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火连湾:一个村庄与天气的战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30日11:51  南方周末
火连湾:一个村庄与天气的战争
梁伟驰/制图

  火连湾:一个村庄与天气的战争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袁瑛 发自甘肃平凉

  气候变化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西北农村火连湾村过去数年日趋干旱、粮食逐年减产,村民也日益贫困

  “十年十旱”

  在火连湾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曹玉科已经当了整整19年村支书。现在,他能做的只有默默祈祷:干旱少一点,收成好一点。

  火连湾村地处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的西北边,北邻宁夏俗称“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和西海固一样,山这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过去的日子里,火连湾10户人家,603口人守着3200多亩梯田。这些地不仅条件差,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裸露的黄土地、光秃秃的山梁诉说着这个常年缺水的村落的历史:火连湾一带常年的降雨量基本保持在355毫米,与此相对的是,由于近年来逐渐升高的温度,蒸发量一年却达到了1100毫米,几乎是降雨量的三倍多。

  “这就是我这三年打下的麦秆。”曹玉科指着院子中央的一堆麦秆说道。三年的劳作,留给他的除了仅够全家5口人糊口的口粮,剩下的就是一人高的麦秆垛。

  600多斤玉米、1000斤麦子、1000斤土豆,这是今年曹玉科全家的收成。要知道这些收成竟然来自一亩土豆、三亩玉米和5亩麦田。在这位村支书的记忆中,1996年前后,一亩玉米地的收成至少是2000多斤。

  影响主要来自日益严峻的干旱。火连湾村如今已经连续三年干旱,尤其6至8月小麦生长的关键期,更是滴雨未下。“十年九旱”已经成为了历史,村民们无奈地笑称,如今是“十年十旱”。

  “晚种了七八天”

  那些掌握了种地诀窍的人显然要受损少一些。曹玉科指着隔壁家的院子,说他家的收成今年要好很多。

  隔壁住着兰福兴一家,走进他家,满地晒着黄灿灿、颗粒饱满的玉米。他家6亩地共收了3000斤玉米,这与曹家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

  兰福兴家里的6亩玉米地都是在山坡背阴的地方。遇到干旱,这些地的蒸发量少,自然收成就多。

  “这些背阴的地,几年前都是没人要的地,现在反倒抢手了。”曹玉科感慨道。

  “靠天吃饭”的火连湾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刚刚进入11月,这里就下了一场大雪。曹玉科说,十几年了,这个时候下雪还是头一次见。

  天气变得越来越捉摸不透,祖辈相传的经验已然失去了作用。在以冬小麦为主的火连湾村,通常在“白露”前播种,过去几年里,这一日期已经悄悄后移了一个星期。

  “这几年温度高,种的太早,冬小麦生长过旺,恐怕就越不了冬了。”曹玉科说。

  村民们有限的智慧未能挽救辛苦一年的收成。今年连续三个月干旱之后,雨终于来了,但却连降了一个月的雷阵雨,眼看着刚收好的麦子在仓里发了霉。

  “报纸上说,是大气回流的方向变了。”曹玉科不太自信地说。他试图想要找到问题的根源。

  更出乎意料的是,今年6月,包括火连湾村在内的西阳乡、柳湖乡均遭受冰雹和霜冻,没来得及收割的麦子全被冰雹打烂在了地里。仅西阳乡一处,农作物的产量损失在40%左右。

  “不下雨,铺什么膜都没用”

  看到这一数字,乡长冶万升很揪心。他至今还记得,二十多年前这里的天气像极了南方的梅雨时节,一年总有那么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小雨丝丝不断。“小麦在地里就发了芽,那时候经常吃芽面馍馍,甜丝丝的味道。”

  土生土长于此的冶万升谈话间掩盖不住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冶万升是少数农村干部里,具有文人气息的一位。他喜欢下围棋,新注册的QQ有个昵称,取自围棋术语“小尖”。

  记忆中的梅雨已经很久不见了,如今,要么不下雨,要么就下雷阵雨。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冶万升,努力想做点什么。

  塑料薄膜成为了冶万升的选择。一层层薄塑料膜被覆盖在了火连湾的土地上。据说,这是为了最大限度阻止土地的水分蒸发,并提高地温,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过去一年里,冶万升来到村里挨家挨户地进行宣传。

  对于村民来说,覆膜的作用显然有限。“不下雨,铺什么膜都没用。”曹玉科沮丧地说,今年他每亩地花了50元铺膜,结果仍然欠收。

  覆膜的作用在于将秋季降雨和冬季的降雪全部收集起来,然而不下雨,任何薄膜也滋润不了干涸的土地。

  “再过几年,还是要走的”

  2006年香港乐施会帮助村里打了一口井,将供水管道铺设到了村门口,火连湾村的吃水问题终于解决了。吃水是解决了,但更多的青壮劳力却选择离开火连湾。

  也就在这一年,曹玉科小儿子也离开了村里。现在,两个儿子在新疆种地,年收入一万元左右,这几乎是火连湾年人均收入的五倍。这几年陆续有一百多人到了新疆。

  尽管今年的收成不错,然而出走的念头一直在兰福兴脑子里盘旋,“天越来越旱了,再过几年,还是要走的。”

  76岁的曹奶奶还记得,这里的村民都是在晚清之时,因左宗棠“平定关陇”而对陕西的回民大开杀戒之时,被迫逃难到甘肃的五十万回民的后代。

  历史上,火连湾村民因人祸而迁徙,如今,火连湾的村民又再次出走,只不过这次因天灾。

  下午两点,村里半山坡上惟一一座清真寺,传来低沉的唤拜声。村民们陆续走进寺里,开始了每天的礼拜。在祷告中,兰福兴说,他的愿望朴素而简单——希望回到小时候的火连湾,山沟里有小河淌过,收割麦子时会有雨水的滋润。

  气候变化正加剧贫困

  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地表温度将持续上升,与1961年—1991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1℃—2.1℃,降水增加2%—3%。降水时空频率增大,极端气候事件加剧。

  这将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较大影响。若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因气候变暖下降5%—10%左右。同时,气候变化不仅不会缓减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相反还将进一步加剧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人均径流量短缺,减少幅度可达20%—40%。气候变化还将造成北方草地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上述影响将加剧贫困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生态脆弱区的退化,给贫困地区人口带来巨大损失,使扶贫更加困难。如何在扶贫中适应气候变化,正成为一个新挑战。

  (摘编自乐施会《气候变化与贫困》)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