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1日09:21  瞭望

  《瞭望》文章: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接受本刊专访

  两岸关系的昨天、今天、明天

  着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辟两岸关系崭新格局的重要时刻即将到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0年元旦新年讲话中再次强调,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1月7日,针对美国对台军售,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敦促美方认清售台武器的严重危害性,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的原则,恪守尊重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承诺,纠正错误,停止售台武器,以免给中美合作大局造成损害。这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外交部第三次敦促美方停止售台武器。

  60年来,“两岸关系”一直是新中国内政、外交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词汇,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三十周年座谈会上所发表的重要谈话,被称为“大陆对台政策的第三次战略性调整”。

  站在60年一甲子的历史坐标上,怎么看两岸关系的脉络和走向?2009年11月13日,“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开幕。与会的学者中,有多位接近两岸决策核心的重量级智囊学者,探讨的话题涉及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涉外事务等领域的诸多敏感议题,广受媒体关注。

  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应邀在这次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的主题演讲,近日就新历史起点上的两岸关系议题,这位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整理执笔人、曾参与1982年后历次中央大会文件起草的著名学者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专访。

  两岸关系是内战产物

  《瞭望》:在“一甲子”这个时间点上来观察两岸关系,有什么特殊意义?

  郑必坚:60年前,大概还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两岸关系”这个特定含义的词。之所以产生两岸关系,是由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内战导致了两岸分隔、对立,迄今已整整一甲子。

  其间,尽管风云变幻、人事代谢,林林总总、气象万千,但是,两岸关系由何而来的答案是一清二楚的,它是当年中国内战的产物。但为什么当年中国会有那样一场内战呢?这就要回溯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大变局”。

  《瞭望》:您所指的“历史大变局”是什么?

  郑必坚:纵观中国历史,真正称得上“历史大变局”的有三次。第一次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解决的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历史课题。

  第二次大变局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一百多年间。那次大变动,终结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彻底诀别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社会制度。

  第三次大变局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发端,世界出现新的大转折和兴起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华民族,包括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面临着如何适应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重大转变,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新形势下努力实现民族振兴,这样一个新的重大历史课题。

  《瞭望》:第二次“历史大变局”中的哪些因素影响了两岸分隔?

  郑必坚: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1895年,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无疑是中国人民最为刻骨铭心的历史伤痛。

  当年走投无路的清朝重臣李鸿章,曾说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事实确实如此,那时的中国已然是瓜分豆剖、危如累卵了!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振兴发展,有多少中国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各种方向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其中,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主张行不通,洋务派遭挫折,太平天国也归于失败。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口号,开创了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他领导推翻帝制,缔造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中国近代史上树立起一座了不起的历史丰碑。但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势继续衰落。面对积贫积弱、多灾多难,中国人展开了一次次奋起抗争。

  我们全民族浴血奋战,特别是在气壮山河的抗日战争中,夺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台湾才得以光复,宝岛才重归中国版图。那时候,中国曾一度有望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提出的政治主张基础上,调和内部矛盾,在战后的废墟上开展和平民主建设。

  然而,国共两党在中国之前途命运的较量中最终还是诉诸战争对决。这样的历史选择使中国付出了1949年以后台海分隔的巨大代价,给海峡两岸中国人留下了几多大江大海般深深的历史遗憾。

  《瞭望》:怎么看两岸关系中国际因素的交互作用?

  郑必坚:从世界范围来看,两岸关系的由来与其后复杂深刻的发展,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之而起的东西方冷战密切相关。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出兵台湾海峡直接干预中国的内政,无疑是导致两岸分隔的最重要外部因素。

  多年来,美国一直将台湾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使之成为西方对中国大陆实施围堵战略的重要一环。直到今天,尽管冷战格局早已崩溃,但台湾还没有真正摆脱对旧格局的依附,冷战思维依然像挥之不去的阴影影响着台海局势。

  新型的两岸关系正加速形成

  《瞭望》:60年来,两岸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大陆发展有什么经验?

  郑必坚:对大陆来说,这是历经艰辛探索而开创出一条全新发展道路的60年。特别是近30年来,由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由于持续推进解放思想和解放生产力,由于开启了实践基础上一系列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使全社会焕发出空前的生机与活力。

  正因为这样,大陆才能够实现世界近代以来后起大国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30年GDP年均增速接近10%的快速增长,全社会由温饱不足变为总体进入小康。中国以自身的实力壮大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从而赢得了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大陆的面貌,而且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结论就是:当代中国必须走也一定能够走通一条和平崛起即和平发展道路,只有这条道路才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锦绣前程的必由之路。

  毋庸讳言,30年来大陆在后发现代化进程中,在世所罕见的困难和挑战中也曾经有过一些失误。但幸运的是,由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因此总体上还是呈现发展进步的势头,国势不断提升,人民充满希望。

  《瞭望》:面向未来大陆还面临哪些发展挑战?

  郑必坚:当前正处在发展机遇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大陆,面临“五大挑战”:一是能源资源短缺的挑战;二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不平衡问题的挑战;四是巨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挑战;五是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军事的种种压力以及世界范围内可能出现的危机带来的挑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瞭望

更多关于 两岸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