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风投围猎中国清洁技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0日20:02  南方周末

  没有赶上太阳能和风能投资热潮的风投们,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更广泛的节能减排的技术领域,如今,他们已经站在了中国“绿色大门”的门口

  1/3的想象

  两年前,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的沈寒离开硅谷的一家太阳能公司,回到了国内。她选择回国的一个理由是,“跟美国人不好打交道,我不可能整天讨论橄榄球”。在风险投资这个依靠人脉、相对封闭的圈子里,国内的环境似乎更适合她。

  沈寒于一年前,加入北极光创投,主要负责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研究。在这个一共有16人的投资团队里,如今,从事和关注新能源投资的投资经理已经有5位,占到了1/3,虽然从投资公司的数目来看,清洁技术领域的项目数还远未达到这个比例。

  相比较沈寒,香港人林志华加入风投的时间则更短。半年前,林志华作为摩根坩埚公司碳业务的前亚太区总裁,加入了启明创投在2009年年初成立的清洁能源投资团队。在此前,林志华在智能电网、多晶硅和锂电池生产等领域,有近20年的经验。

  在这样一个时间,沈寒、林志华这种具备清洁技术知识背景的投资经理人的加入,对于北极光创投和启明创投来说,无疑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比其他大部分的VC,智基创投早在2004年就开始布局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从太阳能、风能到环保科技,随着布局加深,希望在2010年,将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比例提高到总投资额的1/3。

  1/3,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了目前在美国一家成熟的风投机构在IT、清洁技术以及生物科技这三个重要投资领域的业务比例。一位在硅谷浸淫多年的资深投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个传统的美国风投的投资业务的构成一般是,1/3的广义上的IT产业,1/3的清洁技术以及1/3的生物科技。

  来自清科集团的一组数据不言自喻:2006至2008年,中国清洁技术市场投资年均增长率为67%。从投资案例数来看,2008年激增到55笔,比2007年增长了175%;2008年的投资额为13亿美元,同比上年度增长120.3%,也是2006年投资额的178.7%。

  当然,对于大多数的风投机构来说,目前在清洁技术投资方面的比例还相对较小。“我们的团队充满了热情。”在沈寒所在的北极光创投,足够数量的投资团队已经就位。面对目前仍然较低的投资比例,抵达“1/3”前的过程无疑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这种想象来自北极光、启明背后的硅谷“风投巨子”们:作为北极光的战略合作伙伴,美国风投机构NEA曾经在互联网时代创下了“投资500家公司,其中1/3上市,1/3被收购”的令人咋舌的准确率;而启明的后备力量则来自Ignition,这是由微软的前管理成员组建,名列硅谷前十的闻名的风投机构。

  硅谷VC抢滩中国市场

  两年前,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力下,这些来自硅谷的顶级VC们选择悉数落户中国。

  除了北极光创投和启明创投,曾经投资了著名的苹果公司的DCM于2006年设立中国办事处,并投资联想投资;2007年1月,在生物科技领域创造了投资奇迹的Mayfield第二次完成注资金沙江创投;与此同时,硅谷另外两只“明星”风投红杉资本和ACCEL,则分别通过成立中国基金和联手IDG的方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然而此后不久,金融危机蔓延,风投在全球几乎陷入停滞,中国市场也未能幸免。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整体走低。来自清科的分析显示,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的募资和投资情况较2008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全年新募基金数和募资金额双双下滑。

  阴霾不会一直持续,在各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频出新政,而中国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成果也已初步显现的时候,灵敏的风投已经有所反馈。

  “事实上,从基金管理人(GP)的角度,2009年下半年已经开始有所回暖了。”智基创投总裁陈友忠本来预期,这股金融危机给风投行业带来的寒潮可能要持续至少三年,“不过现在看来,不论基金管理人还是投资人,两年就已经复苏了。”陈友忠对此很确信。

