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属水乡身是“客”
就连市委书记也记得住这批大学生的名字,他还多次打电话询问,把人家放在乡镇里,留不留得住,不行就直接调市里来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耿 | 江苏吴江报道
客家姑娘必须“哭嫁”。
新娘子要在亲友前号哭,这是种奇特的哭,心怀喜悦地诉说离别之情。边哭边诉,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婉转动听,若是具有山歌素质的新娘,还往往会出口成歌。
语文老师谢秀娟有文采无乐感,在旁边亲人的“陪哭”、“劝哭”下,勉强完成这场“哭艺”表演。但在起“嫁”的那一刻,谢秀娟的眼泪唰地夺眶而出。她不仅要离开娘家,而且还要远嫁千里之外。
新娘谢秀娟是江西南康人,新郎赖华聪是同乡,两家的距离只需步行15分钟。他们大喜的日子,十里八村齐来道贺,流水席摆了三天。
赖华聪安慰着新娘子,他要将她带到苏南一个叫吴江的小县城。走过了村里泥泞的道路,从村里转镇上,从镇上转县城,再从县城转市火车站,火车启动的那刻,他也差点落泪。
十几年前,京九铁路通车,把这个客家男孩带往了遥远的哈尔滨求学。命运的羽翼几经起落,最终他在江苏吴江扎根安家。
无论走到哪儿,现今的赣南人无不自称“客家人”。客家人最有“主场”意识,而一旦认可了一片新家园,就把这里当成另一处“主场”了。著名地方史学者梁洪生认为,所谓“客家文化”多少有人们“做”出来的嫌疑,“做”是建设,既然要“做”,就可以做一个,也可以再做两个。
吴江是这对客家人的另一个故乡。
揣篇论文下江村
九年前的大本毕业生还很吃香,离扩招大军的毕业尚有三年,他们可以游刃有余地选工作,并来得及跳一次槽。
2000年冬,赖华聪去参加校园招聘会。他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许多招聘单位的格子间中,江苏吴江一家叫亨通的企业引起了赖华聪的兴趣。但“吴江”对于他,还是一个需要去查询的词条。
点击搜索键后,从1600多万条搜索结果中形成的大概印象是“江南水乡”四个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间是吴江”。
这是一片富庶之地,但很低调。县里古镇同里原名“富土”,嫌过张扬,于是将二字上下相连,上面去点,中间拆分,成为“同里”。
最终打动赖华聪的,是费孝通研究吴江开弦弓村的那篇博士论文,也就是后来声名赫赫的《江村经济》。就这样,赖华聪也揣着一本有理想的书下江村了。
“当时工作比较好找,尤其是光电线缆类专业的。”赖华聪说。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去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他则与室友雷志华同赴吴江。这是他俩对“做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思辨后的结果。
有了当地政府和企业重视,小鱼就容易养肥成大鱼。吴江大规模地引进人才正肇始于赖华聪毕业的时代。向西进,到湖南、湖北、陕西、成都招贤纳才;向北延,到东北哈尔滨引才请才。西进北延,吴江市人事部门近年来面向全国招聘人才频出大手笔。
吴江在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做了人才普查。来自市人才市场的统计显示,自2005年至2008年底,已经引进各类人才9214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32人,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5.1%和93.3%。吴江全市人才总量达到85691人,每万人人才数达1077人,分别比2007年增长25%和24.5%。
吴江市人事局局长王海鹰随口就能举出几个人才的名字,比如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重庆女孩李晶晶,被安排到七都镇招商办,才一年多,已经几次出国。记者惊讶于市人事局长能关心到一个普通本科生,王海鹰说:“不要说我们,就连市委书记也记得住这批大学生的名字,他还多次打电话询问,把人家放在乡镇里,留不留得住,不行就直接调市里来。”
