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耀邦同志对发展小城镇的论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0日17:11  南方周末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住宅建设,只考虑城市,不考虑农村,只考虑领取国家工资的工薪阶层,却不考虑其他社会阶层。就是国家考虑干部、职工的住宅问题,也无长远计划和根本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一些大城市和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至今还有成片成片的棚户区!

  就是首都北京又何尝不是如此。1974年北京市终于出台了一项政策,就是放宽对基本建设的审批,允许各单位在自有用地内自筹资金修建职工住宅,刹那间,人们自建住宅的积极性井喷似的爆发出来。各单位见缝插针建房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就是在大杂院、中小街道旁也盖了许多临时建筑,人们将之或做卧室、或做厨房、或做仓库。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人们对砖头的渴望。找砖头、拉砖头,甚至偷砖头,就如今日之淘宝热。这是一项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的无政府主义的政策。同时也暴露了“文革”在经济建设方面几近白痴的无知无能。这是北京古城所遭到的一次最大破坏。

  

耀邦同志对发展小城镇的论述

  1986年6月,胡耀邦(左三)出访欧洲,左一为李鹏,左四为费孝通。

  第一次发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住房存在严重问题的信号,不是什么红头文件,而是1976年夏天的唐山大地震。第一次引起党中央、国务院认真考虑我国城市人口、就业、住房一系列问题的,也不是主动积极的谋划,而是近千万上山下乡回城知青的突发事件。

  1978年4月4日,耀邦同志在和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的谈话中,对世界上人口流入城市的历史现象,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现在全世界都从农村吸引人到城市,只有我们从城市到农村。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到农村去搞饭吃,现在城市有许多事情要做,一是服务,一是建筑业,现在洗澡、理发、交通都紧张,不是搞这些,而到农村去搞饭吃。这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胡耀邦思想年谱》,p160,下引本书,只注页码)

  耀邦同志认为,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绝不是历史潮流,不但广大知青可以回城找到工作岗位,而且农民也可以大量进城。1982年4月15日,他同罗马尼亚外宾谈话中说道: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如果农民只搞农业,中国农民永远富裕不起来。能不能把一部分农民引进城市当工人呢?现在,中国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是二比八。如果我们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从农村引进一亿人口到城镇,那时还是达不到三比七。(p737)

  一亿农民进城,让人不能不对耀邦同志的预言感到惊讶!但前提应明确,其前提之一就是全国的城镇化。

  1983年底在讨论第三个中央一号文件时,耀邦同志认为:

  本世纪末或者下世纪初,从事种植业的人达到三亿左右,占百分之三十的样子。现在不喊这个口号,但是我们心中要有数,心中无数就没有方针上的指导。(p949)

  三亿人口务农的预言也让人惊讶!今后大中城市的人口要大大增加,我国的土地资源和耕地又奇缺,人们的住宅问题是否将会变得越来越无解呢?因为只靠各个城市那点国有土地,根本无法解决六七亿,甚至八九亿人口的房产和居住问题。真正解决我国人民的住房问题,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只有在打破城乡对立的二元化经济结构的框架之后才能有解,而且发展的余地还非常之大,这就需要探索城乡统筹的建房制度。这是因为:

  一、中国特色工业化的一条独创之路,就是我国的工业化无需重走那条众多产业工人都涌向大城市的老路。乡镇企业的工人可以大量聚集在小城小镇,为大城市分流大部分劳动力,同时又使我国工业化的成本大大降低。据我所知,耀邦同志较早提到乡镇企业是在1979年11月,那时乡镇企业还叫社队企业。他认为:

  我们该如何把地方工业、特别是社队企业搞上去,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涨?看来,只是大喊大叫大力发展,切实整顿还远远没有抓住要害。(pP445)

  以后,他特别重视苏南和湖北咸宁地区的中小城镇,特别提到那里的小城镇抓住了乡镇企业发展起步的要害。城镇、社队干部、能工巧匠延请大中城市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科研人员,并同大中城市的企业合资经营生产,这种做法大大发展了乡镇企业,大大促进了小城镇的就业人口,同时乡镇企业又形成了小城小镇的经济基础。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在我国广大农村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他在1979年5月3日,对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组”的同志们说:

  比如,手工业问题,小城镇。社会主义没有经济、文化中心,只有几个大城市,这么大的国家,没有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网点,我看我们的经济是不行的。(p356)

  小城镇在各方面的中心作用,他说得非常之多。他认为许多文化活动都可以因群众的喜爱而提倡起来,应该引导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发展自负盈亏的业余或半业余剧团,五十年代行之有效的文化站、广播站、科技站、电影队都要恢复并发展起来。这些人才和机构都是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推手。

  他对西方国家的小城镇印象很好,认为可以学习借鉴,为我所用。他说:

  欧洲许多国家的小城镇很发达,人们并不羡慕大城市。我们也要逐步把小城镇搞起来,那里有适合当地条件的工业、商业、服务业,有比较好的教育和文化设施,有看戏、看电影、听音乐和吃东西的地方,有活跃的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不是很好吗?小城镇要搞就搞好,做好规划,搞一个成一个,不要搞了两年又拆。(p1061)

  三、耀邦同志对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含义还有一个创新的思想结晶,就是“离土不离乡”,他在1983年12月22日的有关会议上提出:

  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十八亿或者二十亿亩土地上,只把眼光放在粮食上。必须要逐渐从耕地的狭小范围内一步一步地、积极地冲出来,离土不离乡。(p949)

  离土不离乡的思想,并没有离开“三农”问题。事实上,一部分农民可以不搞农业,可以投入到新的商业、服务业、公交运输业中去。经商务工的大多数农民既可以不进大城市,又可以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的现代文明:即不离故乡,不离农村,政府部门应该放开户口和吃商品粮的限制,把农村的中心地区变成繁荣的小城镇,岂不很好?

