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技术发展 手机将强于电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2日09:31  中国经济周刊

  新空间

  2010-2020,十年。

  红颜为之老,青春为之褪色。

  十年所能改变的何止些许,

  回溯2000年,“苹果”只是水果,“围脖(http://t.sina.com.cn)”还是布料,MP5查无此词,开车导航闻所未闻……

  十年后,有事不解问百度,无事手机上围脖,网上种菜同样自得其所。

  再十年,时光开疆拓土。汽车延伸我们的距离、互联网让我们更加虚拟、通讯驱使我们无线自由。

  新十年,新空间。

  改变就在前方。

  《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

  “即时网络时代”来临

  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  方兴东

  要形象描述一下过去的互联网生活,我最先想到的还是1993年7月5日《纽约客》刊登的那副漫画。漫画中有两只狗:一只坐在计算机前的狗,对坐在地板上的另一只狗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句话成为互联网上的常用流行语,也是过去我们通讯方式和网络生活方式最好的写照。也就是说,无论是手机还是互联网,还只是属于个人的工具,与个体本身的身份基本分离。而未来10年,那副漫画表现的意义将成为历史。

  网络全直播

  互联网实验室预测,到2020年,即使10年中没有突破性的新技术革命发生,保守估计,全球网民数量也将轻松突破40亿,普及率跨越60%;中国网民数量将超9亿,普及率奔向70%。数量上的变化,可以说明一些最本质的问题。如果说过去“数字鸿沟”还更多是口号的话,未来10年,弥补“数字鸿沟”,让更多普通百姓进入数字化的网络时代,就成为一副真实的图景。

  当然,我们更关注的还是量变背后引发的质变。这种变化用比较形象的描述,那就是我们使用互联网方式的变化。

  如今,网民使用互联网最典型的方式是:打开电脑,打开浏览器,输入我们想去的网站地址,或者使用搜索引擎,打开我们需要的网页。也就是说,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应用都是基于互联网沉淀的信息和内容,是非实时的。

  而未来10年,互联网应用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实验室将这场即将到来的变化命名为“互联网第三次浪潮”(前两次分别为Web 1.0浪潮、Web 2.0浪潮)。这次浪潮我们正式定名为“即时网络时代”。所谓即时网络,就是以大规模同时在线的网民的实时互动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

  也就是说,当互联网上随时随地都有数千万、数亿网民同时在线,而且可以实时互动的时候,互联网不再是依靠积累的历史网页,而是海量网民实时的互动。打一个形象的比方,足球比赛,很早以前,我们基本都是看实况录像。而后来,我们基本看的是现场直播。看现场直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充满了悬念和兴奋。

  如今,互联网也要从“实况录像时代”进入到“现场直播阶段”了。“即时化”将成为未来几年创新的中心。即时博客、即时媒体、即时搜索、即时通讯、即时商务、即时管理等各类即时性应用将成为未来十年之内互联网增长的新动力,而传统的非即时的互联网应用将逐渐边缘化。

  当下互联网的一些热点,都昭示着即时网络时代的曙光已经闪现:微博客(Twitter)、移动互联网、3G、云计算、物联网、媒体融合、即时搜索等,都是从一个角度、一个层面体现了新的趋势。

  未来网络生活的四大趋势

  互联网第一次浪潮的核心关键词是“网络化”,也就是完成上网,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第二次浪潮的关键词是“社会化”,网民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用户和受众,而且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应用的主导者。

  与前两次浪潮一样,即时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新时代到来,并不意味着颠覆和替代,而是代表最有创新活力和最大发展动能的机会窗口,代表着互联网新应用的范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即时网络时代与前两次浪潮根本性的区分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即时化——即时化应用将成为未来3-5年互联网领域最活跃、最大创新热点,是诞生下一个Google最有可能的方向;

  娱乐化——普通大众成为上网主力军,他们的互联网第一需求主要还是娱乐与沟通,而不是早期的新闻、电子邮件、搜索等。过去,我们已经习惯了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工具,是一种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升效率的革命性工具;而现在的互联网,却越来越多呈现为反生产力工具的特性,它消耗时间、降低效率、消费金钱。

  生活化——网络全面融入生活,互联网不再是简单的媒体,也不再是通讯或者商务平台,更不是独立的互联网应用,而是可以满足生活各方面需求的综合性空间。

  一体化——互联网上,你再也不是“一条无人知道的狗”了。接下来,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虚拟的身份和现实的身份也将融为一体。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当然也将产生全新的挑战。如果说未来10年,人类现实世界最大的挑战是环境恶化,那么虚拟世界的最大挑战就是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的挑战。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上演。未来我们可以期望即时网络技术普及,成为各个网站、服务的基本功能。而即时网络浪潮的真正威力,在于媒体、通信、娱乐等原本相对独立的产业真正全面融合,各大产业将出现重大洗牌。而对于网民而言,更精彩、更新奇的10年开场了!

