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感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实施3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4日18:0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自然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 为“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实施3周年而作

  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从一件件实事、小事做起,填补生态赤字,偿还环境欠债,改善自然功能

  文 | 秦光荣

  自人类在地球蛮荒的原野诞生,自然的演化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原始文明,先民对大自然顶礼膜拜,人类屈服于宇宙的神奇威力。农业文明,随着智力的发育和对宇宙认知的增加,人类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入工业文明,人定胜天的骄傲心态侵蚀了人们的神经,人类开始无穷无尽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肆无忌惮地向大地倾倒垃圾。人类违背自然的行为,使大自然一次次遭受剧烈的创伤,也一次次向人类实施无情的报复。

  事实告诉我们,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决策,饱含着尊重自然、谋求和谐的新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云南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共融共通,互谦互让,实现良性循环。

  我感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关系,要特别注重四个方面。

  了解自然

  与大自然的广博精妙相比,人的认知还很肤浅。在不断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巨大进步和发展。但同时,生态失衡、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一大难题。我们不得不感叹,对于神奇的大自然,我们有多少了解呢?我们的认知是否接近自然界的真实内核,吻合自然规律呢?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同大自然中其他植物、动物、非生命形式一样,都存在于大自然这个共同体之中。大自然是由复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对稳定的完整的系统。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然而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因此,不论生产力有多么发达,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有多高,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永远不可能超越大自然而独立存在,更不必说是发展。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总结出了“食禽兽之肉、采树木之实”、“构木为巢”、“刳木为舟”等办法。即使在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棉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石油制品,无一不是从自然中获得信息、资源、能源,继而进行转换制造而成的。

  一旦大自然停止了原料的供给,我们将会彻底失去生存条件。大自然并不能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按照目前全世界对石化能源的消耗速度,石油仅可供人类再使用45至50年,天然气50至60年,煤炭200年左右。地球可供陆地生命使用的淡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千分之三。云南省虽然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也仍然面临着资源紧缺的问题和环境生态的压力。

  大自然教化了人类。在博大精深的大自然面前,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丝毫不值得骄傲。自古以来,我们的许多发明都源于师法自然。我们从火灾中学会取火;从浑然天成的巢穴中发展了建筑科学,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大都市;鲁班被长着锯齿的野草划破,从而发明了锯子;先民在长期的狩猎、采集和农业生产中,逐渐掌握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制订出了天文历法。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现代的仿生学、红外线感应器以及在军事上运用的人造“自然武器”,都是借鉴了自然界中聪明的想法,广袤大自然所蕴含的智慧正在成为人类最尖端技术的灵感源泉。

  敬畏自然

  与大自然的磅礴之势相比,人的力量还很有限。中华先哲的儒、道、释三家,都强调尊敬自然,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生存的最高境界。

  大自然玄幻莫测,让最发达的科学技术也无能为力。纵使人类具有上天入地的本领,但在神秘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仍然显得力不从心。人类利用气象卫星、太空遥感器和超性能计算机等先进技术预测天气,仍会出现误差,而诸如蟋蟀、蜻蜓、蚂蚁、燕子等许多动物却能对天气变化作出准确的反应。

  大自然鬼斧神工,让最唯美的艺术也欲施而不能。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大自然气吞山河,让最先进的武器都汗颜。一场台风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2万吨级的原子弹;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地壳运动,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6000多枚原子弹的爆炸所产生的能量⋯⋯

  我们今天主张敬畏自然,就是要充分尊重自然,对自然存“敬重”之心。云南人民富有这种良好的传统,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中都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敬重之情。如云南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许多民族村寨都育有“神林”,严禁砍伐。纳西族的东巴经中还有“不得在水源地杀牲宰兽、不得随意丢弃死禽死畜于野外、不得随意采土挖石、不得在生活用水区洗涤污物;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不得滥搞毁林开荒”的戒律;立夏过后实行“封山”,禁止砍树和狩猎。云南文山州的一些壮族和瑶族地区,对奇花异草、奇藤怪树,视之为神加以崇拜。傣族认为大象是神圣的动物,杀死它们会受到惩罚。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为各民族的发展营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人与自然和谐留下了丰富的思想积淀。

  敬畏自然,还需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秦始皇违背了万事万物有生就有灭的自然规律,结果遍寻不着“长生不老药”;“大跃进”时期人们不顾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炼钢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态恶果。试想,如果我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森林,森林砍伐光了,那将会引起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我们的土地全部被污染了,那全球60亿人口和其他生物将如何存活;如果我们不加处理地向大自然排放废物和废气,这些废物中的有害成分进入农作物和水生物,将重返到我们餐盘中;如果水资源遭到污染,如果不加处理地向大气中排放废气而破坏了臭氧层⋯⋯届时,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又能走向何方?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本身。我们应从历史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治理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放在重要位置,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我们七彩云南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地下宝藏得到有效保护,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依旧能呼吸上清新的空气、饮用洁净的水源、拥有良好的植被和秀丽的景观,永享“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多样性王国”的美誉。

