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观察】谁掐住了天然气供应的咽喉?
作者: 韩晓平
气荒暴露出中国天然气上下游的发展欠账,暴露出僵化的能源体制无法适应时代需要
11月份以来,各地的天然气供应接连告急。据报道,中石油表示是因为今年冬天的雨雪天气造成供需不平衡。
全世界的天然气市场都是冬季需求量大,夏季需求量少,这是普遍规律。对于中国,冬天年年有,并非今年独有,因为“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低温天气”导致供气紧张,理由难免牵强。
在世界各国经营天然气必然要解决用气波动性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非常普遍,就是大量建设地下储气库,鼓励发展可中断供气的项目,支持均衡用气等。
从根本上说,此次气荒的根源是天然气供应整体投入不足,上游的勘探开发,中游的集输气和地下储气库,下游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可中断供气项目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的最基本要求。
目前管道和地下储气库这些所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工程都由央企控制,结果控制到了无气可用的地步。另外,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有效优化用气结构,实现燃气系统调峰,这是全世界的发展经验,而我们像火星人一样对这些成功经验不闻不问。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曾经是一个缺油少气的国家,此前国内的能源供应完全控制在国有的Petrobras公司手中。直到1997年将石油工业对民资和外资全面开放,政府虽然保持对Petrobras控股权,但Petrobras不再享有行政垄断特权。
巴西的改革掀起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高潮,国内公司也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数以百计的批发商和数以千计的零售商拿到了经营执照,政府作为石油资源的拥有者,则通过税收和资源费获得稳定的收益。
在开放市场之后,巴西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最近在巴西沿海连连发现大量优质深海油气资源,成为全球新的油气供应接力基地。根据BP统计,1996年底,巴西石油剩余储量67亿桶,到2006年底增加到122亿桶,几乎翻了一番。Petrobras也在竞争中恢复了市场活力,Petrobras已在世界上27个国家开展石油勘探开发业务,跻身世界一流石油公司之列。
美国也经历过同样历程,曾经为少数石油巨头控制的美国石油天然气市场也曾面临资源供应不足,石油公司热衷于将资源实现“稀缺”,从而推升价格,增加垄断利益。有一位著名的美国天然气专家--罗伯特·海夫纳,曾先后18次到美国参众两院作证,与石油巨头对质,他坚持认为美国存在充足的天然气资源足以保证美国的清洁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开放市场。最终的事实证明,美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近十年来净增加了超过1.3万亿立方米,特别是发现了大量的非常规、廉价天然气资源,可能替代煤炭实现奥巴马的减排目标,而中国至今发现的探明储量仅为1.9万亿立方米。美国政府和国会支持了对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市场的不断开放和竞争,对中游天然气长输管网和地下储气库的强制性准入制度和有效的监管,在下游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等合理利用技术。
海夫纳也曾多次来访中国,从1984年起就受到石油部的邀请来中国进行研究和新技术交流。2007年,我们有幸邀请他到中国来演讲,在他看来中国有足够多的天然气资源,与美国的储量不相上下,足以维持未来一个世纪的可持续发展。他说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在哪里能找到煤,就能找到天然气。他所指的不是煤层气,而是煤层地下深处存在的甲烷气体。海夫纳认为这些气体来自地球深处,是地球生成早期就已经形成的。人类在土星的第六颗卫星“泰坦”上发现了甲烷形成的云、雨、湖泊,甚至海洋,已经说明作为天然气主要成分的甲烷并非来源于化石。他说在美国很多煤矿、油田下边都能找到天然气,相信在中国也同样能够找到。但他建议这样的工作不能只依赖大石油公司,天然气与石油是完全不同的业务,需要更多的专业化公司参与和竞争。
中国一直担心开放石油天然气市场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事实上,已经没有比“断气”更不安全的了。与其让今冬的断气变为中国式轮回,还不如令之成为改革我们能源机制的起点。
(作者为中国能源网C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