  方兴东,博客中国创始人,WEB2.0倡导者,出版了《21世纪的书》、《IT史记》、《博客》、《起来——挑战微软霸权》等著作。

  “三网合一”将梦想成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韵洁

  手机现在发展到3G,下一步在发展LTE,有人说是4G,准确地讲是3.9G。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历史经验证明:不是越好的技术就越有生命力,而是要得到受众的认可,要方便、简单。

  “移动互联网”前景无限

  目前,全球都非常关注移动互联网。业内普遍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近,我去广州出差,使用手机中的地图功能,我就能知道自己的方位、目的地位置,非常简单方便。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结合之后,为人们的未来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手机和互联网融合要做好,需要做很多工作,应该说,iPhone是很成功的范例,它的商业模式、终端能力、后台应用,与其配套的“应用商店”,都非常成功的发挥了手机和互联网的特点,并将其有效的融合。

  现在家用带宽网络速度基本都能保证,而无线的网络带宽还无法保证,用户一多速度就慢。在未来,无线带宽可以得到保证,包括手机上网的速度也会非常好。但是不管怎么好,移动宽带的频谱资源还是有限的,而应用的花样却是无限的,这是一对矛盾,怎么去解决?除了技术的进步,即提高频谱利用率以外,移动网和固网的融合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为什么要融合?关键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固网的资源几乎是无限的,但应用没有移动网那么灵活,二者融合,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还有一个是网络的融合,在中国叫三网融合。我们知道,三网是指大家每天用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真正的三网融合是指,广电网通过改造以后,除了有线电视业务以外,还能够提供互联网业务、电话业务,电信网除了提供固定电话业务,还能提供视频业务,并能传输广电网的内容,即通过采用创新的技术,在一个网络物理平台上提供多种业务,这才是三网融合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三网融合以后,将会提供一个统一的大网,所有的业务就都可以在这个大网上实现,当然,接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整个网络将会是一个统一、融合的网。融合后的网络,将能够为用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

  手机上的中国机会

  手机终端在未来将能完成和电脑几乎相同的各种功能,手机有可能会采用高清成像技术,提高视频的质量、逼真程度,而且利用激光等先进技术,手机还可以作为投影仪,投射影像到纸上或墙壁上,据了解,现在美国已经开始进行这项研发了,此外手机的功能还将更加多样化,性能更加强大。这些技术听起来容易,但要形成产业链并不容易。

  此外,用户之间的需求差异性很大,要让所有用户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付出很艰苦的努力。

  在手机终端技术方面,我们也搞自己的操作系统,国家支持了两个单位,一个是中国移动的OPhone,一个是中国联通的UPhone。

  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开发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电脑操作系统很难,微软的产品非常成熟,用户群稳定,具有强大的电脑操作系统的技术优势,我们切进去的机会很小。但在手机上我们是有机会的,手机操作系统的研发我们是有基础的。中国人要开发出像苹果iPhone这样的手机,我不敢说短期能达到它的这个水平,但是经过若干年后完全有这个可能,跟它一样的好用、一样的漂亮,价格将来会比iPhone便宜一半都不止。

  我认为这个事情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决心,能不能组织起来,如果组织的好,一两年内我们的智能手机平台就有可能做得和国外先进水平基本差不多。

  目前,中国联通和一些团队正在做国家核高基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就是针对智能手机平台进行研发和产业化。大概在2010年年中,我们就会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3G手机,目前2G手机已经推出了,用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

  应用的创新有无限的潜力可挖,凡是老百姓需要的,都会出现,只要价格好、性能优,用户需要的东西,就是未来会出现的东西。

  建立“区域空间应急通讯网”

  现在的网络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越来越丰富,但实际上我们的网络在面对灾害是是非常脆弱的。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通讯一断就是一个月,在修复过程中只要一有余震,刚修复的光缆就会再次被破坏,短时间内很难恢复灾区基本通讯。因此,我们提出了建立一个“区域空间应急通讯网”,这个网最重要的是要将普通手机和公众移动网连起来,为救灾提供应急通信。

