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贩搅寒中英关系?
时代周报记者 葛传红
一个名叫阿克毛的英国人因携带4公斤高纯度海洛因进入中国而被捕,随后被中国依法判处死刑。这起死刑事件由于时机微妙,不幸地成为搅动中英关系的不利因素。在英国政府高声呼喊、愤怒指责的背后,人们依稀看到了西方国家一贯的双重价值观,也让中英双方的民众想起了190年前的那场战争。
“驻英国大使傅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是中国给英国的一记响亮的耳光。”1月4日,中国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的消息发布之后,英国一家报纸如此评论道。
在此前一周,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还陷在争端的漩涡里。中国于2009年12月28日依法处决英国毒贩阿克毛之后,英国方面反应激烈。第二天,英国外交部次官刘易斯迅速传召傅莹交涉。据媒体披露,傅莹与刘易斯进行了长达40分钟“非常费劲的对话”。
据英国媒体披露,会后,刘易斯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非常“愤慨”,声称中国在处理阿克毛事件上“毫无怜悯之心”。
随后,英国政府立刻宣布了一系列对中国的“措施”。一是计划2010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人权会谈被取消;二是布朗首相原定2010年2月份访华的计划被无限期推迟,尽管英国官方称这一决定与阿克毛事件无关。
中英关系密布阴云,大有全面倒退之势。除了对本国公民生命的关注之外,英国政府如此大动肝火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其他的故事?
毒贩死刑引发中英争执
最近一段时间,中英关系就一直磕磕绊绊。半年前,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公开发表言论支持达赖喇嘛,之后中英关系就一直未完全恢复;一个月前,英国又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中国对立了起来,指责中国导致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失败。
哥本哈根大会不欢而散之后,为了给英国立场圆场,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在《卫报》上发表文章公开指责中国,声称在哥本哈根谈判中,中国、苏丹、玻利维亚和其他拉美左翼国家试图“劫持”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而且否决了得到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支持的“2050年全球减排50%,发达国家减排80%”的全球减排方案。
中国顿时成为英国媒体轰击的对象,并被涂抹成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中无理取闹的一种形象。对于米利班德的荒谬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第一时间措辞严厉地予以驳斥,并尖锐地指出,“英方个别政客针对中国发表的言论具有明显的政治图谋”。
出人意料的是,英国方面竟然倒打一耙,又将阿克毛死刑事件与哥本哈根大会联系起来,认为中国是在蓄意报复英国的指责。英国的反应很快让媒体产生了联想。因为,首先指责中国“破坏”气候大会的英国气候大使埃德·米利班德,正是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的弟弟。“显然,这次哥哥在替弟弟出一口气。”香港一家媒体对此评论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陈玉刚教授指出:“他们(英国政府)这样强烈反应的话,我觉得毫无道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文化傲慢,这是完全没有任何法律和道义根据的”。在陈教授看来,“贩毒,在各个国家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罪行,因此英国的指责站不住脚。”
英国各派备战大选的需要
当然,一些英国媒体对各种玄机看得很清楚。2009年12月29日,英国《每日邮报》发表了题为“对不起,我不愿加入这场痛哭,海洛因贩子本就该死”的文章,批评参与这场“精心策划的哀号”的英国政客和城市精英是一群把毒品看作时尚习惯而非严重罪行的伪善者。
在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张祖谦教授看来,这次英国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英国国内政治的考虑。
英国大选即将展开,从英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来看,工党政府在大选中几乎没有取胜可能。因此,张教授指出:“英国政府在大选前闹,主要是通过这个事情来表现一下英国工党如何重视人权,再加上英国的民众对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些偏见的,这样也可以赢得一些选民的支持。”
工党从1997年开始执政到现在已有13个年头,民众要求“改变”的呼声很高。尤其,在工党政府执政最近几年,工党的民望几乎是跌到了历史最低点。形成残酷对照的是,反对党(保守党)领导人卡梅隆的支持率一直在不断攀升。
据英国媒体报道,这次英国大选最有可能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四举行投票。但也有人认为,可能提前到3月25日举行。但依照英国法律,此次大选,最迟必须在6月3日举行。在此之前,执政的工党握有随时解散政府、宣布举行选举日期的权力。而据最新民调显示,工党支持率逐渐有追赶上保守党的趋势,保守党只领先工党9%左右。
为了胜选的可能性,英国各派政治势力几乎想抓住一切机会为本党拉票。
早在阿克毛死刑生效的两个星期前,英国朝野便已倾巢出动,无论是执政的工党,还是在野的保守党都“群情激愤”,对中国口诛笔伐。
