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之时,各地的新年音乐会竞相举行。新年音乐会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重视,各个交响乐团于是马不停蹄地以新年音乐会为主题进行巡演。如何将新年音乐会的商机和附加值转化为交响乐的商机和附加值,将交响乐艺术发展成为一种常态的产业,也许并非遥不可及。
新年音乐会直逼央视春晚
□ 卜大炜
新年音乐会一票难求
以今年新年为例,全国各地以交响乐为主题的新年音乐会上演得如火如荼。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迎钟声”新年音乐会的乐团,由来自世界各地交响乐团的近百名优秀华人乐手组成,他们在华人指挥家吕嘉的指挥下,以百川归海之势汇聚成华人交响洪流;而一街之隔的人民大会堂的北京新年音乐会,则是国际著名指挥家拉费尔·弗吕贝克·德·伯格斯指挥德累斯顿爱乐乐团演奏一套西班牙风情的曲目,但醒目地以中国交响名篇《红旗颂》开场;在之前的2009年12月26日和27日,北京音乐厅的“中国交响”新年音乐会由华人指挥家邵恩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出……
新年音乐会的火爆场面以及新年音乐会对群众的影响力直逼央视的“春晚”。一些新年音乐会的上演已是一票难求,成为新年文化生活大事。
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为例,演出订单不断,有时几家单位争相邀请,国交演出机会呈“井喷”之势,其演出日程延续到正月十五。于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将这一时间段的演出定为“新年音乐会系列”。
“中国音调”更受欢迎
再看电视荧屏播出和媒体报道的各地新年音乐会——余隆携中国爱乐乐团在厦门的新年音乐会、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在重庆的新年音乐会、2009年10月刚刚诞生的由民营企业出资创办的贵阳交响乐团在贵阳的新年音乐会——今年这些各地的新年音乐会都不约而同地以中国交响乐作品为看点。
中国的新年音乐会虽然借鉴的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但曲目由当初清一色的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逐渐丰富为不拘一格的风格,而且中国作品越来越多,直至发展为今年突出的中国元素。可以说,群众喜爱交响乐这种艺术形式,更喜爱中国音调的交响乐。新年音乐会借火于“交响乐中国化”,“交响乐中国化”助燃新年音乐会。
公众需求十分强劲
10年前,大家还在慨叹交响乐曲高和寡;10年后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机会日渐增多,交响乐艺术悄然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影视音乐中,在大型庆典如国庆庆典和阅兵式等重大活动中,还有音乐、舞蹈以及诸多综合艺术形式中,交响乐随处可见。从近年来新年音乐会火爆之状可以看出,老百姓对交响乐的需求其实是非常强劲和迫切的,这说明交响乐在中国的潜在市场很大。
今天的中国交响乐市场的培育成绩,要归功于这么多年来一批先行者对交响乐艺术坚持不懈地传播。但是另一方面,也有短板。比如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群众在交响乐艺术方面的日常消费水平很低,比如没有形成有效的常态市场。
当然,文化的欣赏和消费既是主动的选择,也是一个培育的过程。西方交响乐市场化的进程就用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而今天中国大众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正在通过新年音乐会等各种形式逐步提升。此外,如何将新年音乐会的商机和附加值转化为交响乐的商机和附加值,将交响乐艺术发展成为一种常态的产业,而非一种文化庙会或集市,从而让交响乐艺术“本土化”,在我看来也并非遥不可及。 写这篇文章时,全国各地的新年音乐会仍在热演,各种音乐节上,世界一流乐团和艺术家出现频率之高,似乎要压过欧美一些老牌艺术节的风头。更加可贵的是,中国观众的掌声和反响也显然比10年前要内行和热情得多——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正以开放的魅力,吸引着各种类型的艺术形式,也为展示艺术之美搭建了许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