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书福谈吉利收购沃尔沃 称在金融危机中获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4日11:57  南方人物周刊
李书福谈吉利收购沃尔沃称在金融危机中获益
李书福在北京吉利大学(姜晓明 摄)

  李书福 穷小子娶公主

  吉利收购沃尔沃, 一家民企,能吃得下一个世界知名的汽车巨头么?

  本刊记者  徐琳玲  发自上海

  这一回,“汽车疯子”李书福以非常低调的方式刺激一下中国和世界的神经。

  12月23日,吉利汽车对外宣布,已与福特汽车公司就全资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达成一致。如果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将于2010年第1季度与福特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并于第2季度完成交易。

  这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史上最大、最彻底的一宗海外收购。知情人士透露,交易金额估计在20亿美元左右。

  过去两年,欧美汽车业受困于金融危机,生存艰难,中国汽车生产商和资本燃起海外收购的冲动:上汽和南汽争抢罗孚、上汽兵败双龙、腾中重工收购悍马、通用转售萨博技术给北汽……一幕幕悲喜交加、隐藏着阴谋阳谋的戏剧交替上演。

  这印证了李书福9年前的一句“疯言疯语”——2000年美国几大汽车巨头如日中天,他在某汽车论坛上“大放厥词”:“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气得几个跨国公司代表中途退场。

  一想起这个,已改走低调路线的李书福还是忍不住自得一把。

  天时地利“蛇吞象”

  一个执着疯狂、不按常理出牌且具有行动力的人是可怕的。谁能想象,在一个小老板的指挥下,一个靠敲敲打打起家的手工小作坊,10年之后能吞下北欧最大老牌汽车巨头?

  常有人嘲笑李书福身上的农民习气和“爱说大话”。然而,和他深入打过交道的人,都能觉察到他张狂外表下的精明与苦干,混合着文青的诗意和农民的狡黠。

  收购沃尔沃,将为李书福寻得破解吉利转型升级难题的最佳捷径,吉利能够大大提升品牌形象,获得世界级技术,并得以进入成熟汽车市场。

  1997年,在一片嘲笑和奚落声中,造冰箱和摩托车出身的浙江台州人李书福以“汽车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加一个铁壳”的理解,进入被合资汽车厂商长期忽视的低端市场,以低价策略将吉利打造成拥有6个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年产30万辆整车的自主汽车生产商。

  在民营造车势单力薄、饱受歧视的年代,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出位,为吉利汽车博取眼球。事实上,看似癫狂的李书福,踏出的每一步都经过了仔细思量。

  经历草创的10年超速发展,2007年年初,吉利遭遇到史上最大的危机:自2006年年底开始,小型及经济型轿车销售量开始明显下降,2007年上半年,发动机排量少于1.0升的小型轿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跌近30%——吉利赖以生存的“低价制造”开始失去市场。

  意识到危机的李书福着手调整公司战略。2007年5月,吉利宣布进入战略转型,宣传口号“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悄然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这位著名的“低价车大王”声称:“吉利将不再打价格战。”现在的李书福会告诉你:“造汽车其实很不简单,不然世界上为什么就剩下这几家。”

  努力“向上”需要时间。李书福缺的就是时间。“自生”一个高端品牌在短期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显然很难。事实上,9年前,李书福买下并预备着的高端品牌——上海华普甚至不得不回到低端市场,与吉利品牌抢饭吃。

  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随之而来。

  受困于金融危机,国际汽车市场陷入了一片凄风苦雨之中。今年6月1日,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通用宣布破产;另一汽车巨头福特单季度亏损高达上百亿;一些汽车相关产业也遭受重挫。陷入困境的国际巨头们纷纷出卖旗下资产来自我拯救。

  这正是中国汽车商海外抄底的大好时候。2008年年底,吉利则买下生产英式出租车的英国锰铜公司的股份,两家公司将合资。今年3月,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购世界第二大变速箱巨头——澳大利亚DSI公司,以强化吉利的研发与生产能力。

  如按知情人士透露的20亿美元计,吉利的购买价不到10年前福特购买沃尔沃时价格的1/3。好一笔划算的买卖!

