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浙江余姚:安放爱情的小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6日16:4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安放爱情的小城

  “余姚是对我们最在意最负责的”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钱亚平 | 浙江余姚报道

  2006年硕士毕业那年,柳娜和男友刘新锋全国各地跑,到处递简历,光是路费就花了上万元,但是两人去同一个城市工作的愿望渐成奢想。那一年,全国应届毕业生共有413万人,创历史新高。

  所幸,余姚接纳了这对硕士情侣。柳娜进了市工商联,刘新锋进了市检察院。如果不是这两封录取通知,柳娜说,他们的爱情或许就夭折了。

  2009年9月9日,相恋5年后,柳娜和刘新锋的喜宴在余姚河姆渡宾馆举行。此前他们已经在各自的老家办过酒,但“那就像演员走过场,都是听父母指挥的”。这一次,是他们自己唱主角。酒席请了15桌,全是在余姚的同事朋友。三年结交了15桌朋友,不算小数目。

  结了婚,坐在150平米的新房里,望着远处深黛色的四明山脉,柳娜觉得,余姚就是自己的家了。

  能容下两人爱情的小城

  余姚是杭州湾畔一个枕山傍海的古城。小家碧玉,这是柳娜对余姚的评价,与他们求学待了七年的武汉相比,这个县城实在袖珍。

  “不过我喜欢这个城市。”柳娜说,因为只有这里,当年给了她和刘新锋延续爱情的机会。

  25岁的柳娜是湖北荆州人,丈夫刘新锋来自江苏徐州,比她大三岁,是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同学,两人学的都是民商法。三年前,他们同时毕业。

  疯狂,这是柳娜对当年找工作的记忆。

  武汉是个高校林立的城市,毕业生多,就业机会就显得少,“毕业就分手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不想冒这个险。”两人商量一定要去同一个地方工作。

  “报了很多地方的公务员,只要时间不冲突就去考。”珠海、广州、上海、南京⋯⋯柳娜已经记不清到底考过多少个城市。那一年,从未出过湖北的她把全国心仪的城市都走遍了,“不过根本就没心思游玩。”

  珠三角本是首选,尽管武汉与长三角地区同处长江流域,但武汉毕业生往往更倾向于去珠三角。不仅因为珠三角离湖北老家近,也是因为在那里,无论是深圳、广州,还是佛山、东莞、珠海,都有着相当数量的武汉校友。

  两人分别报考了珠海某区法院和广州海事法院。“当时以为珠海和广州很近,因为都在广东。”但是刘新锋没有被录取,他们只能另外找方向。

  与余姚的结缘还是因为校友。一位马姓师兄在余姚市人民检察院工作,“当时系里传闻他收入很高。”柳娜说,许多同学都是奔着这份“高收入”来报考的。

  此前,柳娜几乎从未听说过余姚这个小城,“唯一知道的就是高中历史课本里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后来,她才了解到,原来著名的严子陵、虞世南、王阳明、黄宗羲等名士都是余姚人。

  来自人事局的喜讯

  2006年1月,柳娜、刘新锋和其他五个同学踏上了到余姚赴考的行程。听闻余姚检察院检察长是学者型官员,十分重视培养青年才俊,颇有抱负的刘新锋就报考了师兄所在的检察院,而柳娜报考的则是余姚市人民法院。

  “从武汉到余姚没有直达列车,要先从武昌坐到杭州,再从杭州转。”柳娜说,为了省钱,他们一路都选择了硬座。头天中午上的车,到余姚已是次日下午。“现在不用那么麻烦了。” 2007年武汉开通了经余姚到宁波的直达列车,全程只要9小时。

  “第一次出余姚站的时候心情很忐忑。”柳娜和刘新锋走出车站广场,担心之前对余姚繁华的想象只是一个幻梦。

  坐上公车,晃晃悠悠经过一座石桥,新城区就在眼前。拔地而起的高楼,苍翠成荫的绿树,静静流淌的江水从城中穿梭而过,如被风吹皱的绸缎,洋洋洒洒向远方舒展开去。

  “我当时就被吸引了,”见惯了江汉平原的一马平川,余姚山脉绵延的丘陵地貌让柳娜觉得新奇,“无论站在哪里,都能望见山。”

  但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两个月后,当柳娜和刘新锋再次到余姚参加面试时,男友被顺利录取,而她却落榜了。

  第二天,正准备打道回府的柳娜突然接到人事局让她去参加体检的电话,“他们告诉我,如果有人放弃,我也许有机会替补。”遗憾的是,那一年没有人放弃。

  失望的柳娜开始准备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男友也决定放弃余姚的工作。正在此时,一个意外的电话给了他们希望。还是人事局打来的,“余姚市工商联要招一个法律工作者,你愿意来吗?”

  柳娜并不清楚这一工作的具体要求,但对于四处碰壁的她而言,这不啻于天降喜讯。“我们参加了很多地方的面试,余姚是对我们最在意最负责的。”

  柳娜被录取的确是因为余姚对人才的珍惜,“因为我是余姚(公务员招考)历史上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人事局的同志觉得怎么也不能放弃,费了很多心思一定要帮我找到合适的岗位。”

  后来读到明代张岱《夜航船》中描绘余姚人的文化遗脉时,柳娜才知道,余姚自古就有看重读书人的传统,“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

  “侬饭吃朗米”

  2006年7月,柳娜和刘新锋双双来到余姚。

  初到余姚,柳娜不能适应。“刚从学校出来,不知道怎么跟同事接触。”虽然余姚市工商业联只有8名工作人员,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但她仍觉得无所适从。

  工作也全无头绪,第一个月,领导丢给柳娜一堆会刊,让她熟悉情况,“我每天除了看报看会刊,就是做打字、复印、传真等打杂的工作。”