  1984年,他在江西高安考察,当县委书记翟时达说老表们申请在小集镇开店的已有一百多户,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时,他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小城镇将是改变城乡关系、改变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一大措施。(p1062)

  我认为此话是对“离土不离乡”最简洁的解释。

  四、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平衡现代化大都市、众多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的人口和居住条件,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已是不争的国际大都市,这里可以举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可以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样的大城市和世界的大都市在硬件上已无分上下伯仲了。随着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彻底摆脱身份、民族、户口的束缚,更加自由地选择这些国际大都市作为自己的居留地。但是否要设一些门槛和条件呢?必要的条件必须要有,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发展众多星罗棋布的小城小镇,借以和我国的大城市、国际大都会相平衡,就是广大农村也应是欣欣向荣的、居住条件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耀邦同志1978年春节,即刚到中组部上班后,在跟一位中年朋友聊天时,深情地说了他在这方面的向往和憧憬:

  不要忘记农村,中国幅员广阔之处在农村,中国的大舞台在农村。中国人口那么多,城市容纳得了吗?人都挤到城市怎么成?一定要建设好农村,要建设发展乡镇、小城镇。乡镇逐渐形成规模,星罗棋布,将众多农民吸引到小城镇,以城市带动星罗棋布的乡镇,带动农村,形成网式的格局,也许是解决中国众多人口的一个方向,一个发展模式。(p140)

  现在我国真正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转折期了,耀邦同志那时的美好理想,今天有了实现的更大可能性。

  五、在中央领导的头脑中,小城镇建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这一问题终于在1984年的一号文件中,占据了它的历史地位,其意义非常重大。此后,小城镇存在、发展和遇到的问题,不但成为全国广大农村极为关注的问题,而且城市居民也日益感觉到任何人都莫能置身于此事之外了。耀邦同志对这个文件怎样评价呢?他说:

  农业责任制五年见了效,还要坚持下去的话,发展专业户、发展小城镇是继农业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个大政策,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个大政策,是生产力的又一个大解放。(p948)

  应该说,耀邦同志对发展农村小城镇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以至于把它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历史重要性相提并论。

  有了小城镇的发展,并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中华文化为滋养,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空间就会更加广阔。城乡居民的住宅问题才有根本解决的可能性。在改革前夜的1978年春节前夕,耀邦同志若有所思,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党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现在的建设也可能先从农村抓起,让农民摆脱困苦,先富起来,也许是又一次从农村到城市。(p140)

  上世纪80年代初,持小城镇发展观点的人还不多,费孝通先生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和耀邦同志在小城镇发展问题上神交很深。费老回忆,1983年9月开始,他以在家乡做的实地调查为基础,撰写倡导发展小城镇的系列文章。四篇文章写齐,准备结集成册时,传到了耀邦同志手中。当时耀邦同志正感冒在家休息,无意中看了一遍,随手写了一段话,并推荐给党内一些同志参阅。耀邦同志的批语说:

  发展小城镇这件事,我们党内许多同志还没有接触过,我也是蜻蜓点水,因此不可能有一致的看法,更不可能拿出一套正确的措施。既然拿不出,就不必急忙作决策,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推行。……

  这本小册子是值得一看的,文字将近4万,太长了一点,但是好看。费老毕竟是一位有专长的学者。而这篇东西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能给人一定的思想启迪。(《费孝通》,p42)

  十几年后,费老提笔写下了《老来缅怀胡耀邦同志》一文,文章是这样结尾的:

  我感激他不仅在关键时刻给了我这一生中的第二次生命,而且以身作则地教导了我怎样做一个党的朋友,怎样用自己的专长为人民服务而乐此不倦。(《费孝通文集》第15卷p132)

  君子之交淡如水,耀邦同志尊重费老,关心费老,耀邦同志1986年6月出访欧洲四国,费老也在同行之列。别无他故,民盟的前任主席费老当年不求名利,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大业,并以自己的专长为伟大事业添砖加瓦。因此,耀邦同志引费老为运谋国是的益友,视他为共同事业的同志,也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费老的专著《小城镇四记》就是小城镇建设的一块理论与调研相结合的坚固基石。

  1988年夏,父亲离开了工作岗位,在烟台休息。一天,忽听说民盟多位领导刚到烟台开会,他二话没说,很快赶到他们的住地,和费孝通、钱伟长等主席握手问候,时间不久,旋即离去。

  2010年1月12日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