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学者称中国欲成科学大国应提高学术透明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2日14:06  青年参考

  中国能否成为科学大国?

  据路透社1月2日引述汤姆森路透集团发布的报告报道,目前,中国研究人员撰写的科技论文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如今,中国的技术学院和大学培养的学生数量,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美国《纽约时报》1月6日也载文称,中国正在加紧努力,以吸引旅居海外的顶级科学家回国效力。这些是否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科技的领导者呢?在营造一个能使科学家茁壮成长的研究氛围方面,中国又面临着哪些障碍?《纽约时报》就此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辩论。

  面临让世界信任的挑战

  文 乔纳森·莫雷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伦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教授)

  中国能否成功扭转人才外流的局面,特别是让诸如干细胞研究这样的前沿领域的人才回流,将不仅取决政府对人力资本(如年轻科学家)和物质条件(如实验室),进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投资。虽然中国的集权体制有着无可辩驳的优势,但透明度却仍然是能使科学高效的氧气。

  即便是在谷歌与中国政府爆发此轮舌战之前,我前不久已经在北京的大学校园里发现,浏览一些看似无害的网上内容(如美国的科研要求)也存在困难。

  在竞争激烈、疑心重重的全球生命科学家圈子里,中国要发展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角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中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要远远落后于在生产有临床应用价值方面的努力。中国私营医疗中心会给绝望的病人提供可疑的干细胞,而这方面缺乏足够的监管。

  但无可否认,中国正成为再生医学领域日益重要的角色。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最近的一项分析表明,中国科学家2008年发表的有关干细胞的学术论文,是2000年的20倍。中国的实验室至少培育出了25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甚至有可能多达70个。干细胞研究的例子是中国在生物学方面取得进步的一个缩影。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近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在生物医学方面发表的论文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美国之所以尚处于领先地位,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决定将当前的重点放在化学工业方面,但长期趋势不得不令人有所注意。

  数量优势能转为质量优势吗

  文 约翰·高(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前教授,《美国还是创新国家吗》一书作者)

  中国要想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持续不断的进步,有赖于其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的能力。

  我将中国目前正在推行的举措称之为“暴力”战略,它设立了许多新的高等教育机构,从而培养出了数目可观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的潜台词似乎在于,数量上的优势将能自动转化为质量优质;换句话说,人才储备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就会瓜熟蒂落。

  但中国要想获得质量上的优势,还必须掌握有关培育人才和支持创意文化的技能。中央计划、对专利和出版物实行配额制,这样的做法还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不能适应创新型经济的需要。另外,中国能否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将其在科技方面日益增长的实力与企业家、设计和社会创新等方面衔接起来,这对于能否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中国在持续不断地建立自己的人才引擎,人才向中国回流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但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如何融合,将是数量优势能否转化为质量优势的一个难点。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受限

  文 肖钢(华人科学家、美国布朗大学纳米科学与软物质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的优势在于有一个坚决支持科研发展的中央政府,不利之处则在地方一级。

  中国一旦确定这些目标是未来所必须的,就一定能够实现。只要认为新的想法和做法是必要的,中央政府就完全能够适应。只要是觉得有必要,中国在分配资源、实施有效的政策方面极具效率。

  但实际上障碍也很多。在以资历和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研究界里,面对早已存在的森严等级,海归会遭遇文化冲击。在内部和地方的评估程序当中、在资源分配和资金申请方面,主观因素往往会压过客观标准。在地方政府和大学这一级,在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方面、在履行科研资金承诺方面,都可能会有延迟。海归在遭遇种种挫折之后,很难下决心在国内长期待下去。

  要形成有利于发现和创新的研究环境,现代化的研究设施和金钱远远不够。学者需要能够独立思考,不受干预地形成合作网络,并能自由地分发和获取信息。对科学家来说,互联网是最具生产力的工具之一。虽然中国政府无意阻止基于科学研究去获取网络信息,但缺乏全面的互联网服务,将对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带来限制。

  为何多数留美人才想回流中国

  文 维韦克·瓦德瓦(美国杜克大学创业精神与商业研究中心主任)

  当我2005年开始参与杜克大学的工程管理硕士培养项目时,几乎所有面临毕业的中国留学生都告诉我,他们计划在美国至少要停留几年。大多数人希望美国能成为自己新的家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也显示,在过去20年里,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比例,一直徘徊在90%的高位。

  现在我与我的中国学生交谈时,我发现他们大部分回国时只会买单程票。2008年10月,我所在的研究团队曾在杜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0%的中国学生希望在美国永久居留,52%的受访者认为最好的工作机会在中国,而高达74%的受访者最看好中国经济的前景。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参议院却出现了歇斯底里的反移民情绪(新的立法已经提出要限制外国人签证),也难怪中国学生会选择回国。

  你如果现在去参观中国跨国公司的研究实验室,去会见当地的企业家,会发现许多高级职位都是由海归人员所把持。他们带回了有关西方市场的重要知识和发展创新技术的宝贵经验。而且,他们还会告诉那些目前仍然待在美国的朋友们,回国究竟有多好。

  2008年我们还进行了另外一项调查,以图了解637名海归回国后的状态。7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能发挥所长。担任高管职位的比例也从在美国的9%上升到了36%。高达77%的受访者表示,珍惜归国后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机会。

  但并非每件事都让海归舒心:他们会抱怨环境污染、不适应国内文化、儿童教育条件不如人意、官僚作风滋生、医疗保健质量低下,这都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

  (美国《纽约时报》1月18日 译 夏微雨)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