商业流水线的效率规则,又在无形中制造全球产品的近亲繁殖。“一辆欧宝Astra和一辆雪佛兰Cruze,你会发现73%的零件共享,这就是全球化给工程师和设计师带来的变化。”在流行电视节目TopGear的网络视频链接下,有人留言纠正主持人查德·哈蒙德的说法。实际上汽车设计现在越来越备受同质化困扰,通用和福特10年前在日本和欧洲的并购结盟,生产平台化理念并非能够依靠细节设计所区分,更关键的,一旦所有设计师都遵照本源设计理念中的用户至上思路,那么多数人主导的保守审美和设计语言的线形重叠必将大行其道。
“大多数人的喜好具有很鲜明的指向性,但这种规律的筛选是建立在数学模型之上,参照每个人个体的特征,强调差异,你会发现数学规律以外的新规则,多样性的集体智能需要自由空间。”加州理工学院的斯特科·佩奇在《差异:多样性的自我组织》中如此写道。这种自由空间很容易被理解为消费者的货架选择权,其实这种权力并不是发生在最终消费阶段,而是发生在产品设计起点。每个消费者对于适合自己的设计本源都有着不同的认识,索罗(Solo)自诩ThinkPad收藏家,他在过去10年内积累了数百台不同型号的ThinkPad电脑,在他看来极佳的键盘手感才是ThinkPad的设计本源,他的这种本源意见被间接传递给了大和设计所,于是超大号的ESC键出现在了ThinkPad T400s上。而来自更草根的本源体验更能说明问题,很多固执的手机使用者一直在抵制智能手机,在他们看来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最简单体验就是适合自己的最佳设计。同样的规律也发生在汽车界,手动挡汽车一直在欧洲占据35%以上的新车份额,在他们看来有充足控制力的驾驶体验才能真正还原机械属性,一味地踩油门让驾驶不再是技巧。耐克在收购匡威后,曾经尝试过改良鞋带,为匡威帆布鞋引入尼龙粘贴带,但只设计了两双就放弃了,在帆布鞋“粉丝”们看来经常在路边停下来,勒紧鞋带,就是匡威帆布鞋设计体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