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逐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分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市县参加论坛的同志们,首先请允许我对今天获得十大示范县市、十大民生决策等获奖的县市表示热烈的祝贺!这些县市我算了一下大部分我都去过。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可以说通过公众的评选,大家获得的荣誉是实至名归。同时我要感谢《小康》杂志社盛情邀请我参加今年的论坛,这是第四届,之前我参加过三届,根据我的观感和论坛上所得到的收获,我觉得这个论坛是越办越好。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证明:
一是论坛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论坛已经成为国内众多论坛当中的品牌之一。论坛知名度的提高本身就证明它的影响、它的贡献。二是每次的论题一次比一次深入。三是无论是论坛还是评选活动,对于地方上建设小康社会都起到了很具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推进作用。大家都知道《求是》杂志是我们党中央的机关刊物,更多的偏重于理论性、政策性,而《小康》杂志跟它有比较明显的分工,那就是侧重具体问题和具体个案,这样,《小康》作为一个子刊和《求是》杂志相辅相成,就起到了很好的舆论营造和实际推动作用。所以我也预祝这个论坛今后办的更好。
我想用简短的时间提三点建议,供《小康》杂志社,供今天到会的各个县市的领导,以及关心论坛的同志们参考。
第一,我建议无论是在建设全面小康论坛还是各个地方,今后能够逐步加大关于在人民群众中、在干部中,关于人的道德、关于社会的公益事业和人民群众心态的和、乐这样的内容。一句话,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逐步加大文化的分量。为什么呢?
第一,是因为“小康”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内容。《礼记·礼运》篇中提到的“小康”,全谈的是道德、人际关系和人的心态。为什么不谈经济?因为古人早就懂得要过上平稳、和谐的生活,经济是基础,这是前提,也就不必谈了。到了今天,我们首先祈求解决温饱,然后希望宽裕一些,等到生活安定、收入稳定了,我们要什么?要文化。因此,中央多次提出,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人们先解决口腹问题、穿的问题、住的问题、行的问题,当这些都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才提出来文化的需求。但是作为决策者,应该比老百姓多看两步,因为文化建设和建大楼、修高速公路不一样,不是一朝一夕、三五年能见成效的,如果不及早思考、动手,当人民群众这种需求提出来的时候,我们会措手不及。现在整个中国的情况基本上就是措手不及。所以中央强调,文化体制要改革,要解放文化生产力。
第二,党中央提出来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和谐是人和人的关系问题,科学发展不是ABC、123、α、β决定的,城乡是否统筹、如何统筹不是技术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要和谐,一定是科学发展。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酸雨天天下,和谐不了;排放物有重污染,县里癌症频发,和谐不了。不管和谐发展还是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观念,不是钢铁、水泥、光伏板,是文化。
第三,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最根本的是文化。当然,要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基础,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也不能发展。但是,有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也不见得就能够有序发展,历史上有过成功的例子,也有过失败的例子。成功的国家,如以色列。从公元一世纪犹太王国被灭掉以后,犹太人就分散在欧洲各地,每到一个国家就建一个犹太社区,常受到歧视,在东欧、西欧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对犹太人的大屠杀,20世纪初还发生过一次。但是由于犹太人死死地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无论漂泊到哪里都能顽强地生存,而且发展到今天,是犹太人在掌握着世界的经济。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民族比例是最高的,连马克思也是犹太人。而一旦1948年犹太复国之后,在加沙地区、巴基斯坦地区生活的100万人口迅速变成400万,现在超过600万,世界各地犹太人纷纷回去。土地虽小,耕地更少,水源掌握在黎巴嫩、叙利亚的手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以色列现在是世界上一个科技的强国、经济的强国。这是成功的事例。
失败的事例眼前就有。如同《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刘润为所说的,这次金融危机决不是技术问题,不是监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的问题,因为无限制、无止境的贪欲。一个地区达到小康以后让它持续发展下去,文化这位主将就需要登场了。当然,文化建设是要花钱的,但这个钱我觉得它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建高速公路。有些地方党委、政府的同志跟我张口闭口都是项目、GDP、财政收入,这些都是对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没这个一切都谈不到。但是,你哪怕捎带,跟我谈谈文化建设也可以。可惜没有。这说明这个问题没进入到常委会、没进入到书记的大脑里。要知道和谐也好,可持续发展也好,人民群众和、乐的心态也好,虽然基础是经济,但是经济提高了以后,这些不会自动到来的,还需要我们的领路人、决策者通过具体的措施慢慢引导,提供条件,当然还有营造舆论。
第二个建议,就是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适当的时候选取一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的地方去举办。让全国各省市有这样一个现场交流的机会,看一看、参观参观,各地的发展都各有千秋,但不是一个模式,既然不是一个模式就有可学的东西。
第三个建议,《小康》杂志社论坛组委会能不能采取某种方式、某种渠道协助和推动地方上,特别是那些获奖的地方,客观总结自己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把它提升,上升到理论,这不是一般的叙述性的总结,而是能归纳出几条理论性的结论。同时,通过《小康》杂志,通过其他的方式把这些扩散出去,普及开来。如果能这样的话,我相信《求是》杂志社、《小康》杂志社在推动实现全面小康的实践当中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全国都会得益。
再次祝贺所有的获奖单位,将来有机会到你们那里去向你们取经,也希望到那里我看到的是比现在更好、更和谐、更科学发展的情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