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近一个月全球极端天气为气候正常波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1日18:13  外滩画报
专家称近一个月全球极端天气为气候正常波动
暴雪中的华盛顿机场

专家称近一个月全球极端天气为气候正常波动
北京新年的第二场雪,雪后将迎来40年最冷天

专家称近一个月全球极端天气为气候正常波动
德国的一处高速公路。暴雪覆盖了欧洲多处交通干线

专家称近一个月全球极端天气为气候正常波动
纽约迎来大范围的暴风雪天气

  严寒中升温的“全球变暖”怀疑论

  近一个月来在全球多处发生极度严冬后,让质疑“全球变暖”的观点骤然加温。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克罗利是“地球变冷说”的提倡者。去年,他在《自然》杂志刊文,指出地球原本应该进入一个新的冰河纪,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缓了这一过程。不过,他告诉记者,气候的短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超过进入新冰河时代。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教授承继成是内地有名的“全球变暖”怀疑论代表。他认为,说地球在“变暖”或“变冷”都为时过早,“ 最近20 年,地球的均温在上升,但是并没有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温度。”

  文/刘旭阳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球变暖”讨论刚刚结束,北半就集体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寒严冬。2009年12月中旬开始,先是整个欧洲突现极寒天气,多国同时遭遇暴雪低温。受暴雪、冻雨等天气影响,欧洲部分地区气温跌至零下20℃,已有六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积雪厚度近1米。

  在美国东部地区,北达科他州1月4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零下46摄氏度。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和奥兰多气温降至零下6.7度与零下2.8度,双双创下新纪录。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46个州遭遇暴风雪,12个州积雪超过30厘米,积雪最深的威斯康辛州达50厘米。

  在亚洲,中国的一些地区正经历过去20年中最寒冷的天气。中国北方在新年之初普降大雪,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年以来的1月份历史极值。韩国首都首尔市1月4日的积雪已高达25.7厘米,这是韩国自1937年开始进行积雪量观测以来的最新纪录。

  虽然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地球变暖的观点,但是仍然有许多科学家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全球正在变冷,即将进入冰河纪。

  “全球即将进入冰河纪?”

  2008年11月的《自然》杂志刊登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克罗利和前同事多伦多大学的威廉。海德合著的论文,称地球按照它的自然周期规律和轨道变化,应该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冰河纪,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缓了这一过程。

  虽然,“地球变冷说”并不是克罗利最早提出的,但是他的物理模型却最有说服力。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克罗利教授正在看《卫报》上北京雪灾的报道,他说,“因为连日大雪,我临时接到通知说学校临时关闭了。很抱歉没有办法给你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在克罗利的研究之前,地质学家们已经得出了一个推论,即地球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分为:震旦纪大冰期气候,发生在距今约6亿年前,曾发生过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气候,发生在距今约3-6亿年,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四个地质时期,共经历了3.3亿年;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2-3亿年;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气候,发生在距今2亿到250万年前,包括整个中生代的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冰期气候,从距今250万年开始直至现在。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多次进退。

  克罗利教授的学说主要来源于在一个以万年为单位时间领域内对冰河纪周期规律的研究。200多万年前,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期,其中经过了十几次的波动,冷暖相互交替。每次变冷的时候,被称为亚冰期,大约持续十万年左右。而两次亚冰期之间的时段被称为间冰期,约为两万年。

  作为地球物理学家,克罗利通过分析对比过去的历史数据,从其中推断出,地球如今处于一个间冰期,正在逐步向新的冰河期转变。 “分析冰川可以得出地球气候的内在周期性,找到一种自然规律,或者一个一个科学的、大时间尺度上的模型,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研究它、验证它,并利用它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地球经历过很多个巨型冰川增长—消亡的周期,在最近四十多万年前开始,冰川的起伏运动再次加剧,最近几千年类似的变化格外明显。我认为,这种自然界中的不稳定往往预示,在地球气候系统中,正在酝酿着一种形态上截然不同的巨大变化,即北半球进入新的冰河纪,欧洲、加拿大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将很有可能被覆盖在一个永久的冰盖之下。”