  亲近自然

  在宽厚美丽的自然面前,人需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水、土地、大气和生物物种,既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人类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资源。

  自然对于人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对人类的馈赠极其丰富。据科学家研究,地球平均每年向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总价值高达数十万亿美元。土地、矿产、生物、海洋等各类资源,是人类全部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这是自然的资源价值。

  自然界具有科研价值。科学往往就产生于人类对于自然之奇妙的惊异。生物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现象,可以给科学技术的发明以重大的启示。

  自然具有医疗价值。据统计,西方国家的药物将近有一半来自自然界。至于我们中国的传统医学就更不用说了。

  自然具有生态价值。自然界是一个由多种多样的物种组合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物种对于它的稳定、有序都有着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而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有序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自然界不仅无怨无悔地为人类提供着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还以无比的宽容与大度,日夜守护在我们身边,忍辱负重地将我们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变为氧气,将人类的排泄物转化为肥料,依旧为我们送来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

  大自然奇趣盎然,有最美丽的图画,有最迷人的音乐,有最纯真的情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切都可以使人感知美,体验美。离开了自然界的美,离开了对自然界的美的感受与领悟,李白也写不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不朽诗篇。“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一种意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一种景象。“回到大自然中去”是西方近代思想家卢梭思想中的重要主题,他认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恢复人追求自由的本性,才能摆脱人与人之间的恶劣关系,因为只有在纯朴的自然生活中,“一切都是真的”。

  印第安人有句谚语:“人类是属于自然的,但自然绝不仅属于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更应该对自然有一颗感恩之心,真正懂得是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栖身之所,是自然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乳汁;对自然有一颗忏悔之心,真正懂得是我们对自然索取太多,由于人类的破坏,才使自然伤痕累累;对自然有一颗谦卑之心,真正懂得人类不过是自然进化出现的一个物种,在古老深邃的自然面前,人类只是小学生;对自然有一颗责任之心,真正懂得人类对大自然不应当只是索取,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种种美好的同时,必须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相应的职责。

  保护自然

  在伟大而脆弱的自然面前,人更需要有所作为。文明的进程如同滔滔江水,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大自然洞察古今,默默无闻地为人类保留着根脉、祈望着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何时、何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自然万物兴盛;反之,则人类与自然势必两败俱伤。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与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与智慧。与西方文明的“争”字特质相反,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一个“和”字。这种“和”的哲理,充分体现在儒家的“仁义”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佛家的“万物平等”精神之中。如儒学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把侍奉大自然放在首位。礼的第一位是“上事天”,也就是把天地视做万物繁衍之本,应当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要反其道而行事,否则就会不安宁。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传统文化中,各个民族都有保护自然、关爱自然的习俗。如在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中,天神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他们认为,人和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本身,都是天神意志的产物。人类只有按照天神的意志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和谐一致。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普遍崇拜山神,很多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的怀抱里,他们爱山、护山。彝族认为高山是神灵的住所,是撑天的柱子;而在藏族人民心中,对神山、圣树的崇拜,至今还保存着;山神也是白族最重要的自然神之一,他们认为,山神既管山又管地,既管禽兽、牲畜,又管庄稼、树木等。

  少数民族先民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常将水神化。在傣族的《创世神话》中,地球从水中浮起,人类从水中诞生,所以傣族非常崇拜水。

  没有森林,便没有水,于是,神树观念及崇拜便产生了。拉祜族的祭坛多设在神圣的社林中,社林坐落在村后的高山上,古木参天,树叶茂盛。除了宗教活动外,人们一般都不进入这片被认为是神灵居住的地方。

  这些思想,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动机,它们的一个重要效果,就是保护了一方资源。

  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禀赋,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实施三年以来,云南省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增加,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不断加强,以滇西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完成,发展的环境实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前列,对保护好彩云之南这块生态绿洲、建设好我国西南生态屏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云南生物物种及特有物种均居全国之首,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遗传物质极为丰富的天然基因库之一;森林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和人均林地面积均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正常年水资源总量达2222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4%,居全国第三位;主要河流水环境功能达标断面为64.9%,水质好于Ш类的湖泊、水库比例占68.3%以上。

  我们是地球生命,我们是大自然的一员。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离开了自然的“大舞台”,人类是不可能上演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的。

  人类今天的困惑往往起因于昨天的错误,而今天的错误则将导致明天的困境,未来世界的面貌是现代人的行为结果。社会各界、人民大众,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和公职人员,都应当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重,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地行动起来,积极地行动起来,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的生态道德文化遗产,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从一件件实事、小事做起,填补生态赤字,偿还环境欠债,改善自然功能。

  保护自然,关爱自然,需要我,需要你,需要大家;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措施,从规划到目标,从城市到乡村,付诸以具体行动;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破坏自然人人难脱其咎、人人难逃其害,保护自然人人可为、人人有责的责任观。使每一个组织、每一位公民都能把保护自然的思想凝聚进我们的血液中,把保护自然的感悟溶入到具体的行动中,把保护自然的措施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作者为云南省省长,刊登时略有删节)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