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家族的遗传密码
本刊记者 徐梅 实习记者 易洁 发自北京
1992年,周忆军(阿忆)第一次与英达见面,“一堆人的一个研讨会上,《围城》刚播不久,他挺红的,好多人挤上去给他塞名片……”
英达手里捏着两摞名片,恰与工作人员之一的阿忆四目相对,“他冲我咧了咧嘴,无奈地笑了笑。”
过了两年,阿忆约宋丹丹采访,远远看到英达来了,他没主动打招呼,“我从来不寄希望我一个普通人认识一个名人之后,他还能记得我、认识我。”让他惊讶的是,英达大步走了过来,准确地喊出了他的名字,还说出了两人两年前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
后来,阿忆意识到并非自己给英达的第一印象太过深刻,“而是这家伙的记忆力太好了,这么多年那么多人采访他,他甚至连某家电视台的某个摄像都记得,屡次把人惊着。”
再后来,阿忆与英达成了至交,与英达的父亲英若诚及其他英家人都有过接触,终于发现这种“照相式的记忆力”出自他们老英家的遗传。
非洲食蚁兽aardvark
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和钱钟书曾被公认为当时“中国人英语最好的两位”,英千里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经常背词典。英若诚他们小的时候,英千里常主动跟他们“玩游戏”,英若识对此记忆犹新,“我父亲拿出厚厚的《韦氏大词典》,让我们随便在里面找单词考他,每次我们都难不倒他。我记得有一次我找了一个特别偏的、非洲的一种食蚁兽,拿这个单词考他,没想到他竟然也知道,哎呀,我真是服了。”那个单词过了60多年,英若识还记得,“aardvark!印象太深刻了!”
有趣的是,多年之后,英若识本人也成了儿子英宁的活字典,“我写剧本的时候,遇到什么字儿、什么词儿想不起来,一个电话打给老头儿,他张口就能告诉我,每次都这样,比字典还好使。”
英若识觉得英家人的好记性一小半是天生的,还有大半是“兴趣广泛,爱学习”带来的。“说好听点叫‘百科全书’,不好听的就是‘杂家’,我们家人都有这个特点。”
小时候,他常跟英若勤、英若诚、英若聪几个哥哥一起侃大山,英若诚从小就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他后来总被人叫做‘英大学问’,其实更应该叫他‘英大学习’。他思维敏锐,学习能力非常强,这点我很佩服他。”
在几个哥哥眼中,家里知识面最窄的就是小妹妹若娴,哥哥们山南海北聊大天儿的时候,她一句话都插不上,“感觉她傻得不得了,结果她到学校后,把从我们这儿听的东西讲给同学,在同学眼中她居然很渊博。”
表演、绘画和音乐是大家共同的爱好,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在家里像模像样地演戏、办画展。英若诚还弄了手摇唱片机回来,几个弟弟妹妹一放学就围着听西洋管弦乐。
1968年4月,英若诚被捕了。在狱中,他主动接近所有会手艺的人,向他们学习如何制作奶酪、西点,如何孵小鸡、盖房子,如何做毛笔,乃至生产假鸦片。利用自制的毛笔和墨汁,他在狱中记了许多关于制作食物和其他各种手艺的笔记,他称之为“生存笔记”。他不指望还能回到剧场做演员,想着多学些手艺,为出狱后一家人的生计早做打算。
出狱后第一个冬天,他被分派到剧院锅炉房,看到柴火堆中好多木料,觉得可惜,就捡了不少回家做家具,做了一个很大的书架,还有一张大桌子。
女儿英小乐从内蒙插队回北京,爷俩儿和泥做砖,一块儿盖了间小房子当储藏室。卧室里腾出一块地方,把他先前做的桌子一摆,朋友们就可以来打桥牌了。
英达从小就天分过人,英若诚用补发的工资从琉璃厂淘了许多好书,其中有一套契科夫小说。英达只有11岁,就看得津津有味,对爸爸说,“我不知道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书。”英若诚还想办法弄了一台二手唱机,在家里偷偷放贝多芬给英达听。
