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人抗争遭遇体制性迟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4日09:42  瞭望

  《瞭望》文章:国企不稳定事件之因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戴劲松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年,部分企业特别是有国有成分的企业一方面要承担不减薪、不裁员的重责,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职工生活困难增多,加薪诉求上升,直接导致劳资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维稳工作难度随之加大。

  本刊记者在湖北等地多次调研中注意到,大部分企业不稳定事件都发生在有国有成分且效益较好的企业中。细究一番也不难理解:由于拥有国有成分,管理层受到的约束相对民营企业要多些,不可能随意对职工进行辞退或调岗,而效益好的企业则易拉开收入差距,矛盾日积月累,在危机面前就显得更为突出。

  同时,一些企业的效益有所下滑,工资上涨动力不足,再加上物价上涨,职工对加薪的愿望空前高涨。还有企业过去改革、改制存留了一些历史性问题,涉及数百甚至数千人,矛盾一触即发。倘若再打着“反腐”旗号,极易引起群众共鸣,进而引发事态蔓延;一家企业部分职工在集会中就曾打出“废除年薪,破除利益集团,改革分配制度”等口号。

  尤为需要重视的是,一些企业职工之间出现了串联的苗头,加上网络传播影响,给当前企业维稳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战。以中部地区的一座城市为例,就在一家企业职工集会要求加薪事件发生后不久,周边企业的一些职工便开始酝酿动作,地方社会网站上甚至出现“下一个会是谁”的挑动性语言。而在另一家企业的职工集会现场,不时还可见到其他企业员工成群结队来“取经”。

  而有些职工家属也参与到“攀比上访”中来。某市一家炼油厂部分在农场工作的职工家属集体上访,要求企业给补贴,企业为了息事宁人,对这个原本不合理的要求给予满足。附近一家水泥厂的职工家属得知后,多次集会上访,也向企业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的心态,给企业维稳工作把握尺度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瞭望》文章:工人抗争遭遇体制性迟钝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秦亚洲

  “希望政府给林钢找一个好的出路。拜托了!”付临学说完,双手按着桌子慢慢站了起来,然后挺胸收腹,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坐在他对面的几个人迅速起立,神情肃穆,眼角湿润。

  这是8月19日上午,本刊记者和河南省林钢改制工作组副组长阮金泉等人,在林州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林钢”)质检部和安全生产部面对面听取工人对企业改制的意见时,亲身经历的一幕。当林钢工人付临学讲到,许多老工人看到林钢最后一炉铁水出炉时泣不成声的时候,改制工作组的一位官员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离席拭泪。

  在计划经济时代辉煌一时,曾有过“全国唯一低钛生铁生产基地”、“一辆东风车、半吨林钢铁”等光环的林钢,在建厂40周年之际,却陷入了令人惋惜的残局——河南省委、省政府下达关于暂停林钢改制等六条意见4个月后,这家有着5000余名职工的钢铁企业,前途仍然扑朔迷离。

  企业改制攸关工人们的前程命运,但是工人们为命运抗争的行为遭遇了体制性迟钝。

  由于对改制方案不满,部分林钢工人曾经多次请愿、上访、堵塞国道和高速公路,规模越来越大,程度不断递增,但是有关部门一直未能就工人们的诉求达成共识。直至今年8月11日,濮阳市国资委副主任董章印被软禁,河南省委、省政府担心演化成第二个“通钢事件”,立即出台了被工人们认为属于胜利果实的“六条意见”。

  林钢工人们数次过激行动,表面上是希望通过对抗行为引起政府对企业改制的重视,实际上则是期待政府用权力以满足工人诉求的方式介入改制。本刊记者走访大量林钢职工时,经常听到“政府应该给林钢找到一个出路”、“政府应该命令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兼并林钢”、“林钢的未来政府必须支持”等说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人们已经在心态上把企业的命运或者说是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政府身上。

  但是,政府能否肩负起这种重托,这是不是林钢工人们的一厢情愿,仍未可知。被河南省林钢改制工作组奉为圭臬的“六条意见”,并没有对林钢的未来指出明确的道路。

  说来,工人们对于企业的美好未来都充满期待,但是通过何种方式拯救资金链断裂、销售市场萎缩、国家政策限制的已经停产半年多的林钢,是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兼并还是职工持股经营,工人们却各持己见。工人们意见不一,使林钢的重生之路更加艰难。

  此时,人们禁不住疑问,谁能真正代表工人利益?这是整个中国国企改制中无法回避的难题。

  职工代表大会能否代表工人利益?当林钢改制的预案和实施方案,经林钢工人2007年选举产生的第十届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时候,工人们认为职代会背叛了工人利益,不能代表工人。

  工会能否代表工人利益?林钢改制之前,工人们对林钢工会近年来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生活质量的系列举措有口皆碑。但是,当工人们需要工会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卓有成效地维护工人利益的时候,却发现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福利组织。

  “林钢事件”发生后,任何对工人们过激行为的非正面评价,都可能招来众多警惕的目光。这实际上折射出工人们对自己过激行为可能承担责任的担忧甚至恐惧。

  工人维权,虽行为过激,仍然在特殊形势下政策张力的范围之内。政府维稳,虽警报未除,已经不可能再次冲出依法行政的界限之外。

  中国的国企改革大潮告一段落,余声未绝。林钢事件似乎是中国国企改革闭幕式上的演出,留下太多的回味和嗟叹。□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劳资矛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