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查干湖冬捕:探秘最后的渔猎部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5日14:20  民主与法制时报

  当厚厚的白雪覆盖大地,呼啸的北风扬起霜刀雪剑的时候,查干湖便进入了最繁忙的捕鱼时节。查干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也是人类最后一处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渔猎部落。这里的冬捕早在辽金时期就享有盛名。虽然岁月更迭,但它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

  查干湖冬捕:探秘最后的渔猎部落

  □     小 萌

  神秘的冬捕仪式

  冬日的查干湖百色归一,银装素裹,一副冰雪世界的英姿。

  “呜——呜——呜——”2009年12月29日10时58分,随着三声低沉的法号响起,查干湖第八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正式拉开了帷幕,最先进行的是查干湖冬捕最传统的仪式——祭湖·醒网仪式。每年12月中下旬,自绵延千年的“祭湖·醒网”古老仪式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查干湖冬捕序幕就此拉开。

  仪式完全按照蒙古族传统进行。妙音寺9名身着紫红色蒙古袍,肩披红色袈裟,头戴僧帽,手持法铃、奔巴(圣水瓶)的喇嘛吹奏着海螺、牛角号;身穿蒙古袍的族人首领带领数十名族人;9名手托洁白哈达的蒙古族少女;高大魁梧、身穿白茬羊皮袄、脚穿皮靰鞡、腰系宽板皮带、头戴狐狸皮帽的鱼把头带领数十名同样装扮的渔工;身着传统查玛服,头戴鹿、牛、蝴蝶、骷髅等面具,手舞刀、叉、剑等道具,打着旗幡罗伞的舞者和身系彩条头挂串铃的高头大马拉着装满冬捕渔具的爬犁伴着传统的鼓乐依次进场。

  在祭祀乐《圣主成吉思汗》的乐声中,“萨满博”走上祭坛,大法师赐上贡酒,“萨满博”上前躬身接过,用双手端着银碗唱诵《祭湖词》。唱诵完祭词,族人首领带领族人来到一座冰雪敖包前,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系在敖包上的松枝上。同时,两名族人将牛奶和水果抛撒向观礼台的嘉宾和观众席的观众,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随后在祭祀乐《长生天》的曲调中,鱼把头手持哈达带领渔工走到祭坛前,大法师将贡酒赐给鱼把头,渔工们分列三排向大网单膝跪地双手抱拳。鱼把头则在队伍前面向大网用蒙语诵《醒网词》:“查干湖冬捕的大网醒好了,开始祭湖了!一祭万世不老的苍天!再祭赐予我们生命的大地!三祭养育我们的查干湖!”随后,鱼把头和渔工们一起端起酒碗感谢湖神,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

  据了解,查干湖的“祭湖醒网”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祭湖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二是通过祭网,唤醒已经沉睡的渔网,张网下湖,顺畅平安。

  鱼把头的“绝活”

  11时20分许,查干湖第十九代“网户达”(鱼把头、网东家),在当地最有威望的老鱼把头石宝柱的带领下确定头鱼的位置。石宝柱在冰面上绕来绕去,不时地清开冰面上的浮雪仔细观察,最终将旗杆插在了一块冰面上,几名渔工随即用冰钎凿开冰面。

  石宝柱中等个头,头戴狗皮帽子,反穿着皮袄,黑里透红的脸庞上流露出一种“风吹雨打都不怕”的刚毅性格。当地人有个习俗,“冬捕谁不去冰上见识一下,谁就不是‘汉子’”。这是对男人的一种衡量标准。

  据石宝柱讲,选入网口是门大学问,入网口选准了,就会有捕不完的鱼,但要是选错了,就只有空荡荡的水了。这就看鱼把头的本领了。关于下网的位置,鱼把头们会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判断选择鱼群聚集的地方,围着鱼群凿出几百个冰窟窿,将2000米长的大网通过相隔60多米的冰洞,用传杆、扭矛和走钩在50多公分厚的冰层下慢慢舒展成一个硕大的“包鱼圈”。下网时,由于网太长,每隔一定的距离,他们还要使用马拉绞盘拉动大网,才能将大网逐步下到位,仅下网的过程就需要八九个小时。

  冬捕与平时捕鱼活动不同,这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调动当地的诸多民族和行业一块参加。由于要组织渔业队,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断交流。甚至在冬捕的日子里,动物也得到了重视。马要到冰上的捕鱼场去拉“马轮”,狗要看守网房,牛要拉鱼、运鱼。冬季的捕鱼活动,使人和动物间亲近了,使人和自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融合。

  万里冰原凭鱼跃

  仪式完成后,穿着厚皮袄、戴着厚皮帽的渔工们在鱼把头的带领下跳上马爬犁,挥动长鞭,让马往湖中奔去,冬捕的季节正式开始了。我们也坐在一辆马拉爬犁上向着湖心奔去,冰天雪地里更体会到那种原始的悸动。

  湖心处的冬捕现场,此时已是一幅忙碌的景象,几匹马正在拉着绞车不停地画圈,那巨大的网便从冰窟窿里一点一点地爬升出来,沿着一条直线匍匐前进。有趣的是,透过脚下的冰面,居然可以看到网在冰面下的游动!每当网线升起一段距离之后,在鱼把头的号令下,众多的渔工们就用手中的钩子将网向两侧摊开,不停地翻动。

  湖面上寒气逼人,网还在不停地上升,看着已经拖出的网足足堆满了一驾马车,而一条鱼的影子也没有看到,一位渔工说:“再等一个钟头吧,到时候鱼就出来了,那就像开了锅一样!”

  大约过去了五六个小时,在渔民们沙哑、高亢的号子声里,一张张大网从“玉门”似的冰洞缓缓而出,两旁的渔工手持挠钩期待着万尾鲜鱼出“玉门”的壮观场面。随着巨网的最后收起,一条又一条的胖头、鲤鱼、鲫鱼、鲶鱼、草鱼被拉出水面。鱼儿上下翻滚、跳起落下,湖水好像沸腾了一样,大网收底,鱼儿向翻斗车卸沙子一样倾泻在湖面,转眼之间就堆起一个个高高的鱼山。围观的人们被溅得一身泥水,却都欢呼雀跃着!大家都争相往前抢,不顾冰水血污,抓到一条大胖头鱼就开始拍照,摆出了年画里“年年有余”的POSE。

  查干湖的冬捕虽然历史久远,但捕鱼的方式、工具,基本上改变不多,尤其对大自然的尊重更没有变。查干湖的冬捕,并非没有目的的滥捕,在一个月的冬捕时间内,最多捕100万公斤后即停止,以维持湖中的鱼群数量不会枯竭;每年春季,渔民会在湖里放入多一倍的鱼苗;捕鱼用的是大眼网,只捕大鱼,保证小鱼顺利逃脱。正是这些举动,使得“冬捕”这个古老的渔猎活动一年又一年地持续下来。

  查干湖原名查干淖尔(蒙古语意:白色的湖),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查干湖,正是以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原始的生产习俗和生活状态,被称为“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畔村落里的所有景色都与“鱼”息息相关。院子里、房顶上、墙头上,晒着渔网,空气中飘荡着鱼味儿,甚至小学生书包上的图案、妇女剪的窗花和家家的对联,也都是以“鱼”为主题。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