据中方披露,工党政府先后27次向中国提出交涉,布朗本人也亲自给温家宝总理写信,并以个人名义求情。然而,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布朗求情不过是政治表演,而保守党更是虎视眈眈—等着布朗出错之后,便穷追猛打。
对此,一名名叫BJT的中国网民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政府最多是给选民演个戏,抱怨一下……大张旗鼓地说要救人,结果只能将这名毒贩往死路上推一把。连英联邦的马来西亚都曾拒绝英国政府的说情,坚决判处英国毒贩死刑,更别提中国了。这一点,英国政府不会不知道。”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沈逸博士指出,现在中国的GDP总量几乎是英国的两倍左右,早已告别了“弱国无外交”时代,对于自己的司法主权更是会毫无犹豫地予以捍卫。
国家地位与国家精神错位
日前,中国驻英使馆在官方网站上,就英国毒贩阿克毛在中国被判处死刑发表声明。声明说,阿克毛的罪行已足够判处死刑,走私毒品在全世界都是严重的罪行,中国对此有着痛苦的历史记忆。
有中国网民甚至将这次对阿克毛的判决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洗刷国耻的行为,因为170年前那场“鸦片战争”正是因为英国人到中国贩毒而引起的。有更多的网民则认为,这是一个“迟到了一百多年的判决”,是中国强大崛起的象征。
然而,英国媒体亦不相让,甚至有个别媒体还叫嚷英国应重拾过去“炮舰政策”,对“中国还以颜色”。对此,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评论说,英中关系远比很多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复杂,比如中国人没有忘记在19世纪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而它导致香港沦受英国殖民统治。
沈逸博士对记者指出,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大英帝国已每况愈下,那些叫嚣英国“炮舰政策”的言论,既不符合英国国家“硬实力”的现状,也不符合英国政府一再宣传的“软实力”规范。
“二战”之后,英国彻底丧失了往日帝国地位,但由于英联邦共同体的存在,其大国精神残存了下来,从而导致其国家地位与国家精神错位的情形常常出现。比如,英国拒绝加入欧元区,自称拯救了世界金融系统等。
就这次阿克毛事件而言,英国还习惯性地表露出它的双重价值观问题。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臭名昭著的美国关塔那摩监狱中,就曾关押过不少英国籍嫌犯,但英国官方从未像对待阿克毛一样对美国政府施压,尽管不少英国籍嫌犯回到英国后,严厉谴责监狱里的非人环境。
类似的事例还有一个。2001年,英国人理查德·里德因试图用“鞋子炸弹”炸毁美国航班而被美国判刑。2005年,他的同谋英国人赛义德·巴达特在伦敦认罪。
英国的官方反应是:“巴达特同意炸毁一架从欧洲飞往美国的客机,不惜将自己和几百名无辜的乘客炸死。我们必须追问,一个年轻的英国人是如何从一个聪明好学的人变成一个要制造血腥袭击的恐怖分子的。”
英国不仅花费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追查“鞋子炸弹”的涉案人员,而且深刻反思英国社会体制内部的问题;这与指责中国的态度迥然不同。
“这可以说明,英国一直以来,就在价值观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沈逸博士指出。
当然,对于中英关系的前景,两国官方以及媒体并没有出现悲观的论调。
“也许在某些方面会受到影响,但大的中英关系不会因此而受到重大的挫折。”
BBC读者:中国做得对
据“AC四月青年社区”报道,阿克毛事件发生后,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其网页上宣称“英国人对中国处死阿克毛表示愤怒”,让人以为所有的英国人都愤怒了,但是其论坛上的评论中,前5页只有两人反对死刑,其中一个还是阿联酋的。
以下是署名为“zuzo”的网友整理的BBC网页上的读者回复,绝大部分人支持中国的决定。
>>卡罗琳,加拿大多伦多
中国给毒品走私者传达的信息是:走私毒品是没有借口可以做掩护的。不要到中国来,代价是死亡。
欧盟给毒品走私者传达的信息是:伙计,欢迎你。我们的纳税者将养活你们,并且给你们享有人权的良好生活。
这个“英国人”也许有精神病,但显然,中国政府没有(精神病)。我不知道欧盟的政客们是否有(精神病)。
>>迈克,英国
我不知道谁给谢赫搞到塔吉克斯坦和中国的签证。我去过这两国,获取签证不是胆小的人能做的,更别说有两极性精神病的人了,因为那种人显然没有判断能力。他在签证申请表上填的入境目的是想做”流行歌星“,对此我表示怀疑。或者有另一种解释,也许他实际上比声称的要更聪明?
>>丹,英国剑桥
英国政府应该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出来教训中国如何处理毒品走私问题的。此前两个牵扯到英国、中国的毒品走私案件发生在19世纪,那些事情依然印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我从来没有想到英国政客和媒体会真得蠢到以这种傲慢的方式来处理此事的地步。
>>雷吉纳,多米尼加圣多明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他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4公斤毒品将会杀死的人远比一个英国人多。
>>约翰,英国
有的人会说他们(中国)尊重可能会被这个在中国卖毒品的人杀死的2000多个人的人权。但是,嘿,只要不是英国人的权利,那是可以的。
让我们关照我们自己的毒品走私者,把他搞回来吧。
>>约翰,英国爱丁堡
对中国是好事,对犯罪有真正的镇慑力。为什么不许他们对违法者执行他们的法律呢?
我们对犯罪太软弱了,全世界都知道。我们在苏格兰议会有个家伙试图将持刀罪变成无罪,并且不用接受监管的惩罚。在英国,守法的人有多大的(不受犯罪侵犯的)机会?
如果你在家里受到袭击,政府更关心罪犯的健康而不是你的。我们只是可笑的东西。(注:指的是前不久有一小偷闯入某人家,将他们绑起来,结果遭到男主人的反抗,被男主人追打。结果小偷没事儿,男主人却被判刑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