  从提出假说,到创立模型,并通过数据不断进行论证,再到发表论文,克罗利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模型主要是由两个子模型构成,一是负责解析太阳和木星对地球轨道运行的影响,以及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季节交替发生怎样变化;二是极地冰川在不同时期的运动模型。通过同一时期,气候模型和冰川模型之间的数值变化,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起初,克罗利团队开始用他们的模型模拟三十亿年前的冰川。当时,地球还是有一整块大陆构成的,而他们通过气候模型得出的远古冰川居然与其他地质学家推测的冰川位置几乎契合。同时,他们模拟的冰川增长和消融,也恰好都与第三方科研机构提供的同一时期海平面上升下降幅度相符合。

  “通过类似这些测试,我们开始相信这个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通过我们的代入测算,我们发现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这是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大量出现,正在延缓地球进入冰川纪的时间。”克罗利在采访中不断强调,他虽然发现了二氧化碳的“好处”,但他相信在一个以万年为单位的科学研究中,最几十年这样一个短暂的时间段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它们毕竟没有办法阻碍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但是,如果人们不及时采取措施,气候短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超过进入新冰河时代。”

  全球变冷的学说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1947-1976的全球性寒冷天气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日本气象厅的朝仓正1973年曾经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全球变冷”时代。按这个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但自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今天人们对于气候变暖学说的认可。

  到了2008年,除了托马斯。克罗利,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持也提出了新“地球变冷说”,他认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未来10年,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将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

  “变冷、变暖,都属于地球的气候的正常波动。”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宗慈在最近的一篇报告中,提出IPCC的四次评估报告都过分强调了人的因素,而忽略了包括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变化、火山喷发等自然因素对气候的巨大影响。她预测自然因素将让中国在2020年到2030年之间的平均温度下降0.8摄氏度,而人为因素仅会让中国平均温度上升0.5摄氏度,中国的气候将越来越冷。

  而另外一位中国气候专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教授承继成在接受《外滩画报》记者采访时,对IPCC和NIPCC双方的评估报告都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承继成教授认为,说地球在“变暖”或“变冷”,都为时过早。

  他用竺可桢在1972-1973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 “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的文章举例,说明无论是近几十年持续升高的气温,还是最近一个月出现的极端天气,都是地球气候的正常波动。

  竺可桢在文章中,引用历史资料证明了,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平均气温是15-16摄氏度,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的范围为1°—2℃。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1℃。举例来说,《史记》中就记载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齐鲁(山东),竹在渭川(陕西),漆在陈夏(今河南南部),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都推向北方。而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初期,华北的梅树就绝迹了,如苏轼(公元1036—1101年)就有“关中幸无梅”的诗句。

  “不仅仅是中国,欧洲也存在这样的文献,能够证明在古代欧洲的温度同样要高于今天。所以说,现在就提出全球变暖是属于妄下定论的。有一些科学家,比如‘气候门’中作弊的英国气候学家者,正是他们这些人有选择的提供数据,才促成了‘气候变暖说’。最可笑的是,今天还仍然有很多人相信地球上的冰河纪、以及最近的寒潮也都需要用‘温室效应’来解释。不要说‘二氧化碳’的影响仍然备受争议,地球气候的变化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地球正在变冷、变暖还是异常,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论证,而不是人云亦云和别有用心。尽管最近二十年,地球的均温在上升,但是并没有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温度,这和极端天气一样仍然属于正常的气候波动。”

  承继成告诉笔者,“人类诞生于第四纪冰期之前,经历了第四纪冰期,古人类在与饥寒冰雪的斗争中仍然能够生存下来,即时面对新冰期到来,我们没什么可担心的。现在的地球平均温度是14-15摄氏度,要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均温6-7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下,也照样挺过来了。”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外滩画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