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黑法律:30年三件事

  打黑法律:30年三件事

  文/阎礼

  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有一个规律:几乎每隔10年就出现一个“标志”性“人物”,从而催生了立法。同时,随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变化,法律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这些年来,笔者在采访中,亲身见证了我们国家“打黑”方面的立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调整的过程。

  “乔四”催生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20世纪80年代末期,哈尔滨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当时,由于拆迁业比较混乱,这就成了一些人大发横财的机会。但拆迁这个“活”,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因为被拆迁的一些单位与居民不愿意搬走,所以尽管拆迁利润丰厚,一些拆迁企业也望洋兴叹。

  这时,靠“黑”和“讲义气”在道上已出名的乔四,主动带领手下打手承包了一个拆迁工程。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想法,被拆迁对象不得不接受了拆迁。

  数年后,乔四在冰城垄断了全市的拆迁业、建筑业,并且霸占了一些高档酒店,此外,他还绑架、收保护费、放高利贷、强迫交易、抢劫等无所不做。乔四嚣张地自诩:“咱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不能说呼风唤雨吧,但在哈尔滨的地盘上没有我摆不平的事儿!”

  1991年6月的一个天晴日朗的上午,乔四因犯有故意伤害罪、非法持有枪支罪、行贿罪等数十项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哈尔滨市郊区被执行了枪决。

  当时,媒体纷纷以《冰城,一个黑社会的覆灭》为题隆重报道,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案也引起了立法界的密切关注,有关专家对此案进行专题调研后认为,乔四已经具备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特征。此后,又有类似的集团犯罪,可当时法律并没有规定是属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由于打击这种犯罪的需要,立法界经过多次调研与论证,最后慎重地建议增设这种罪名,呈请最高立法机关批准。

  于是,在1997年《刑法》修改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刑法增加“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这就是《刑法》的第294条:“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指组织、领导或者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程序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近日,笔者采访了曾参与新《刑法》修订的刑法学专家樊崇义。他说自己在参与增加这项罪名时,认为以乔四为代表的一些犯罪集团具备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特征、组织特征等,这种犯罪具有经济实体、成员固定、以商养黑,以黑护商、社会危害大,是有组织犯罪的最高形式。而且随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的加快,这类犯罪已在各地都有发生,为了打击这些犯罪需要及时进行立法。

  “那么当初为什么称‘具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而不像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那样,直接称黑社会犯罪?”

  面对上述问题,樊崇义回答道:“这个问题也有别的媒体访问过。这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考虑,一个层面是担心一些人误解,以为我国真的像境外的黑社会犯罪那样猖獗,造成心理恐慌,影响百姓生活,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另一个层面考虑也是实事求是的立法原则,因为我国的政体与国体决定我们是多层级领导,即使中国的某个黑社会性质组织买通公、检、法,但还有党委、政府、武警,即使是有天大的神通,把一个地方的权力机关,甚至国家机器全部‘摆平’了,但还有上级部门,直至党中央、国务院、中纪委、军委等,还是有足够力量能够完全、彻底地铲除掉所有的涉黑犯罪组织,所以,中国的黑社会性质犯罪根本控制不了一个地区的所有部门,与国外具有很本质的区别。”

  对于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我国著名犯罪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也曾有过类似的观点。

  刘涌案催生司法解释

  有了立法规范,就可以“有的放矢”。但自1997年新《刑法》增设了第294条“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以来,在几年之内,全国司法机关都未使用该罪名审判案件。直到2000年,才有两起“典型”案件使用这项罪名,也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的“打黑除恶”的专项斗争的序幕。

  案件之一是“浙江温岭张畏涉黑案”。案犯张畏、王芳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共犯25项罪名,在为非作歹的5年里,造成1人死亡、3人重伤、20人轻伤涉及金融诈骗等犯罪,涉案资金高达5.03亿元。2001年3月12日,张畏、郭海华犯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伤害(致人死亡)等25项罪,被判处死刑,其他案犯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

  案件之二是沈阳黑道霸主刘涌案。

  刘涌案无论是起诉还是审判,都是一波三折。一审死刑,二审死缓,再审死刑。这是公众所了解,此案的复杂性还有一些不为外人所了解,恰好笔者当年全程跟踪此案,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这也是在200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出台“司法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期间,沈阳市公安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反映打黑在沈阳遇到的问题。不是没有保护伞,但是保护伞在台上,在司法实践中不好操作,其他地方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所以,当务之急是需要立法机关进一步解释。

  2002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4条第一款的解释:“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一)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二)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三)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四)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此前的《刑法》第294条规定,定性黑社会性质组织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黑保护伞”,如果没有保护伞,就不能按照“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来惩处。而新的立法解释规定,只要在组织形态、犯罪特征、社会危害性等方面符合黑社会组织的特征即可定性。

  由于立法机关做出了新的立法解释,就解决了司法机关在“打黑”中遇到的难题。笔者2002年10月底从广东省东莞市中级法院采访就遇到这样的例子,东莞打黑第一案的终审已经判决。20名被告均被判处两年以上徒刑直至死刑,其中有4名成员被判处死刑,5名成员被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绰号“铃眼庭”的李庭芳被判犯有9项罪行,数罪并罚被判死刑。

  判决援引最新立法解释。

  该立法解释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虽然有保护伞,但暂时尚未挖出,照样可以适用《刑法》第294条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另一个就是确实没有保护伞,但其犯罪具备立法解释,照样可以定罪审判。

  由此看出,打黑,最强大的武器就是法律。

  为刘涌主动启动再审程序

  法律与立法解释完善的同时,司法程序也在随打黑进程的深化而前进。比如,曾被称为“中国法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的沈阳刘涌案件就启动了再审程序。

  2003年10月11日中午,辽宁锦州市公安局40多名防暴警察将刘涌从监狱押解至锦州市第二看守所,其目的是解回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再审。

  据管教讲,刘涌是一个极有城府的人。一审法院判处他死刑,而二审法院改判为死缓后,他很是得意。而最高人民法院10月8日通知他将进行再审,他当时就木然地说了两个字“完了”。

  2003年12月22日上午,在辽宁锦州,审判长用一个半小时宣读刘涌一案再审判决书。到此,由最高法院五位法官组成的合议庭,给历时三年一波三折的“沈阳黑帮老大”刘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画上了句号。黑枭刘涌终于被以注射的方式执行了死刑,其理由是根据《刑法》第26条第三款“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刘涌案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例由最高人民法院对一起刑事案件主动启动再审程序的案件。

  自2000年打黑专项斗争以来,面对打黑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中央政法委加强对打黑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最高检与最高法为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监督与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公安部成立了“打黑办”,对案情复杂、侦办难度较大的涉黑案件进行挂牌督办,采取派员督办、调阅案卷、指定管辖、异地用警等措施。最近,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打黑办”负责人廖进荣对笔者说,全国公安机关将始终保持主动进攻的高压严打态势,打击各种涉黑者及其“保护伞”,保一方稳定和平安。

  (注:本文作者为《人民日报》社记者,法学博士)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10年1月上半月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律师 辩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