赖华聪感慨:“那么多名牌高校的毕业生‘蜗居’在大城市,何不退个百十公里,选个更具亲和力的地方。”
柔性流动进吴江
东距上海虹桥机场58公里,南距杭州113公里,北距苏州16公里⋯⋯赖华聪在向谢秀娟介绍吴江的时候,是这样定位的。
2004年春天,赖华聪回家找媳妇。谢秀娟在南康中学教书,是省重点。舍不得走。她筹划着让赖华聪“入赘”。两人陷入了“拉锯”状态。
暑假,赖华聪邀谢秀娟游吴江。当赖华聪口中干巴巴的数字变成一幅临街枕河、粉墙黛瓦的江南水墨画时,爱读诗爱看画的谢秀娟也对吴江产生了感觉。
在坐车前往七都镇赖华聪宿舍的途中,经过庙港沿湖东路8号,看到一处渐露宅院雏形的工地,这就是日后的“太湖大学堂”。2000年,国学大师南怀瑾就是站在这里,突然为景动容,决定在此静修讲学。
还有比这更尊贵的邻居吗?谢秀娟被彻底俘虏了。恋爱大半年后,当年农历腊月廿八,这对异地恋的有情人成家了。
接下来是两年相思苦,谢秀娟一边在南康教书,一边寻找吴江的工作机会。
2006年9月,赖华聪所在公司人事部发出竞聘通告。谢秀娟终于下决心辞去编制内的工作应聘。之前,赖华聪已竞聘成市场信息部主任。他向妻子传授了经验。一个月后,谢秀娟一试成功。
公司为谢秀娟办理了“柔性引进人才工作证”。早在1995年,苏州就提出了引进“柔性人才”战略,开始实施特聘工作证制度,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工资、档案,来苏州创业、就业。
更早的柔性引进还可以追溯到30年前的“星期天工程师”。王海鹰回忆说:“80年代,每到星期六下午5点多,在上海的轮船码头、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就能看到许多上衣口袋里插钢笔的人,穿着中山装,拎只人造革包,他们是去苏州兼职的。”
资助跑赢了房价
谢秀娟住进了赖华聪的人才公寓。
赖华聪一直住在这座楼上,按照惯例,婚前一居室,婚后二居室,有娃三居室。每套房都按照三星级标准精装修,电视、空调、家具、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只要象征性付点租金。
这是公司为员工出资建设的公寓,虽然住得舒坦,但小夫妻还是决定买房安家。
2006年,《吴江市企业骨干人才购房资助实施细则》出台,从院士到本科,都有政策。
2007年,开始第二批申请的时候,赖华聪报了名。当时的优惠是开发商让利总房价的2%,政府补贴3万块,企业配套乘以2,即6万块。
楼市这年很红火,有的开发商不肯兑现两个百分点的让利,但是政府加企业的补助总额达到了约10万块。小两口买了套80平米的房子,市价40万元,实际上相当于打了八五折。
仅仅过了一年,2008年政府购房资助从原来的3万元调高到4.5万元,涨幅超过同期房价升值的速度,在绝大多数地方工资跑不过房价的大气候中,这个资助力度跑赢了房价。
除了增加资助力度,还提高了申请资助的透明度,逐渐扩大了资助对象的范围以及资助的形式。资助方式从购房资助转变为购房资助、租房补助、安家补贴等多种形式,资助对象也从原来的企业骨干人才,增加为企业骨干人才、柔性人才、紧缺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国外智力等多类人才,基本适应了企业各种层次的人才需求。
吴江招聘团走到哪,购房资助的宣传海报就贴到哪,甚至在房展会上,也有人事局的人在派发《人事人才服务手册》,充分彰显人事政策惠民亮点,让更多优秀人才知道、了解吴江的人才政策,并由此扎根吴江。
“从吴江去上海、杭州分别只要一个半小时,去苏州20分钟就够了,购物、休闲都很方便,大城市有的,我们都有;他们有的高房价,我们没有。”王海鹰说,“连三轮车夫都能在吴江买得起二手房。”
赖华聪所居住的人才公寓本是公司的做法。市政府对这个企业办法实行了拿来主义,不久前,盛泽人才国际公寓一期落成,这是全市第一个人才公寓租房补助试点单位。
谁不想往家里走
人才公寓的住客越来越多了,多少生面孔渐渐变成了熟面孔。
赖华聪还有一个味觉上的变化,食堂里的菜慢慢地变咸了,以前都是甜津津的苏南口味。“这说明公司里的人才结构在悄然改变,外地人才落户吴江,甚至超过本地人数量,在口味选择的投票权中占据了数量优势。”
