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乡村教育志愿者的内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7日16:53  《环球》杂志

  一个乡村教育志愿者的内心

  《环球》杂志记者焦东雨辑录

  他不想把学生的头脑格式化,所以他没有固定目标和衡量标准;他要学生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社会责任,他要给学生的是实现它们的才能和力量;他不想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想帮助他们学会创造自己的生活,通过行为和感受给他们一种比知识更基础的力量。

  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生活任务、又不能参与别人的事情,就什么都做不了。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生活任务,只能根据别人的看法、理想和价值观去做,这又会影响到他做事的兴趣和质量。

  他组织学生做一些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的设计工作,使他们摆脱过于固定标准的思考模式,比如组织学生一起设计屯里需要修建的桥,来把生活中的事情当成学习机会,从环境的需要来培养学生。

  在他看来,城市生活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解决个人生活,必须为了钱做事,要出卖自己的理想给做宣传工作的人。所以他选择了山村。

  卢安克认为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城里的成绩“淘汰赛”。适应不了的学生,就无从参与并感到空虚,他们就会寻找比如香港录像里能带给他们感受的帮派世界。如果不能给不适应成绩“淘汰赛”的学生更好的教育方式,就无法解决学校里的暴力问题。

  为了避免不同学生、不同才能之间,不公平的“淘汰赛”,卢安克对学生的要求不针对结果,只针对态度。为了让学生互相承认每个人不同的才能,他也不做评价。为了避免排斥和互相瞧不起的现象,他还特别爱护学生做出的东西,特别是那种最破烂、最残缺的。

  城市里有不少人想说服卢安克一起做“大事”。在他看来那完全是假的、像电视上演出来的一样。在大城市开展帮助贫困农村的活动,这怎么可能?为了农村而离开农村?在大城市做一些精美的关于穷人的介绍资料?这不现实。他选择留在农村,让农民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

  大城市的“现代社会”,离真实的生活太远。对他来说,现实的生活是那种炎热又没有水喝、很累又没有地方睡觉、付出劳动力又没有回报、想听音乐可是除了学校的广播之外都没有机会听、想写和发资料但很少有电脑、电或电话线的生活。而有电、能上网又有饮料喝的生活往往只存在于梦想中。在他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一个学生一星期的伙食费是2元钱。

  一些人想帮助卢安克,但他认为需要帮助的不是他,而是村里的人。一次,一个客人带来了一份报纸,整个封面都是他的头像,文章写得也都是他个人故事。那照片看起来好像他在自我吹嘘的样子,他很生气、羞愧、难受,觉得对不起这里拿150元工资的代课老师,他认为代课老师付出的比他多,他们才了不起,才需要帮助。媒体给他造成的越来越假的名气让他觉得对不起比他困难的朋友们。

  他本来还考虑在城市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出了照片事件,既不敢上街,也不敢公开搞活动了。他认为自己不需要也接受不了多少帮助,也没有让别人参与进来的能力,所以一直排斥想帮他或想跟他合作的人。有人请他到大城市表演怎么跟学生做活动,他不敢也做不到。很多和学生之间需要发挥的心灵交流,在众人面前他就不会发挥。有人说他追求自我中心,所以受不了社会的影响。而他只是觉得,社会中的追求太无聊,没有力量跟着跑。

  几年前有电视台请他做节目谈教育问题,当看到电视台的方案时就拒绝了。原本希望在节目中帮嘉宾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却不料一个教育节目要安排他像明星一样唱歌,让他讲自己的“感人的故事”。“可是我没有‘感人的故事’,我只是想:老师应该当榜样,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还有什么资格当老师?”他认为这种节目的效果只是把自己变成名人,而名气和影响力只会影响并危及自己的自由。他也知道只要接受采访,就可以变成名人,然后可以利用知名度去搞一种名牌教育,然后就可以挣钱。他不想自己研究的教育变成既空又假的东西,这是在破坏他的工作,他想真正研究一些内容。无论如何,卢安克还是被媒体打造成了一位“明星”,当有人找他要签名并称“那会给予自己力量”时,他就说:“如果需要,你就自己成为那个你崇拜的人吧。”

  “有两种选择,一是因为适应不了社会、不懂得利用机会,所以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承认;二是为了得到理解和承认就放弃我认为需要有人做的事,哪一种失败更要紧?”