  目前,是我们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这个想法。事实上,早在2008年初的雪灾时,我就想到了要建这个网,但是由于时间紧迫,网络建设非常困难,因此没有立即着手实施。但是,汶川地震的发生,对我触动很大,也促使我下定决心尽快推动这个网络的研究与实验。

  国家非常重视这个事情,2009年专门立项进行研究与实验,在课题中,我们已经做了相关的实际放飞实验,在空中组网进行移动通信的恢复,但要保证在各种场景下通讯不中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大载重、高空浮空平台的研制,从国际上看,美国正在计划平流层飞艇项目,该项目的飞艇将能在2万米气流比较平缓的平流层高空滞空10年,我们国家也正在加大该领域的研发力度。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区域空间应急通讯网”也将会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同样具有应用价值,它能够覆盖很广的范围,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到处建移动基站。此外,在我国无法进行实时监控的边境地区,将来一旦这个“区域空间应急通讯网”得到应用,这些地区的视频资料将可以不断被收集、传输,使我国边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被监控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汪孝宗采访整理)

  刘韵洁,1943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曾任邮电部数据通信局局长,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CHINANET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络之父";现任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个人生活视频化

  优酷网创始人兼CEO   古永锵

  不久前,当我在影院为《2012》的劫后余生而震惊于玛雅预言的神奇时,我更惊叹于科技让人类的想象幻化成具象。也正因如此,当我们踩着2010年的钟声时,过去10年互联网的发展巨变让我们可以更肆无忌惮地畅想未来10年。

  未来3年,中国网民就将达6亿之多,相当于美日英法德5个发达国家的网民人数总和。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看似还遥不可及的2020年,互联网会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在业界,“三网合一”(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经讲了多年, 一直都是个远景,不过在未来10年,相信从网络、终端、应用层面都将具备所需条件,资讯、娱乐、商务、交流等都将视频化呈现,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智能。

  移动宽带时代来临

  10年前,人们难以想象用手机下载音乐、在线观看视频,而今天这一切都轻而易举可以实现了。手机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终端,可能要超过电脑终端的影响。正如Twitter联合创始人比兹·斯通所预测的那样,2020年手机用户将比当前的网民多三倍。

  2009年已经有超过3000万3G用户,2010年毋庸置疑是3G应用元年,当我们进入3G,进入移动宽带时代,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接上互联网,而任何终端产品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幻化创新,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有时候我也会畅想,在更远的可预见的未来,互联网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答案随着这些年视频的主流逐渐清晰——未来一切都会是移动的,都是“有声有色”的。每一个资讯,每一次交流,甚至商务谈判等都将实现全视频化,而图片将只是视频的每一帧定格。生活、商务的“有声有色”将不仅仅是局限在今天的PC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将使移动宽带时代的“声色”生活成为可能。

  不妨畅想,10年后我们的交流方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仅仅只是可视电话这么简单吗?或许在生活、商务交流一体式的可视时代,手机将成为全球交流的新通道。甚至家中的洗衣机、冰箱也能上网,一部手机能解决家中所有电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甚至能代替主人完成自动网购或从超市订货。通过手机实现消费、购物、出行一站式服务,资讯、娱乐、通讯、商务等多个维度随时随地互联网化,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掌控生活。

  电视、手机、电脑三网合一

  10年间,我有幸亲历了互联网对人的改变。网络由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人们由被动观看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一张张报纸向互联网靠拢,一个个静态图文跃成了动态视频。我很庆幸深处互联网浪潮的中央,和一群充满想象的人一同运用技术和应用,深刻地改变我们未来的10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不只守候电视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看赛事,试想,2020年第三十二届夏季奥运会举办的时候,我们将如何观看?

  未来10年,“三网合一”的愿景是可以实现的,互联网和多终端、多屏幕互联互通,任何时候、任何载体、任何形式的终端都将互联网化,会有一个终端把电视屏幕、手机、电脑联系在一起,它会是互联网的补充,而不会是替代。而网络、电视和移动技术的联合,将兑现“帮助人们、帮助自己”的承诺。

  工作、家庭、商业……在不同地点和不同状态下,用最合适的终端连接互联网;图文、视频、资讯、娱乐、商务随时随地在任何一个载体上呈像,这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变革。当电视、手机、电脑这三张网在未来因为某一终端而合一的时候,我们的交流方式将变得全智能。而这种信息的公开交换将使我们人类更加见多识广、更加忙碌,全球化程度将更高。

  古永锵,获得斯坦福大学MBA学位,曾任搜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经济周刊

更多关于 空间 电脑 手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