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于丹:北京文化建设将更重视与外界交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8日09:55   BTV《天下天天谈》

  BTV《天下天天谈》1月28日播出:打造创意北京 建设世界城市,以下为节目实录:

  嘉宾:于 丹   北京市政协委员著名文化学者

  主持人:姜 华

  编导:乔鲁京  代 娜

  姜华:各位好,这里是《天下天天谈》,欢迎收看。目前北京提出了一个今后十几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世界城市。

  姜华:日前我们北京提出了一个今后几十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世界城市。而目前在北京正在召开的北京市人大和政协两会,也非常关注这个话题。今天我们继续邀请到著名文化名人,也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于丹教授为我们解读营造人文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欢迎您,于教授。在节目的开始,还是想请您用简短的几句话,说一说营造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于丹:因为北京就要成为一个世界城市,你看这几年中国是处于一个上升通道之中,过去大家提到北京,可能外国人都知道,但是能来的人不是那么多,很多人是带有成见的。到了10年的时候,我觉得北京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你去感受它的细节和生活方式的地方,北京的文化建设在今天,已经不是说一些遗产的呈现,而是面怎么样去跟外面交流的问题。

  于丹:我刚才说我在九十年代就去过巴黎,然后这两年我也去过巴黎。其实在巴黎,让我最感动得还不是说它阶段性的营造出了什么地方,我特别感动得是巴黎的图书馆。那座图书馆很大,它的样子就是打开的书,然后它就是四面都是图书馆。可是它的中间,你记得它是什么?

  小片1:让于丹感动的法国图书馆

  让于丹教授感动的是法国国家图书馆,这既是法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图书馆。它是由法国皇家图书馆发展起来的,数百年间随着政府更迭,图书馆也曾经几度更换名称。1981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雄心勃勃提出要建立一座“世界第一图书馆”。经过十多年的建设,1995年3月,法国国家图书馆新馆终于在巴黎十三区落成。1996年12月20日,在希拉克总统的亲自主持下,法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开馆运营。目前它所拥有的馆藏文献已经超过了三千万册。那么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中间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让于丹教授会如此念念不忘呢?

  于丹:它是一整块移植过来的森林。它是真正原生态的森林,也就是说你在图书管理的玻璃窗里,能够看见的是那个厚厚堆积不打扫的那些落叶,它真的就落在那,这些森林我们可能想到建一个图书馆,但是巴黎的人告诉我说,这一大片森林是移植过来的,它们那些树木本身就已经几百年了,然后它们再在这里,我们没有像城市卫生的规定去打扫它,而是按照森林的生态去保护它,他们说这个图书馆因为整个的中心,弄了这么一块森林,所以它的造价成本一下特别高,因为它要按照森林的生态再去保护它,但是大家愿意这样。因为读书的时候,人是希望在一种宁静中去感受一种辽阔,一种舒展,一种通透。在一种大自然森林的树木之中去感受一种辽阔的,一种舒展,一种通透,在一种大自然森林的树木之中去感受一种辽阔欢畅。然后你拿着书走出来就进了森林,坐在图书管里就望见森林,这个图书馆跟森林是一体的,它不需要说我在都市的书房里面读累了书,然后揉揉太阳穴,开上车两个小时到一片森林,然后趁着太阳落山之前没有堵车,再恋恋不舍的回家,再花两个多小时,再回到书斋去读书。在巴黎图书馆你的阅读跟森林,个人,这种城市的思想生活,跟大自然那种原始的回报是合二为一,水乳交融的。所以我觉得什么是创意呢?我老强调把这种功能性的东西跟我们的审美和休闲娱悦,水乳交融的放在一起。我们现在也在做休闲的设施包括区域,但是它的成本,就是大家花的时间成本,这个路程什么的,又太高了,就是我们能不能够出现一种比较复合化的创意?可以说巴黎图书馆,很少有人去参观巴黎的时候,把它当成埃菲尔铁塔一样带人去看一下,大家不觉得这是一个景观,但是我觉得它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我特别喜欢那个图书馆。