  “网上关于我的资料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因为不理解才那样写我。只有这个博客才敢写出我本人的想法。”

  素材来源:卢安克博客

  记者手记:感动常在

  《环球》杂志记者 熊红明

  第一次采访卢安克是5年前的春天,我到卢安克支教的学校找他。知道记者想采访,他先是让校长给我回电话,叫我不要去了,因为他不同意与记者见面。当得知记者已经快到学校时,卢安克远远地躲到了学生家中。3天后,他回到学校,结果发现我还在等他。

  那是一次奇特的采访,我甚至不能做任何的笔记,更不能拍照,参观卢安克的课也是被禁止的。我就继续住在学校里,站在旁边看,看卢安克与孩子们玩耍,看孩子们像小猴子一样挂在卢安克这棵“树”上。我就这样看了两天。两天后,卢安克同意接受我的采访,条件是我不能给他拍照,不能写他的个人生活。

  卢安克不喜欢被媒体关注,因为他怕自己被媒体塑造成名人。他说:“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会影响我的工作。名人是不能做错事的,我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所以不愿意成为名人。”

  卢安克越是低调,媒体越是追逐。很多人看了媒体的报道,被卢安克感动了,不少女孩还“爱”上了卢安克。很多女孩得知我认识卢安克后,就来向我打听他的消息,想要去学校嫁给他。广西大学的一位大学生看了我写的卢安克的报道后,一毕业就去了东兰山区支教,他说他要做像卢安克那样的人。

  5年来,我们成为了朋友,每次见面都会以一个拥抱开始,以一个拥抱结束。他到南宁的时候,就住在我的房间。每天晚上,我们都要促膝长谈。我把与卢安克的每一次对话,都当做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次洗涤。我不能说他比我们更高尚,但如果你有幸与他交谈,你就会被他真诚的眼神所吸引,也会发现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平和。每当谈到他不懂的话题时,他会诚实地告诉你:“我不懂。”如果你一定要他发表意见,他会认真地思考后,再给出他的答案。

  事实上,现实中的卢安克,要远比你在媒体上看到卢安克可爱。卢安克和我们一样也会思念老家,也会牵挂父母。有一次,他通过谷歌卫星地图带我到他的家乡“游览”。他说:“我想家的时候就上来看看,就当是回家了。”熟悉卢安克的朋友都知道,在他严谨的做事风格后还有幽默的一面。在交谈中他也会插一个小笑话,让人们放声一笑。

  很多人以为卢安克是孤独的,因为留在山村10年需要坚守的精神。但我想告诉每一个人,卢安克很快乐。我们戴着社交面具,行走在钢铁水泥丛林中,为了名利费尽心机。卢安克却活在最真实、最快乐的世界里,与一群可爱的孩子在泥地里满头大汗地挖泥鳅、在长满野花的山间奔跑撒野、在青青草地上肆意地打滚嬉闹、在清风明月中静静地思考写作……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快乐的生活吗?

  卢安克感动了很多中国人,他却说是中国人感动了他。他甚至愿意放弃德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他说:“在我心中,我就是一个中国农民,我爱着我现在生活的这个村子。”

  有很多人给卢安克写信。在信中,有人将他称为“天使卢安克”。这让卢安克很着急,他不希望自己成为偶像,而更希望人们将他当做一个平凡的人来看。他说:“卢安克和大家一样,生活在地上,不是生活在天上。我没有翅膀。”

  很多次,我曾试图用自己的文字去展现一个真实的卢安克,却发现自己越是看到了卢安克平凡的一面,就越会被他的不平凡所感动。我不知道有一天卢安克会不会离开中国,但我相信,他留给我们的感动常在。

  来源:2010年2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支教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