  李书福曾自得地谈论吉利在金融危机中的获益:从日本、欧洲引进了大量技术人才。“如仅仅靠自己培养,费时不说,水平也难以短时间提升”;从国外进口了许多以前花钱也买不到的设备,现在宁波新工厂的大部分设备都来自德国、日本等。

  相比疑窦丛生的滕中重工收购悍马案,同为民营企业,专注于汽车产业的吉利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商务部官员公开表态,赞赏吉利有效利用外汇储备的作为,“在必要时将为吉利提供海外法律和咨询等服务,支持其顺利收购。”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吉利已同中行、建行等3家国有银行达成了贷款协议。“投资的人,找上门来的太多了。”李书福说,“我们并不是谁的钱都要,还是要看资金投入的持久性如何。”

  天时,地利,人和,市场因此给了李书福最大的认可。自10月23日福特公布吉利为优先买家的消息,吉利汽车几个月来股价顺势大涨124%。德意志银行等机构纷纷调高对吉利的股票评级,认为吉利汽车将逐渐树立质量和性能上的竞争优势,还将获得沃尔沃的技术和海外分销网。

  狂人的挑战

  凭一个李书福的胃,消化得了一个世界知名的老牌汽车巨头么?

  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眼里,这不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沃尔沃董事长等几位高管给福特董事长联名上书,宣称吉利汽车不是合适的持有人,“它是家小公司,而且没有研发沃尔沃的必需技术。”

  近年来收购冲动急切的北汽、上汽、南汽等,无一不是大型国有企业。第一桩汽车业跨国收购的失败案例就近在眼前。2004年,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入主韩国第四大汽车巨头双龙汽车。几年中,这对怨偶关于“偷窃技术”、“注资问题”的相互指责从没结束。持续的经营恶化和几次三番的罢工,让上汽痛苦不堪,今年年初选择申请破产保护,放弃了对双龙的管理权。导致国有资产损失高达20多亿美元。

  十多年造车,骄傲的李书福从没把牛气哄哄的老外放在眼中。

  相比其他企业家在意自身的国际形象,李书福对待国外媒体的态度算得上“傲慢”。几年前,本刊记者曾采访过李书福。同时在场的一家美国电视台摄影师要李书福摆几个镜头,打开车门上下两番,他面露不耐烦之色,拒绝了合作;而当另一家德国媒体问他,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难题是什么,他竟不客气地回答,“不告诉你”。

  相反地,他对国内媒体的态度要和气得多。尤其是中央级媒体,即使提的问题不专业,他也会耐着性子认真回答。

  然而,这是个真实的残酷世界。一点点民族自豪感并不能保证吉利不重蹈上汽的覆辙。他的第一个敌人是工会。

  在欧洲,工会的势力极为强大。目前,沃尔沃的生产线、研发机构、营销团队、目标市场主要在欧美。当3月份传出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即遭遇瑞典当地财团、工会以及民间的敌意。目前,吉利有两个竞购对手——由前福特汽车公司高管牵头的“皇冠”财团,以及一家由沃尔沃高管和瑞典汽车工会领导人牵头的财团。

  即使收购顺利,工会问题依然会长期困扰李书福。

  沃尔沃轿车近几年销售下滑严重,2008年出现15亿美元巨额亏损,相比前年销量下降20%以上。这也是福特着急卖出沃尔沃的原因。一旦吉利入主沃尔沃,任何想通过裁员、降薪和生产转移来控制成本、扭转亏损局面的方法,都会遭到来自工会最强硬的抵抗。要侍候好一支牛皮哄哄的员工团队,可不像在国内打发流水线上的农民工。3万人的队伍,工资、奖金、福利、各项社保,那是天文数字。

  目前看来,双赢方式只有一条——加大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香港券商消息称,吉利已经开始为沃尔沃在华布局制定计划,第一步将在内地设立两家分厂。

  考验他的第二道槛,是他的驾驭能力——如何管控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汽车巨头?

  李书福已经开始四处挖角,组建一支富有国际经验的高管团队。原华泰汽车总裁童志远出任中国沃尔沃轿车项目首席运营官,另一新近加盟吉利的关键人物,是菲亚特动力科技原中国区总裁沈晖。

  虽然常被人嘲笑是个农民,李书福在企业管理上是少见的器局开阔之辈。

  早年,李书福兄弟一起打拼创办的吉利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2000年,一心想把吉利做成一个现代化企业的李书福,通过至今让他伤感的骨肉决裂,迫使家族成员退出了日常管理。历经两年,吉利实现了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起一支专业的汽车研发、经管团队,开始了急速奔跑。

  在沃尔沃收购案上,李书福再次显露了他的过人之处:许诺保持沃尔沃的独立性,管理层依照其独立的商业计划开展运营,保留沃尔沃目前的生产和研发设施,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唯一需要改变的是考核与奖惩办法,“相当于港人治港”。

  这样一则可化解沃尔沃高管人员对中国吉利的敌意和怀疑;二来,也保持了沃尔沃品牌血统的纯正——这可是吉利大把真金白银换来的。

  这回,“狂人”李书福表现得很谦虚:“今后还是要依靠沃尔沃的团队,他们的职业化水平比我们高很多。”一旦收购成功,“沃尔沃仍将是原来的沃尔沃,吉利仍是吉利,除了老板换成了李书福”。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