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阐述判定曹操墓理由:墓葬位置与记载一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30日14:48  新民周刊

  曹操:七十二冢今何在

  2009年底的考古发现很振奋人心:位于安阳西高穴东汉大墓被确认为魏武王曹操的高陵。如果遗世文物足以证实专家判断的话,那么定能让人们对曹操再添一分敬意。考古发掘最终落实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套拳路想必大家不会陌生。

  记者/沈嘉禄(主笔)

  “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这是北宋诗坛标杆性人物王安石赞誉曹操的一首诗。事实上,历史上赞誉或指责曹操的诗文可说是汗牛充栋。及至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里,随着章回小说、话本和戏曲等大众文化的兴盛,曹操被塑造成一个粉白脸的乱世奸雄,与刘备的忠厚相对,构成中国人两大人格类型的代表。但是,曹操的传奇给了“这一个”有血有肉的饱满形象,使老百姓在审判他时,往往多了几分敬佩、几分想象。学术界也经常对曹操明贬暗褒,对刘备则是明褒暗贬。网络时代,他终于获得民间话语的平反,成了一个远比刘备值得仿效的英雄。照周立波的话来说就是:“他是一只模子。”

  其实鲁迅早就表达了这层意思:“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现在,一项考古发现让人们对曹操又平添了一分敬意。12月27日,安阳市市长张笑东在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兴奋地对外宣布:经考古发掘,可以确定位于安阳西高穴东汉大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的高陵。一个市长宣布考古新发现,在近年来的中国已经算不上越位了,这位市长还说:“曹操高陵的发现很有震撼力,在国内外史学界将产生重大的积极反响。”

  接下来各路记者忙作一团,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这肯定是2009年中国文化界最受民众关注、并极具可议性的新闻。而安阳市政府也没有“放马归山”,据悉,安阳地方政府已经进入曹操高陵保护规划编制的程序,并准备申报国家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市政府还计划建设一座曹操高陵博物馆,最终建成三国文化考古、文物保护基地和旅游景区,为推动安阳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考古发掘最终落实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套拳路想必大家不会陌生。

  砖厂取土的意外收获

  公元218年,一代枭雄曹操留下遗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两年后离开人世。一千七百多年来,曹操墓地被演绎成一个谜团,甚至有七十二疑冢之类颇具八卦色彩的猜测,从而构成发掘曹操墓穴的最大动力。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在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漳河岸畔)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曹操在66岁时病逝于洛阳,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为“武皇帝”。

  也就是说,曹操生前的级别虽然是王侯,但可以参照皇帝级待遇。但观其一生,曹操是一个相当务实的人,不事铺张浪费,反对奢华虚荣,不过又不能说他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曹操的遗嘱中还有一条:“分香卖履”,真实地体现出曹操的儿女情长与旷达襟怀。“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2008年12月,河南省省市县三级文物单位组成的考古工作队队员正式入驻西高穴村,发掘刚起步时对墓主人身份一无所知,西高穴村这处陵墓被笼统地命名为东汉大墓。

  曹操高陵正西方200米有个砖厂,即安丰乡砖厂。从2002年起,砖厂工人开始在曹操高陵一带取土,意外发现了地下夯土层。有盗墓经验的人发现后即断定下面有古代墓葬。从此,西高穴村没有太平日子了。

  据当地村民回忆:“2005年除夕夜,我们就听见一声炮响。”后来政府来了人,才发现有人在村里盗墓,挖了一个直径约1米的大洞。大洞出现后,村民们看见里面露出了墓顶巨大的青砖。其中一块青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0厘米。许多村民还开玩笑地表示可以将青砖起出来盖几间房子。后来乡领导带人查看现场,要求村里派人将这一盗墓洞封上。

  负责保卫考古现场的西高穴村所在的安丰派出所所长王国平向记者介绍说:“自2007年以来,西高穴村大概被五批盗墓贼闯入过。”在现场,考古专家还向记者介绍,根据盗洞痕迹,最早的盗墓贼可追溯到清朝以前,盗洞打开后,积土便不断涌入,慢慢覆盖了整个墓室,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保存了劫后余存的零星文物。

  据曹操高陵发掘现场安全员——西高穴村村委会主任徐焕朝说,后来安丰派出所加大了对盗墓者的打击力度,连续侦破多起盗墓案件,追回了一些被盗的文物。随着西高穴村古墓挖掘进入末期,安阳市主要领导人也逐渐成为考古挖掘的负责人。

  墓室内留下盗墓贼的香烟壳子

  据相关媒体记者现场报道,当记者刚进墓室,感觉没有想象中宏伟,有点像进了一座大部分被搬空的房子,不少文物已经不在墓地。揭开覆盖在地面上的白色薄膜,露出长约35米、宽约10米的墓道,坡度约30度,尽头是一扇拱形墓门,距地表约有15米。

  迈过墓门门槛,脚踩在正方形的石面地板上,感觉稳重而平整,而室内温度比外面也高了好几摄氏度。墓门约有2米厚,墓门用砖块前后垒了三道,以防外人入侵打扰墓主人。穿过墓门便进入到墓室,前后相连共有两间墓室,每间左右两侧各有一间耳室。墓室由砖块砌成,砖块从四面垒起,汇聚在墓室中央攒顶,成一个中空、高约10多米的塔状。两侧耳室空间稍小,在后墓室顶部,两面墙顶出现两个直径约1米的墓洞,而下方覆盖着白灰的砖面上有烟熏的痕迹,专家推测是盗墓贼点蜡烛烟熏所为。

