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亲友追忆海地地震遇难中国警察李晓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6日09:36  中国经济周刊

  烈士,走好!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摄影记者  肖翊/摄(除署名外)

  1月20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首都各界深情送别在海地地震中不幸遇难的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等8位中国维和警察。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厅内是8位烈士的灵柩和遗相。

  在2010年1月13日前,“维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这次在海地强烈地震中不幸身亡的中国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4名人员及中国驻海地4名维和警察,用自己的生命和意志,书写了中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事业上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朋友记忆中的李晓明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在追悼会现场,记者遇到了前来致哀的李晓明烈士的亲友。看着照片中依然朴实亲切的李晓明,曾经和他一起学习生活工作过的朋友们无论如何都不愿相信眼前这个残酷的现实。

  2009年9月刚结束在英国华威大学学习的李晓明,回到了北京。

  在稍事调整后,新一轮的维和任务——前往海地特派团总部与联合国官员举行会谈的事宜就被安排上了议程。凭借着从事维和工作近10年,足迹遍及海地、阿富汗、东帝汶、科索沃等7个任务区的经验,李晓明开始着手为此次出访做行前准备。

  留着干练的短发,总是以精神饱满的形象出现在同事和朋友面前的李晓明对自己要求很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的守时、整洁、干练、严谨总是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不是那场海地200年以来最大的地震,李晓明的生命将沿着他所追求和热爱的维和事业继续前行。

  “香水”

  在晓明的博客里,他对自己有这样的描写:“快乐像香水,洒在自己身上,别人也能沾上一点点。”每每读到这句话,看着李晓明在他MSN上已将永远是灰色的签名——“回到北京,回到热爱的生活”,一群曾经和他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心情沉痛,他们将再也见不到这位曾经被他们笑称为“香水晓明”的伙伴。

  2008年至2009年,李晓明成功申请了志奋领(Chevening)奖学金。这是一项由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 (FCO) 出资提供给处于事业中期,至少有3年工作经验,有管理和决策职责,来自社会各界有志向,肯奋斗,具有领导气质的青年人设立的奖学金。

  李晓明生前同校好友,黄华丽和刘洋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中数次落泪,现实的残酷使他们无法相信,几个月前还和他们一起学习、生活,像大哥哥一样照顾他们的李晓明,真的就这样离开了他们。

  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出国留学机会,李晓明倾注了很多心血,图书馆是他经常流连驻足的地方。按刘洋的话说,“晓明的英语功底很好,同学们总是笑称他给了大家很多压力。”“而且,晓明不仅在学习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在生活上,每天下午4点到6点在学校的健身中心里总能看见晓明结实的身影,雷打不动,即使下雨刮风依然如此。”

  另一位同校好友黄华丽在向记者回忆起李晓明时,用“侠骨柔情”来形容这位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

  “侠骨”

  “侠骨”是对李晓明一直从事着的维和事业的尊称。

  2000年1月,26岁的李晓明以维和警察身份第一次走出国门,奔赴东帝汶执行任务。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他自己对维和事业的热情,通过一年的努力,李晓明受到联合国维和警察总警监的表彰。

  而在从东帝汶回国的路上,在巴厘岛转机,李晓明和他的同事们碰到了巴厘岛爆炸。后来他在回忆当时的经历中写道:“当惊天的巨响和爆闪的火光撕破夜空时,整个城市瞬间沦入漆黑,惊恐的人群水泻般四散逃离——无论你多么坚强、镇定,都无法抗拒近在咫尺的死亡恐惧……回国以后,很多队友不愿在媒体前谈及此事,我非常理解,因为每一次回忆都让自己的心灵再次发颤。”

  刘洋回忆,李晓明总是喜欢坐在面对房门的位置吃饭,李晓明自己给出的理由是因为这样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及时撤离。“我当时觉得是他多虑,但没想到今天他真的遇上意外,这真是让人难以接受……”谈到这里,刘洋这个七尺男儿红了眼眶。

  据介绍,李晓明本来可以早一年来英国读书,但是因为2008年他被北京奥组委选调为火炬传递运行团队成员,要赴境外19个国家和城市参与境外火炬传递。他便将自己出国深造的计划又推迟了一年。于是,1架包机,130名团队成员,33个日日夜夜,96000公里路程,21个国家和城市,李晓明和团队的其他成员共同创造了奥运火炬传递历史上传递国家最多、参与人员最多、路程最远的成绩。

  “大厨”

  但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

  “晓明做饭好,热情好客。我们身在国外,有他的热情号召和亲自下厨,让大家在异乡感受到家乡的感觉。”黄华丽说。刘洋回忆,“我曾经也问过他,为什么做饭那么好吃,还会做那么多花样种类,记得晓明只是笑了一下,轻描淡写的说‘当年在东帝汶维和,条件太艰苦,想要改善一下,只能自己动手,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做饭的兴趣。’”

  在英国时,和李晓明一起出门旅游,“放心”是所有人的感受。从一开始查地图、设计路线、订票到抵达目的地后的识图辨向,李晓明总是一路大步流星,虎虎生风。“别管了,跟我走。”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这种在生活学习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好友们还能举出很多。李晓明就是这样,作为中国维和警察的一员,让人们近距离了解了“维和警察”这个光荣的名字。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