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射拦截弹道导弹的背后
即使是李光耀、克鲁格曼等人的批评,或许也有着需要中国认真思考的内涵,不要随便就给人扣上一顶“中国公敌”的大帽子
特约撰稿 丁果 发自加拿大
中国成功试射拦截弹道导弹,成为继美俄之后进入导弹防御系统的第三个国家,引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注。
北京立刻指出,这次试验不针对任何国家,也不针对美国对台军售,更不会对“在轨”航天器的安全构成危险。而在此之前,美国回应中国的“反导弹”拦截测试,指侦测到两枚导弹在外大气层相撞,正向中国了解测试的意图,以及将来是否仍有同类试验。
中国当然有权试射反导弹拦截,这不但因为中国是大国,具有国防的需要,同时,美国在各地的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产生了威胁,对此加以制衡也天经地义。问题是,中国在成为世界强国的时候,在公关上是否也应该改变思维方式?
比如在试射前通报美国以及周边国家,这不是要得到美国的批准,而是防范大国之间的误判导致擦枪走火,同时,也是防止美国等西方国家借题发挥,搞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
从技术层面讲,任何太空活动,要瞒过美国很难,因而它可以炒作中国太空军事的“神秘性”,引发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疑虑,这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政策、睦邻政策不是很有利。
当然,对世界来说,中国的经济消息比反导弹拦截更为重要,中国央行增加利率,全球股市应声下跌,可见中国的经济影响力远远超过它的军事影响力。
虽然中国经济在今年面临通胀、地产泡沫、产能过剩等危机,以及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但进入快速上升轨道的中国在率先走出金融危机之后,再度创造世界第一的“经济奇迹”。一是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一是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销售国家。一个出口,一个内销,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尽管进入2010年之后,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开始甚嚣尘上,美国自由派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甚至放言要美国同中国打一场贸易战,但美国纽约证交所还是破天荒地举办了一次“中国经济论坛”,由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领队,给美国600名政商学界名流上了一堂中国经济课,引发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林毅夫等经济学家也没有忸忸怩怩,直接反击“中国衰败论”,高调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在2025年超越美国。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中国经济发展不能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来套”,这些“老生常谈”已经不能成为拒绝西方研究中国发展模式的借口。因为中国在快速转型的时候,需要总结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也需要通过别人的观察分析,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少走弯路。中国不能走美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老路。
由此可见,中国在享受不断创造世界第一的荣耀之同时,要做好成为别人靶子和攻击目标的心理准备。同时,北京需要有智能区分什么是恶意的攻击?什么是善意的批评?什么是专业的评价?什么是真诚的忧虑?还有什么是无知的误解。
对于恶意的攻击,必须反击;对于善意的批评,则要加以鼓励;对于专业的评价,应该用脱意识形态的立场来认真接受;对于真诚的忧虑,则要耐心倾听;对于无知的误解,则要努力清楚地说明。
中国切忌整体“愤青化”,须知“捧杀”可能比“棒杀”更加可怕、只能听好话,不能听坏话,用民族主义的旗号掩护搞低俗的“民粹主义”,那才是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
同样道理,中国强大起来之后,面对外界的质疑,不能一味地大声宣告“中国不高兴”,而是要耐心解释“中国为何不一样”。有时候,最激烈的批评背后也有其真知灼见,即使是李光耀、克鲁格曼等人的批评,里面或许存在着需要中国认真思考的内涵,不要随便就给人扣上一顶“中国公敌”的大帽子。
既然成为世界经济的许多第一,就要有世界第一的宽容豁达,世界第一的自信谦卑,那才有长治久安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