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粮食市场未来形势依然险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5日09:25  瞭望

    对于如何破解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难题,柯炳生认为,推进农业科教,还需破除一些成见和偏见,“这些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基础研究、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以科研获奖、院士数量、杰出青年基金数量、人均论文数、人均科研经费数等指标衡量,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10位左右。有6个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数量之多,仅次于清华、北大和人大,名列全国第四。”

  “然而,由于社会上存在的诸多偏见,学生报考学校,一想到农业就想到脸朝黄土背朝天,根本不知道现在的农业、现在的农业大学是什么样,对农业类院校敬而远之。”所以,尽管近年来全国农业院校的总体招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同其学术地位相比较,仍然远不相称。

  柯炳生提出了无条件免除农科大学生学费的建议,以调动考生报考农科院校、学习农业科学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农科专业大学生很多是来自农民家庭,免除农科专业大学生学费,也有助于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家庭经济困难。关键是无条件免除学费,而不是与毕业后的去向挂钩。从操作上看,这样简便易行。他介绍说,对过去五年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显示,大约有2/3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现实中,很难划一条清晰的界线。“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到航天中心工作,研究航天员的食品,算不算是从事农业工作呢?农业行业与教师行业不同,很难清晰地界定。”

  柯炳生还对本刊记者提出一个有些“另类”的观点: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即便毕业后,不立即从事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工作,但只要学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就会对国家的农业发展有所裨益。在他看来,“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哪怕和‘三农’问题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觉得也应当免学费。学生能把四年的大好青春奉献在农科专业,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他学习了农业之后,以后在其他行业中,也会对农业多一份理解。如果从政了,当了县长、市长、省长等等,也一定会重视农业;他要是当了企业老总,也会理解和支持涉农的社会项目。这样做,不是更有利于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重中之重”的思想吗?”

  七个“一号文件”涉农深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在即,主题仍是‘三农’。”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向本刊记者透露,至此,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7年直指“三农”。“三农”问题为何牵涉如此的关切?发展“三农”,其密钥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就这些事关重大的问题,这位曾多次参加党和国家涉农政策咨询和参与“一号文件”起草的农业经济权威专家,日前向本刊记者作了系统解读。

  “三农”事关全局

  “党和国家为什么重视‘三农’问题?我认为最关键的、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三农’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柯炳生一语道出“三农”的根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对农业或者农民的一种关怀;解决好‘三农’问题,更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他以金融危机为例分析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全局大势中,我国的经济表现有目共睹,出乎国际社会的意料,也出乎我们自己的意料。当然,这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揽子计划发挥了效果。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续6年大丰收打下的良好基础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否则,我们应对金融危机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道理很简单,农产品短缺,就意味着涨价。而且,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减产不需要太多,仅仅下降几个百分点,导致的物价上涨就将是十几个、几十个百分点。这不但会对消费产生影响,会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会直接打击人们的信心。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可贵。假如农产品价格大涨,信心肯定就会出大问题。”因此,柯炳生认为,“在金融危机中,我们能从容应对,各个方面保持稳定,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连年丰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在柯炳生看来,“三农”问题不仅对本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足以对世界发展的全局产生影响。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柯炳生讲到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片段和数字。“前一段时间,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联合国粮食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呼吁国际社会关注饥饿问题。他给出了这样一个短片,描述的是一个残酷的事实。片子的开头是数数:1、2、3、4、5、6,短短6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个儿童因为饥饿而死亡……1996年,同样在罗马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粮食大会曾提出,到20年后,也就是2015年,世界饥饿人口减少一半,当时的世界饥饿人口是8.4亿。14年过去了,世界饥饿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全球的饥饿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0亿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就更令世人瞩目。

  农业是“基础性问题”

  在谈到农业、农民、农村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柯炳生认为,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是一个基础的保障。当然,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也很重要,但柯炳生强调,农业问题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据他介绍,这些年来,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产量确实很大,但同时也在大量进口粮食,是一个农产品净进口国。在大宗的农产品进口中,排在第一的是大豆,其次是棉花,此外还有畜产品,主要是羊毛和皮革原料。

  “我国对粮食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以大豆为例,其进口数量是国内总产量的两倍还多,快三倍了。2008年,进口大豆达到3700多万吨。如果不进口,由我们自己生产的话,需要另外拿出3亿亩的土地。”他还指出,不仅是大豆,直接进口的食用油就有800多万吨,另外就是豆类饲料需求,“消费需求的提高,实际的需求量的增长,是国内经济发展、强烈的拉动所致,这就是我国农业现状。”

  那么,目前国外粮食生产市场的状况如何?国内又面临着怎样的粮食需求形势?柯炳生继续以大豆为例,分析国际市场的状况,“国际上的大豆产量是年年升高,为什么呢?都是为中国生产的。中国一增加进口,他们就扩大生产,美国扩大生产,巴西、拉美地区也扩大生产。这些国家有土地,土地也适合种大豆,尤其是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但是,我国要进口大豆以外的粮食,比如说水稻,就很难扩大种植,供我们进口。一方面没有合适的水土条件,另一方面,因为栽水稻也很难机械化,难以大规模生产,那些国家的农民不愿意干。有的人说,国际市场大着呢,我们缺什么了就进口,可以靠市场机制,这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从粮食市场来看,柯炳生认为,短期内问题不大,但是未来的挑战很严峻,让人感到忧心。他很肯定地告诉本刊记者,从需求来看,未来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至少未来20年内是这样。因为人口在增加,收入水平在提高,城市化在发展,工业需求在增加,这些都是刚性持续不可逆的;从供给方面来看,挑战无疑很大。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国际贸易仅仅是一个补充,尤其是水稻、小麦等主食及玉米等农作物,更是面临着严峻形势。

  柯炳生指出,国内的粮食生产要增加,在面积方面,已经没有什么余地了,“耕地面积的下降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你总要工业化、城市化,开发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都要占用耕地,耕地肯定要减少。”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很多耕地,至少1/3的耕地,拿到欧洲和美国去都不是‘耕地’,因为质量太差。内蒙古、黑龙江据说还有一些可以开垦的耕地,但实际上都是生态条件很脆弱的地方,这些所谓可以开垦的‘耕地’实际上都是湿地或者半干旱的草原。”可以说,在土地方面,我国面临着粮食增产和对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

  (本刊实习生周星辰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