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的专业、苏伟的幽默、于庆泰的冷静,让中国站在了世界气候谈判舞台的中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12月9日早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进入贝拉中心,却被主办方拦了下来。他重新办理了一张各国代表团成员的粉红色胸牌,还是没能进入会场。这位中国代表团团长第三次受阻,副团长苏伟很生气,引用中国古话“是可忍孰不可忍”表达中方不满。
在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面对发达国家的指责,中方的谈判代表们自信地据理力争,幽默地痛批发达国家的弊病,表现引起了世界瞩目。
解振华:气候“红宝书”烂熟于心
其实,早在两年前的巴厘岛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一再提出希望将“主要发展中国家”纳入绝对量化的减排指标中,身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解振华严辞拒绝:“它们所说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国、印度、巴西,也不用羞羞答答的。”
解振华与环保渊源颇深,被外界誉为世界上最资深的环保官员——1985年,解从国家环境保护局一名普通的助理工程师做起,13年后官至环保总局局长,但2005年11月13日,吉化公司双苯厂上空腾起的蘑菇云,令其政治生涯突变。是年12月2日,解因松花江环境污染事件引咎辞职。
这场事故无法抹杀他的功绩。从1998年到2005年底的任期中,解经历了环保总局从低调部门到“执法明星”转型的全过程。2003年,他获联合国环境保护最高奖——“世川环境奖”。
转机在2006年出现,那年12月,解重新回到公众的视线,担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正部级),负责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项工作,此时距松花江污染事件整整一年。
解是一位学者型官员,对于如何回应谈判对手,解常会引经据典。一位中国记者回忆,有人戏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两本“红宝书”,而解振华显然已经将“红宝书”烂熟于心;他也喜欢引用数字,来证明对手的要求如何“不合理、不切实和不科学”,他的言论也成为各界获知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的最好方式。
苏伟:征战气候沙场20年
副团长苏伟的表现同样毫不逊色。哥本哈根大会上,“2美元还不够买一块棺材板”的幽默批评频频被外媒引用。苏伟谈判经验丰富,在担任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前,苏伟在外交部条法司等部门工作,从1989年开始一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回顾长期以来亲身经历的气候变化谈判历程,他对媒体说:“气候变化这个问题非常紧迫,然而又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中国能站在世界气候谈判舞台的中央,始于巴厘岛气候大会。苏后来向媒体回忆,2007年12月15日一早,大会主席和秘书处试图在没有中国等国参与下召开大会,讨论并意图通过正在磋商的文件。他和同事两次举牌抗议并要求大会秘书长道歉,最终,秘书长流泪道歉。
这一及时阻止非常关键,保证了《京都议定书》没有按照发达国家的意图,在第一个承诺期到期就被推翻,而是按照原计划制定了第二承诺期的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
迈入2009年,苏伟的任务主要集中在捍卫《京都议定书》上。据一位熟悉苏的记者介绍说,11月2日至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第五次谈判会议上,苏当时表示,“生存还是毁灭”已不再是问题所在。哥本哈根会议必须要成功,苏伟敦促“那些还在等待发展中国家采取行动的发达国家,应该抬起头来向前看看”。
于庆泰:身经百战的资深外交官
另一位副团长于庆泰外界并不十分熟悉,但实际上,他早已在外交界“身经百战”。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求得到的3000亿美元援助,于庆泰说,这不是“福利工作”,而是发达国家在当前的国际协议下应当遵循的“法律义务”。在接受外媒访问时,他批评发达国的减排援助承诺没有兑现,“连一句对不起”也没有,反而对中国要求多多。
冷静的表现源于他多年来的工作积累。于是一位资深外交官,身经百战,多次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大会,2001年,于庆泰担任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后来又去了坦桑尼亚当大使。在坦桑尼亚,疟疾很流行,于也得过这种病,不过他乐观地表示,由于国内的关心,对疟疾的抵抗力也增强了。但他也强调,非洲工作艰苦,如果没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很难常年在此工作。
2007年9月,中国外交部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工作领导小组,于庆泰被任命为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负责参与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有关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履新后不久,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取决于其能源禀赋,中国能源储存以煤为主,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无能为力,中国政府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大量措施,控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