  一个月后,领导让柳娜负责宣传,“我从来没做过,就想了个笨鸟先飞的办法,把已有的会刊全都抄了一遍。”抄完会刊后的柳娜对其风格有了初步了解,没过多久,她已经能独立写材料了。

  不到半年,工商联特意成立了一个宣教部,任命柳娜为部长,“不过小兵也是我。”柳娜自嘲。每月一期报纸和会刊的采写、付印和分发,全部由她一个人包办,她还为工商联建立了一个网络服务平台。

  语言是生活的最大障碍。虽然日常与同事们交流都可以说普通话,但出去开会,很多老同志还是只说余姚话。“他们一说方言,我就只好木讷地看着他们,有时他们哈哈大笑,我也跟着笑,其实并不明白笑什么。”柳娜说,语言让她觉得被隔离在了本地人的世界之外。

  2008年,柳娜调入余姚市动迁办,语言更成了大问题。这个工作需要面对的都是老百姓,“如果我说普通话就很难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刘新锋同样面临这个困境,“比如,反贪部门就不招我们外地人,说不来余姚话,很难在本地办案。”

  为了尽快适应,两人开始看宁波电视台的本地话新闻节目《来发讲事体》,照着电视学方言,两三个月后,他们的“听力”已没有问题。

  柳娜从随身小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许多只有她自己看得懂的“密电码”,掺杂着拼音、英文甚至图形,她说这是用余姚话念的常用语,如“侬饭契朗米”就是“你吃饭了吗”的意思。

  她现在已经能说一口相当流利的余姚话,虽然同事们还会笑话她的发音,但“到外地人面前,已几乎可以乱真”。

  宿舍是检察院提供的,为了照顾外来人才,检察院特意把副楼的一层辟为外地员工宿舍,“洗衣机、热水器、油烟机、炊具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怕他们饮食不习惯,检察院还专门请了阿姨给他们做饭。这个20多平米的房间成了柳娜和刘新锋第一个居所。

  然而,落脚地并不意味着“家”,一到春节临近,柳娜仍会归心似箭,想要马上回老家。

  安家才能安心

  2007年6月,柳娜和刘新锋领了结婚证,同时,他们做了一个决定:在余姚买房。

  这一年,两人的积蓄有了近十万元,但仅凭两个人的工资收入,还是出不起首付。“是市里的人才资助政策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柳娜说。

  改革开放以来,余姚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从1999年开始,余姚市相继出台“优才计划”等优惠政策,为引进人才在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大开绿灯。

  2001年起,余姚开始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行一次性的住房补助和风险补贴,签订服务期限在五年以上的博士或正高职称人员可获20万元,硕士或副高职称人员则为13万元。

  正是这一政策让许多外地人才愿意在余姚安家落户。至2008年底,余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已达到2000余人,其中博士27人,硕士193人,正高职称65人,副高职称1926人。刘新锋所在的检察院,硕士以上学历的已经占到了八分之一。

  柳娜和刘新锋都符合标准,他们拿到了26万元补助。这于他们而言,是一笔真正的巨款,两人为此兴奋了很久。他们付了首付,在城东买了个150平米的大房子,此后没几个月,余姚的房价就上去了。

  如今,周围的房价已经动辄上万,他们的房子也从原来的每平米4600元涨到了8000元,几近翻倍。

  坐在三室两厅的大房子里,望着窗外小区曲径通幽的旖旎景致,柳娜深有感触:“如果生活在我原来很想去的那些大城市,我们现在肯定还在为首付奋斗,然后再为房子奋斗终生。”

  2009年底,进入动迁办一年后,柳娜因业务出色被提升为副科长,“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会得到认可,在这里,觉得自己很受器重。”刘新锋也早已在独立办案,成了一个繁忙的检察官。

  学会了吃海鲜

  柳娜现在已经像个地道的余姚姑娘,会说糯糯的方言,喜欢吃海鲜。“刚来的时候完全吃不惯,觉得海鲜特别腥;余姚人喜欢生吃生蛤,说有补血功能,我们两个一吃就拉肚子。”

  他们也不会吃螃蟹,每次吃,只会连壳带肉一口咬下去,惹得同事们连叹可惜。

  而如今生蛤和螃蟹都是两人的最爱,吃惯了海鲜,回老家时,柳娜反倒觉得以前爱吃的长江鱼不怎么美味了。原来每顿必不可少的辣菜,现在也只是偶尔为之的调剂品。

  性格活泼的柳娜结交了很多朋友,从同事到同事的朋友再到朋友的朋友,圈子越来越大。刘新锋做得一手好菜,每次下厨,总会引得三五好友前来蹭饭。

  2009年9月9日,搬进新家后没多久,柳娜和刘新锋依余姚风俗办了酒席。“除了日子是我们自己选的,其他几乎都是同事朋友帮忙安排的。”

  从订酒店、排座位到布置会场,都是她在工商联的老领导亲自操办的,而两人的同事们则承担了迎宾、接待等后勤工作。

  生活舒适了,也习惯了余姚的生活节奏,他们开始为自己营造更好的精神家园。余姚虽不大,但人文氛围很浓郁。他们经常出去淘碟、买书,从宿舍搬到新家,最多的行李就是书。两口子还是“秋雨书苑”的常客,这家坐落在古老酱园街的书店以人文社科图书而著名。

  刘新锋说,大城市也好,小城市也罢,其实地方不重要,只要能有一个舞台让年轻人实现自我。余姚给了他们这样的舞台。

  柳娜希望,可以和刘新锋就这样一直平平淡淡地走下去,做好本职工作,闲时去姚江边走走,逛逛书店,甚至只是窝在舒服的家里看电视,“那就是我们想要的”。■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