  面对资本周期性的复苏,风投的活跃无疑将全面带动各个领域,对于本身就一直保持增长的清洁技术市场来说,则更是如此。

  除了资本周期利好之外,还有另外一只看不见的手也在为清洁技术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智基创投的合伙人史煜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2008年,国内环保产业的总收入约八千多亿,比2000年增长5倍,从业人员300万。“十二五”期间,环保规划的投资约为3.1万亿元,其中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设备和运营的费用将达到1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的产值将达到4.9万亿元。

  “如果政策没有导向的话,清洁技术企业生存的空间就不会太好。”史煜坦言。无疑,这一强有力的政策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都在刺激着这些投资经理们的神经。

  风投路线图

  清洁技术是否会如同当年的互联网一样爆发式地增长?这几乎是所有经历过“.com”热潮的风投们在心中默念的美好期待。

  然而,清洁技术毕竟不同于互连网,后者的爆发可以是瞬间性的——增长可能不是一年30%、50%,而是一个季度或者一个月就翻一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Google、雅虎,2004年的Youtube,就是最好的参照。

  对于投资者而言,新能源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比互联网投资更具挑战性。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发展了近20年的互联网投资,已经不再缺乏专业人才和知识体系,很多基础性的判断和投资规则,已经如摩尔定律般口口相传。然而“清洁技术领域的差别很大,大家似乎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

  对于更多的对新能源领域不熟悉的风投来说,政策导向则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在回头反观智基创投在 2004年作出投资太阳能领域的决定时,陈友忠认为,太阳能仍然算是从硅技术衍生出来的一个产业,与智基创投所熟悉的半导体产业有着很大相关性。因此对于智基来说,投资太阳能也算是一个“自然的扩张”。

  相对较晚进入清洁技术领域的启明创投,已经发现政府对于太阳能和风能的政策开始由“鼓励”趋向“整合”,因此,林志华显然对于风电投资已不甚热衷。相反,他正在着手调研智能电网的储能系统以及例如垃圾发电这样的“新能源”领域的投资。

  北极光创投对于太阳能的投资同样谨慎。“对于没有这方面背景的VC来说,不太容易去花很多钱投一家不熟悉的公司。”沈寒这样认为。对于风能,沈寒和她同事们在对风能的上下游考察了一圈后,得出结论:价格太高,竞争太激烈。

  没有赶上太阳能和风能投资热潮的风投们并不因此而感到懊恼。因为,无论是陈友忠、林志华,还是沈寒,他们不约而同将眼光投向了更广泛的节能减排的技术领域。

  陈友忠告诉记者,未来几年智创的投资将主要集中在“三废”处理和节能服务上。沈寒也认为,在新能源领域的政府补贴、发展规划以及配套的金融体系等都有欠完善之下,她更关注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项目。

  寻找下一个Google

  虽然来自硅谷,但在投资公司的选择上,这些风投都没有贯彻硅谷“创业至上”的原则。从他们的投资案例来看,既有处于早期的企业,也有处于成长期甚至是成熟期的公司。

  自1990年以来,硅谷平均每年新创企业约1.3万家,死亡1万家。也正因如此,在众多创业者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的追求中,每隔三四年,硅谷就会涌现一家改变世界的大公司,并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

  而在目前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中,早期、增长期以及成熟期的企业划分并不是很明晰。

  DCM的投资经理张自权,将此归结于国内风投发展的不完善。“在美国投资者的划分种类很细,VC专门做早期风险投资,中期专门做‘增长’或‘市场推广’的基金,而在后期则有Pre-IPO等。”张自权说。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风投和美国风投的本质区别所在:美国的VC更看重技术方面,如果觉得市场比较成熟,比如太阳能市场将来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它会找到最成熟的顶尖技术,而不是已经开始生产,并有定单的企业。

  而在中国,尤其是清洁技术市场,基本是团队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产品离量产并不那么远的时候,才开始寻找风投或者风投主动介入。

  无论怎样,“创业”的基因仍然流淌在这些风投的血液里。风投们仍会试图寻找投资高科技的早期企业,希望在中国找到下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仍会孜孜不倦地寻找缔造下一个google的奇迹。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