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拉动内需还需减税政策激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0日18:57  中国周刊

  在我国,个人间接承担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要比直接承担的个人所得税大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幅度降低消费支出税对拉动消费的刺激作用更加直接。

  胡怡建 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近期,随着国家税务总局将重点研究的税制改革内容对外披露,包括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在内的减税呼声再起。那么,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面临外需出口受阻、而转向内需的经济背景下,是否有必要在个人所得税和消费支出税方面实施减税政策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促经济增长,则是较为现实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极不合理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一揽子解决诸如分类征税改为综合征税、降低边际税率、调整税率结构、改革费用扣除方式、实行按年征税、个人申报纳税等方面的问题既无条件、又无可能的情况下,不妨选择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作为突破口,不仅解决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合理性,而且有助于拉动个人消费。

  尽管近30年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由800元提高到了2000元,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作为个人基本生活开支而设计,这一基本生活开支理应包括吃、穿、用、住在内的生存性开支,以及文化、教育等发展性开支,而2000元的起征点既未能将住房这一生存性开支计入,更没有将文化、教育发展性开支计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没有充分考虑必要的支出范围。二是这些年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收入范围的外延在不断扩大,除了工资、奖金以外,津贴、补贴、车贴、通讯补贴、午餐补贴等因为工作而发生的开支也相继纳入计税收入,客观上造成个税起征点大幅缩水。三是由于近年来物价上涨幅度较大,房价暴涨,教育收费大幅度提高,通货膨胀因素更使小涨的起征点跟不上大涨的基本开支。

  我国现行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在于消费不足,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除了理顺税制矛盾,能否拉动消费呢?结论是肯定的。这是因为在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中,作为最重要举措的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降低边际税率,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两种不同改革思路:降低税率主要是指降低高边际税率,如有人提出将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由45%降至35%,从而达到减少税收反激励效应的效率损失,这主要是针对月工薪所得在8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而提高起征点主要是指提高免税额,有人提出将个人工薪所得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至5000元,这主要是针对月薪2000元至5000元的中低收入阶层,从而达到提高税收公平的目的。理论上,降低税率减轻高收入阶层税负的结果是增加投资,而提高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税负的结果是扩大消费。因此,应当一次性较大幅度地提高个税起征点,使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开支得到实质性补偿,而不是无关痛痒的象征性增加。

  但是,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收入比重,以及占总税收的比重均不高,2008年个人所得税3722.31亿元,占总税收的6.86%。仅靠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来拉动消费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鼓励消费还需大幅度降低一般消费支出税。

  一般消费支出税事实上就是商品劳务税,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增值税或营业税。我国现行税制对产品销售按增加值征收13%或17%的增值税,对提供劳务或销售不动产按全额征收3%或5%的营业税。虽然增值税和营业税名义上由企业缴纳,但最终仍会转嫁给消费者承担。因为消费者不是直接、而是间接承担增值税和营业税,我们又将其称为间接税。所以,我国居民个人既直接承担个人所得税,又间接承担增值税和营业税。也因为如此,我们在考虑拉动消费的税收政策时,就不能不考虑消费支出税的减税问题。通过降低消费支出税,促使降低商品和劳务价格,达到鼓励消费的目的。在我国,个人间接承担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要比直接承担的个人所得税大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幅度降低消费支出税对拉动消费的刺激作用更加直接。

  降低消费支出税的目的不仅在于鼓励消费,也在于税制的公平。长期以来,我国以商品和劳务税为主,2008年,作为一般商品和劳务税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分别为17996.94亿元和7626.39亿元,合计占总税收47.25%,如此高的比重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由于商品和劳务税具有累退性,即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用下,低收入者承担的商品和劳务税占个人收入比要远重于高收入者,大幅度降低商品和劳务税也就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有利于降低我国整体税制的累退性,起到公平税负、合理税制的作用。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