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中国魅力升级
《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 | 北京报道
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年在华留学生总数达到50万的目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家
如果不是自己表明身份,你一定看不出眼前这位叫宋殷的女孩是外国人---婉约的东方面孔,一口地道的普通话,一手隽秀的汉字,都与中国人毫无二致。
事实上她来自韩国,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一年级博士生。足以迷惑中国人的中文能力是她修炼多年的结果。七年前,当她的同学纷纷选择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她却选择了中国,“先在北京语言大学读本科,然后到人大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又考上了博士。”
在中国人民大学,像宋殷这样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留学生有许多。但他们还仅仅是“冰山一角”。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石佳友介绍,人大目前在册的留学生有1576名。
这个数字放在北京市的各个高校中并不突出---北京招收留学生数量排名前三甲的是北京语言大学4439名,北京大学3354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785名。
再把范围扩大,中国共有多少像宋 殷这样的留学生?数字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2008年在华学习的各类留学人员总数为223500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22万这个数字也会很快被抛到身后。“教育部将大力支持各高等学校吸引外国留学生,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年在华留学生总数达到50万的目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告诉《望东方周刊》。
从1000万到6.5亿
石佳友见证了人大来华留学生逐步壮大的过程。“五六十年代招收的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其他友好国家的学生,改革开放后招收留学生走向多元,1992年有个标志,就是把招收自费留学生的权力下放给高校,到90年代末人大的留学生就达到了500人,再到2004年,突破了1000人。”
人大是一个缩影,典型反映了我国招收留学生的四个阶段: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属于起步阶段。28年间,全国累计接收培养留学生12800余名,几乎全部由我国政府提供奖学金。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到80年代末,属于“实验探索阶段”,来华留学的大门渐渐敞开。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1978年到1989年,全国共接收留学生40221名,其中政府奖学金生约占1/3,自费留学生近2/3。
第三阶段为1990年到2000年,是来华留学的定位调整和确定阶段,这期间,共有31万余名留学生来华,其中政府奖学金生1.8万余名。
第四阶段为2001年至今,是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200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平均增长率超过20%,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总人数超过22万人,其中政府奖学金生1.4万名,其余都是自费生,占总数的94%。
与此相应的是我国资金投入的快速增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工作处处长赵灵山告诉本刊记者,2001年我国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是1.05亿元,2009年则是6.5亿。“这个增长速度是以前没有过的,2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只有1000万。”
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一些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2006年各国接收外国留学生数量:美国58万,英国33万,德国26万,法国25万,澳大利亚20万,日本13万,俄罗斯8万。这些都是学历留学生的数据。相比而言,除去学习语言和短期留学的,我国2008年学历留学生仅有8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更少,仅有1万。
另一个指标同样凸显出不足:我国长短期留学生总数尚不足在校生总数的1%,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国际学生数量占在校生比例已经接近或超过10%。
抵消金融危机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吸引留学生产生了冲击,各种保证留学生增长的措施纷纷出台。
法国历来重视教育,教育总投入约占GDP的7%。虽然遭到金融危机重创,但法国政府2009年的预算中,高教预算却比前一年还增加了15%,各大学财政预算至少增加10%。还增设各类奖学金,并坚持国际学生与本国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如实行住房补贴制;并且法高校还广泛增设英语课程,近三年,英语课程从700门增至1200门。
日本坚持“留学生30万人计划”。2009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该计划照常进行,并且拨款420亿日元改善留学环境。
韩国把进一步吸引海外留学生作为重要战略目标。2008年8月4日,韩国政府公布了“留学韩国计划发展方案”,提出到2012年,实现接收海外留学生10万名,并增加奖学金名额,支持“英语专门讲座和韩国语研修项目”。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留学生工作同样造成了影响。教育部提供的数字显示,2009年春季新生报名人数和实际报到人数有较明显减少,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亚洲国家的学生,尤其是韩国、日本、越南、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不少短期交流项目被迫取消。
2008年,虽然来华留学生总人数达到22.35万人次,但增速已呈放缓趋势,同比增长为14.32%,为6年来最低。
如此背景推动我国政府加大吸引来华留学生的力度。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将对外国学生选择来华就学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面对金融危机,必须认真对待其影响,也要切实把握其机遇,要提振信心,因势利导,统筹内外,转危为机。”
全面实施预科教育
郝平副部长向本刊记者透露,今后要支持高校在学科发展、教师培训、教材开发、优化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下工夫,还要支持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设立各类奖学金。
“来华留学工作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建立一批有竞争力、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学士、硕士学位的专业课程体系。”他说,要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语授课的品牌专业,如中国学、中医中药、经济、法律、自然基础学科等专业。
“这个话题十几年前就在争,有人说用英语授课不利于留学生学习中文。但是我们觉得,用英语授课并不代表留学生一点不学中文和中国文化,可以以英语为主,兼学中文。现在这已经是比较一致的看法。”张秀琴说。
另一项重要措施是,教育部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新生全面实施预科教育。
此前,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新生来华的第一年只进行单纯的汉语学习。实践中发现,由于各国中等教育体制及水平的差异,除了提高汉语水平,许多学生还需弥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不足。“以后将把数理化等学科补充到预科教育中,以保证教育质量。”张秀琴说。
在华留学生已经成为两国交流的纽带。来自罗马尼亚,目前在读人大国际关系本科的凯美丽,是刚成立不久的“实事求是罗中友谊基金会”主席;来自土耳其,在人大攻读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奥玛,为土耳其政府访华团代表担任过翻译,并邀请土耳其驻华大使到人大做讲座。至于宋殷,她说,毕业后希望“半年在北京,半年在韩国,我不想丢掉我中文韩文的两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