  姜华:我也去过巴黎几次了,但是我没发现图书馆森林,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于丹:大家不把它当成是说,你必须要说这里是凯旋门,这里是卢浮宫,这里就是著名的铁塔,大家不会带你去看的。他觉得那个就是大家一个生活的地方,它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你在那里,可以相遇森林,这就是我说的那种生命体验。

  姜华:也许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更需要回归自然,就给你建造这样一个移植过来的原始森林,让你充分的在有这样的环境回归自然。其实说到建设世界城市,其实也还有一个发展的方向,就是使产业升级换代,下面我们去纽约看一看,看看这座城市有怎样的特色。

  小片2:纽约:SOHO社区凤凰涅槃

  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西南的SOHO,是一个占地六百多亩的社区,这里曾是纽约重要的工业区,由于二战后金融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纽约的支柱产业, SOHO一度厂房废弃,凋敝衰败。许多一文不名的年轻艺术家因此选择在这里生活、创作,精明的纽约市政府则乘机对SOHO进行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SOHO先是吸引了艺术机构,进而聚集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也随之兴起,最终带动了当地房地产热。现在纽约的SOHO已经从艺术中心,演变成时尚的商业中心。而这也成为全球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最著名的成功案例。

  姜华:那刚才我们在小片当中也看到纽约的SOHO社区,不知道您是不是去过那个地方?

  于丹:我在纽约没有去过。

  姜华:但是你对纽约的文化创意没有一些深的感受?

  于丹:我在纽约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楼太高了,人太多了,节奏太紧张了。

  姜华:其实在这一点和北京也有点儿像。

  于丹:对,其实在美国我喜欢的城市还是旧金山,我喜欢西海岸的一些城市,你会觉得它很浪漫,城市高高低低错落着,转过一个弯会看得见海滩,在纽约你会看得到它真的是金融大城市。所有的人都是忙忙叨叨的,你会看到那些楼高的匪夷所思,所以他们说在纽约是可以治颈椎病的,因为你看那个楼,然后你每天都在活动着颈椎。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但是我觉得什么是一种城市的创意。

  于丹:在纽约我的感受,就是人们的那种生活是会调剂的,他是会把好多这种创意给转移出来的。比如说我在纽约,我去哥伦比亚大学在演讲的时候,哥大的面积特别小,所以我说要比起面积,比如说我去旧金山的时候就觉得那个辽阔,整个学校里边就有那种像中央公园那样的大草坪,有大教堂,就特别舒展。纽约一切都是小小的,哥大就是那么小小的。

  姜华:哥大那门好像就特别小,就在一条普遍的街道旁边,就是那入口。

  于丹:但是你觉得人怎么在一个紧张节奏中得到一种舒缓呢?就是这个地方能不能够有好多有创意的生活,其实这一点呢,说到这个生活方式,我就觉得怎么样把传统在现代绵延下来?有的时候一个紧张的,一个节奏特别快的城市里面,大家能不能够有这种创意,像SOHO是一个专门的区,在北京像798,这是这种区。

  小片3:北京:798成功实现产业升级

  咱们北京产业升级换代的这个成功案例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798艺术区。这里原本是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从2001年开始,海内外的艺术家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稍作装修,将这里转变成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经过近十年来的运作,现在的798已经成为我们北京都市文化的一个新地标。

  于丹:不仅仅属于艺术家,不仅仅作为一个装置存在,而能够走下那个殿堂,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在纽约,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它的中央公园。我觉得纽约幸亏有这么一个,他们称为纽约的肺,大家都到这儿来呼吸,它有大片的绿色植物。