阿忆坚定地认为英达是自己认识的最聪明的人,“我认识的人里面,没有一个在智力上是英达的对手。他随手翻书,过目不忘,咱们读书1000条信息你最多只记得20条,他全在脑子里。他其实是一个学问非常大的人,各个行业的专业术语,专业人士半天说不明白,他打个比方,说个笑话,就让人再明白不过了。一块儿坐着说历史能让研究历史的没话说,谈医学能让当医生的自叹不如。他只是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演员、一个导演。”
2001年,由于阿忆的推荐,英达从演艺界闯进主持界,《夫妻剧场》、《夫妻天下》、《明星大课堂》、《英达老故事》这些栏目在各地方卫视收视率都挺高,有的甚至达到8%以上。阿忆所在的九合成传媒成为英达的重要合作伙伴。“他的酬劳绝对是主持人里最高的,第二名都没办法跟他比。但是公司觉得很值,他只要在节目录制前10分钟看一下策划,知道这期节目的大概框架是什么,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他所有的主持都是即兴反应,不用准备。”
英壮比英达小4岁,对英达也有几分崇拜。英达从小字写得好,会画画,还会用橡皮泥捏各种动物,英壮一直觉得奇怪,“他在哪儿学的那么些手艺!”上中学的时候英达还写过一个小说,说的是一个发生在香港的银行劫案,英壮当时还上小学呢,没怎么看懂,只是觉得“写得很热闹,挺新鲜!”
把悲剧当喜剧来演
英若诚去世5年之后,《英若诚自传》中文版才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英达为父亲的自传写了序言,“每天生活在身边,再伟大的传奇人物也会显得平庸。……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一次惊奇地发现了我的父亲,他的聪明,他的锋利,他的博学,他的幽默……敢情我到今天还没有超越他!”
“生活即使是悲剧,也要当作喜剧演下去。”这是英宁打小从父辈身上学到的东西,幽默是英家人对苦难生活的反戈一击。
英若诚在监狱里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做了本《毛主席诗词》,毛笔、红黑两色墨水都是他自制的。他照着监狱里发的报纸画毛主席像,诗词部分他模仿的是毛泽东的书法,评论部分则用自己的笔迹来写。这本令人叫绝的《毛主席诗词》现在存放在美国的一个博物馆里。“我的一生看似充满了曲折和不幸,人们也许会因此感到不平,但我的自身体验完全不是那样。人本能地追随积极向上的东西,我也是这么做的。如果这部传记值得读,值得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证明我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环境中怎样主动积极地度过在监狱里的日子,权当一本‘坐牢手册’吧。”
英若诚在清华追求吴世良时,曾对她说过,不能保证她富贵,但能让她幸福,永不孤单,“结婚后每天都有笑声”。
梁欢嫁给英达后,同样也是天天乐得合不拢嘴。
阿忆告诉记者,英达最爱谈的有3个话题,“一是他儿子,二是反对中医,三是历史。他口才好,是个话痨,像个孩子,得理不饶人。一块儿坐下来吃饭,谁要是想跟他理论,这顿饭就别吃了。”
梁欢曾经挺认真地拉着阿忆,要他抽时间好好整理一下英达的思想,“她说你看英达天天在为我们的政府操心,想了特别多好主意。”
“英达讲,为什么我们看篮球那么激动,因为进球多啊!再看足球多沉闷啊,忙活半天,0:1,还有0比0的,那有什么好看的啊。所以英达主张把球门再扩大两倍!这样就可以不停地进球。他天天就想这种主意。”
英达和梁欢的儿子英如镝4岁就能把圆周率背到1000多位,弹钢琴拿过国际大赛6岁以下组特等奖,3岁学滑冰,之后学打冰球,今年才11岁就已经满世界参加比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