  一位考古队员透露,通过事先钻探,考古人员确定了墓道的方位,成功找到墓门。打开重重墓门,呈现在考古队员面前的却是超过一人多高的积土,墓门与积土之间仅能匍匐爬行。考古队员爬进墓室,映入眼帘的并非文物而是刺眼的矿泉水瓶和方便面盒,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地上还有一个被丢弃的香烟壳子。

  魏王薄葬,应该可信

  曹操墓发掘负责人、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向媒体记者介绍,墓室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这为确定墓主是曹操提供了关键证据。最重要的随葬物品发掘出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铭文。此前,当地派出所在追缴该墓被盗文物中,发现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潘伟斌认为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而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该是曹操的遗骨。

  潘伟斌进一步介绍,西高穴村墓与曹操墓在多处文献中的记载吻合,譬如曹操力主薄葬,不仅《遗令》中有:“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等关照,相关文献中也记载曹操高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这从墓外无封土,墓内装饰简单,兵器、石枕等是曹操平时“常所用”而得到印证。

  考古队员还在后墓室和耳室相连处发现了一块三角形锈迹斑斑的文物,初步判断是一块铁器,在汉代,铁器已经开始铸造并用于农业和战争。迄今为止,考古队在该处墓室内一共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物主要为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石牌等。这些文物都很一般,且以生活器具为主。

  墓室内还有不少的圭形小石牌,刻有字,字体为当时流行的汉隶,其中一块上写着:“三十五寸雨化屏风”。

  专家介绍说,这些石牌是记录曹操墓随葬物品的账单,考古上叫“遣册”,可惜已经不全了,目前发现的有几十种。记录的内容多是常见的东西,如“食单一”、“黄豆二升”、“胡粉二斤”、“香囊三十双”等。

  若从美学层面考察,两汉文化的特征至此时也趋于式微,纹饰与器形都稍嫌粗笨,不再光彩照人。魏王薄葬,应该可信,“寒酸”一说,不算夸张。

  判定墓主为曹操的六个理由

  有关专家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的理由主要有六个方面。

  首先,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其次,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

  综合这些因素考虑,专家们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美女貂蝉为曹操殉葬?

  果然,高陵曹操墓发现的新闻一经见诸传媒,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两天里质疑声就排浪而来。质疑声中最有代表性的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先生,这位专门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历史学家认为,类似“发现曹操墓”的事情前几年也出现过。现在匆忙发布“曹操墓在安阳”消息,可能是炒作需要。现在刚刚发现了一些间接的还不是直接的证据,就匆匆忙忙地定论是魏武大帝的墓,“并不是很严肃的事”。

  袁济喜说,像曹操儿子曹植的墓在山东鱼山被发现,这个就是学术界公认的。它有很多足以证明墓主就是曹植的第一手材料,里面出土的东西和旁证,都很完备。

  袁济喜还说,“我觉得越是在国学热的时候,越是要保持冷静,不能把新闻炒作、媒体起哄当成真正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学者和专业的研究人员,还有文物局、旅游局等政府的管理部门,更要本着对国民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是非学院派代表,几十年来在市场上滚爬摸打,养成了凭实物说话的习惯。他在自己的博客上说:如果此次发现的确系曹操之墓,可谓文学、史学、考古学上的曹操墓之尘埃落定。我看了一下专家学者们对曹墓认定的六大依据的第五点,也是判定此墓为曹墓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的石牌与石枕,可惜此两件最有力的铁证并不是考古的正规发掘,而是从盗墓者手中的缴获的。

  征集来的文物为何值得怀疑呢?马未都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近十年政府加大力度打击盗墓的环境下,许多盗墓分子不盗墓了,专营造假,欺骗了许多捡漏者乃至专家,“但愿此两具重要文物不是他们所为”。

  墓主被确认为曹操,身边还有两个女性的尸骨,经初步测定一个20多岁,一个50多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学位委员会主任刘庆柱认为,其中50多岁的尸骨很可能是卞皇后。

  他的理由是:“卞皇后跟曹操相差20岁,曹操死时是66岁,她是40多岁。再过10年,卞皇后死时50多岁,就和现在鉴定的结果一致。另外一个年龄小的女性,是丫鬟还是妾还不清楚。”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是曹操妻子的话不太合适,因为曹操跟他的元配早就离婚了,后来娶的卞夫人死的时候岁数已经很大,此外曹操也有不让妃子或老婆陪葬的遗嘱,这两人又是从何而来?更有网友认为,墓葬中的女子是大乔或者小乔不是没有可能,甚至有可能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这些猜测颇能体现民间人士在《三国演义》影响下的八卦思维。

  但刘庆柱也表示,根据头盖骨,男女性别从人类解剖学来说一分就分出来了。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副主任高蒙河教授则认为:要确认是不是曹操本人的头盖骨,还需要把骨头上提取的DNA和曹氏后人作比对。这需要先找出曹操的家谱,找到能确认的曹操后代做参照。此外,要最终确认墓穴的归属,还需要参照更有说服力的墓志铭。?荨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曹操 墓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