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4日18:04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

  --- 专访南京市教育局长徐传德

  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家庭背景是农村还是城市,是精英还是平民,是本城居民还是外来民工,其自身条件是健康还是残疾,教育都应给予他们同样的爱和重视

  《望东方周刊》记者钱亚平 | 南京报道

  近年来,南京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屡开先河,从被称为全国“标本”意义的素质教育,到免费义务教育、小班化、助学券、外来农民工子弟同城教育、农村教师优岗计划、绩效工资⋯⋯南京的教育改革,几乎每一步都走在全国前列,也引发广泛争议。

  引领这些改革的,是南京市教育局长徐传德。他从1999年起主管南京教育,至今已有十年。

  南京教育改革虽然也曾遭遇阵痛,但在风风雨雨中,南京成为教育改革的受益者。这个历史上的“天下文枢”,再次因教育备受外界关注。

  南京的教育改革秉承着怎样的理想和理念?又是如何实践的?在全国有没有推广意义?《望东方周刊》为此专访了徐传德。

  从“短缺”的教育到充分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望东方周刊》:最近十年来,南京的教育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徐传德: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过去60年,南京教育走过的路程,是从“短缺”的教育,到充分的教育,到优质的教育;从政治的教育,到经济的教育,到人的教育;从紊乱的教育,到整饬的教育,到开放的教育;从遵命的教育,到模仿的教育,到创新的教育;从面向过去的教育,到面向现实的教育,到面向未来的教育。

  南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打破思想和体制禁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回归教育本身的过程;是一个逐步与世界教育接轨、融入现代教育潮流的过程。

  《望东方周刊》:怎么理解“回归教育本身”?

  徐传德:就是抓基础的东西。南京教育也走过弯路,但我们及时总结了当时的教育状况,回过头来抓基础。

  我们现在处于教育转型时期,客观来讲,教育面临很多困惑,如需求多样、发展多元、管理多头、评价多维、政策多变等,但我们始终坚持抓基础。

  《望东方周刊》:你所谓的基础是指什么?

  徐传德:多年来,我们在教育发展上一直强调抓“三个基础”:基层队伍、基础建设、基本制度。 

  基层队伍的核心是教师,师资力量就是未来社会的力量。优秀的教师可以弥补校舍和装备的欠缺,我们提出,“宁可少盖一栋楼,也要抓好教师队伍”。

  近年来,为把好教师入口关,我们实行了“凡进必考”;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推出了“优岗计划”;为提高教师队伍学历水平,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为推动教育家办学,首评“基础教育专家”、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等等。

  抓基础建设是指校舍、装备等,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想尽办法把资金用好,把教育资源配置好。

  基本制度是指怎样让队伍和装备在良好的机制下运行。好的机制能体现资源的价值,机制要优化再优化。

  有了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良的装备和优化的机制,素质教育不搞都难。没有这些东西,一天到晚喊素质教育也喊不出来。

  于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望东方周刊》:近日,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强调要抓基础。他提出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南京是怎样处理均衡发展和不同层次学校发展之间的矛盾的?

  徐传德: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诉求。但正如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一样,也不存在绝对的均衡。

  教育均衡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教育均衡应该鼓励发展、鼓励分类发展、鼓励特色发展,而不应该要求平均发展、整齐划一式发展。

  教育均衡不要追求“高度一致”,更不能拉低高的回到“共同贫穷”,而应实现“各得其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

  《望东方周刊》:南京在这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徐传德:过去,南京也和很许多城市一样,对名校进行政策倾斜。为了避免教育发展的“马太效应”,这几年,我们对全市农村学校在投入和师资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实施“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化工程”和“教育跨江发展工程”。同时,在城市普通学校积极推行小班化教育试点,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主要用在了“填平洼地”、“补齐短板”上。

  对于当前的教育公平和均衡诉求,我们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家庭背景是农村还是城市,是精英还是平民,是本城居民还是外来民工,其自身条件是健康还是残疾,教育都应给予他们同样的爱和重视。

  《望东方周刊》:对农村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政策倾斜,是否会限制名校发展?

  徐传德: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的确对新时期的名校发展构成了挑战。以前名校依赖政策倾斜获得的优势将逐步成为“昨夜星辰”。今天的名校发展,必须主要依靠其“内生力”,靠自身发掘优势,向品牌要优势,向管理要优势,向学校文化要优势。

  我们希望更多的普通学校成为名校,但关键在于学校自身的努力。“于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就是南京教育部门关于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

  培养一精多能、国际通用的现代公民

  《望东方周刊》:你把南京的教育改革称为“理想的理念和不理想的实践”,改革中的“不理想”是指哪些方面?

  徐传德:我们的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还没有成型,如新课程改革还在探索阶段,教学方法改革正在进行,但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可以示范,民办教育也需要继续研究。

  这些都没有现成答案,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破解难题,在破解难题中确定新的发展模式。

  《望东方周刊》:你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要仰望理想的天空,走实脚下每一步。作为南京教育部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你有什么理想和打算?

  徐传德:我们一直强调,教育行政领导要做到“三让”:让最优的人从教,让从教的人敬业,让敬业的人乐业。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公平地分配资源,鼓励所有学校均衡发展。当局长最重要的就是选好校长,建好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要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用心做事者更多一些鼓励,给积极创造者更多一些宽容。在学校按制度办事、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我们要给校长充分的自主权。

  我们主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各种生物(包括学校、老师、学生)都能在其中充分生长。只要不违反大的规则,都要允许学校去试去做。

  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做到“眼界宽,思路宽,心胸宽”。对没调研清楚的事情,教育部门不能简单地说“不”。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鼓励“干”,允许“试”,不争论。做好有依据的事情是我们的本分,做好没依据的事情是我们的本领。如果都凭依据办事情,那谈何发展,谈何创新?如果说一定要有依据,那就不能是机械的教条,而是民意、实际和规律。

  《望东方周刊》:未来南京教育有什么目标?

  徐传德:下一阶段,南京教育将加快实施教育“基石工程”。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较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把南京建成“历史积淀深厚、质量水平一流、名师名校众多、风格特色鲜明”的教育名城。

  南京要“聚天下之资源,办天下之学校,育天下之学生”,加快推进教育向民间开放,向国际开放,培养一精多能、国际通用的现代公民。■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