可是赖华聪的口味却在本土化。刚来吴江时,朋友用当地的熏豆茶招待他,赖华聪看了看泡在玻璃杯里的青大豆、芝麻、胡萝卜和茶叶,疑惑着这种奇怪的组合,尝了一口,咸中带甜,很不合口。
时间久了,竟然喝上了瘾。“那种茶咸中带甜、甜中带鲜、鲜中带涩,而涩中又回味无穷。这几种料都产自于太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味道。”
小两口都喜欢寻觅太湖边的美食。香青菜将他们改造成了“草食动物”,这种炒熟后有特殊浓郁香味的青菜使他们忘记了肉香。仅在太湖边桃源、震泽、七都等乡镇1公里宽、20公里长的褊狭滩涂地带才适合香青菜的生长,日间太阳曝晒、夜间湿气蒸腾,造就了其独特的香气。
“特别是在霜打之后,用菜油炒出来特别香。”赖华聪经常拉着妻子去湖边散步,顺道考察香青菜的生长。初冬时节,还会走进蟹农搭在湖边的帐篷里买几只大闸蟹,用草绳串起来,提溜着走回家。
“有次被同事看到了,说我们在走湖边道上拎着蟹的背影很有画面感,是标准的江南人家。”
湖边的这条道,赖华聪形单影只地走过,倩影双双地走过,如今两只大手中间又多出了一双小手。女儿已经两岁多了,取名“赖日笑”,灵感来自大学毕业册上的留言:“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来。”
“他们算是老吴江人了。”吴江市委宣传部顾涌说,“很多人抱着打临时工的心态而来,后来留了下来,也有人走了又回来。”
顾涌对外来人才数量考察的角度很特别。他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初,当地移动公司的手机号码减少了约22万,但在年底减少的这部分又找补了回来。“说明吴江正在走出危机阴影。”
“人才优势帮助吴江更快地度过危机。”市人事局蔡薇评论说,“全市2万多家企业,目前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相应地,引进人才的结构也在升级。2009年,吴江从美、日、德引进了15位科技领军人才。
在带领一名从美国引进的人才及其女儿去吃圣诞自助餐时,蔡薇发现小女孩在不停地咳嗽,饭后拉着小女孩的手转了好久才买到药。美国爸爸笑言:“你们不但请吃饭,还请吃药啊。”
“引进人才就要首先从为他们解决‘家务事’做起。”王海鹰说。吴江地处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交汇成的金三角地带,有利的是容易引进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基础性人才,不利的是自己多年培养的中高级人才更容易向大城市流动。
“虽说人往高处走,但是把这里打造成体贴的家,谁不想往家里走?”■
吴江地处苏浙沪交汇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79万,外来人口70万。境内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沪苏浙高速公路、318国道、太浦河横穿东西。
公元909年吴江建县,1992年撤县设市。吴江是享誉全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电子之城”、“光电缆之都”,也是吴歌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包括爱国诗人柳亚子、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一大批社会英才,现有吴江籍两院院士9位,将军5位。
吴江拥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同里古镇。目前,这里已形成了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三个主导产业和缝纫机、羊毛衫、彩钢板三个特色产业,共六大产业列入江苏省20个重点培育集群产业名单。在新一轮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吴江再次稳居“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