  于丹:我在纽约有时候特别紧张,中午的时候他们会带我到中央公园,中央公园还有租自行车的,你可以骑着车在里面转,你会看到里面有大片的湖泊,三三两两的很多人都在那聊天,躺在地上晒太阳,尽管我去的时间已经很冷了,还是会有很多人晒太阳。你会觉得到这个地方突然之间那个节奏就松驰下来了。所以我当时就在想,什么是北京的气质,我们在今天看见了很多时尚的融合,所以你说什么是文化,北京真正要对外展现的不是突击学的礼貌用语,不是人在职业化过程中强迫自己委曲求全去跟别人说的话。而是一个人内心的自信的,从容的流露,生活态度上它的那种热爱,一个爱生命的人,他会爱他的乘客他会有沟通。什么是北京的形象?不一定只有提笼架鸟,唱唱戏打打太极拳那叫老北京。所以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我们能感受的,就在今天的一种生活方式。

  于丹: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各地旅游观光的时候,有时候你只是看到了一个历史的古迹,拍一张照片就走了,但是我在德国发现,他们是把这种旅游跟生活方式,跟体验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块。

  小片4:慕尼黑:16天啤酒节吸引570万游客

  说到德国大城市中,能够把旅游和生活方式、体验完美结合在一块的案例,人们自然会首先提到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节。2009年9月19号,第176届慕尼黑啤酒节正式拉开了帷幕。几千名当地民众身穿传统的巴伐利亚服饰,在慕尼黑市中心参加了花车游行表演。铜管乐队、马拉车,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元素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风情。随后在十几个具有浓厚巴伐利亚风格的大型啤酒棚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举杯狂欢。

  同期声:荷兰游客

  我是第一次来这里

  我来自荷兰

  我太喜欢这里了

  慕尼黑啤酒节的正式名称是“十月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10年。当年10月,为庆贺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和特蕾泽公主完婚,慕尼黑举行了持续5天的庆祝活动。后来这个民族节日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狂欢盛会。慕尼黑啤酒节由此被誉为全球最盛大的民间节日,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2009年10月4号,为期16天的慕尼黑啤酒节落下帷幕,人们在最后一天里依旧开怀畅饮,掀起了最后的欢乐高潮。

  同期(慕尼黑啤酒节负责人,加布里埃尔):

  天气帮了2009啤酒节的大忙

  每天都是阳光明媚的金色时节

  大约有570万游客

  喝掉了650万公升啤酒

  吃掉了111头牛

  于丹:我在从法兰克福书展出来以后,我的时间已经很短了我就去到法兰克福周边的一些小城镇,我去看他们的镇子里的生活。当时刚好是这一季的葡萄打下来深秋酿酒的时候,所以他们把刚刚酿出来,没有经过沉淀原汁的葡萄酒拿出来卖,那种酒喝起来的口感就像冰酒一样,你看着它是浑浊的,不透明的,但是它含糖度很高,其实它酒精度数也很高。当时我就忽略了。因为他们卖酒的方式太可爱了。就是你去牙科看牙,让你漱口的杯子还记得吗?塑料的一次性就扔的杯子,还没有现在的纸杯大,就是那种漱口的一次性的小塑料杯,然后满满盛着这个酒,一欧元一杯。你在这个城里,不管你是逛小店,然后你在街上去行走,任何地方,都是摆着随便支一个摊,一个小桌子,密密的就摆着这个甚至也没人在那,就旁边一盒,扔一欧元拿一杯就走。

  姜华:很像是解渴的饮料。

  于丹:然后就喝光了,喝光了以后随手把这个杯子扔垃圾筒了,你还没走出20步呢,你又看见一摊子,然后又买一杯,所以我后来幸亏回国的是坐的是中国的国航。我一上飞机好在空姐都认识我,都看着我,看着我满脸通红,摇摇晃晃的就走了,那是酒喝多了,主要你喝着跟喝水一样,觉得特别高兴就走过来了,当时就想这种方式多么可爱?

  于丹:我们现在经常说你去一个城市,你要去它的小吃城,你要坐下来点餐,然后再给你介绍,说这到底都什么是,是它的这个特产特色?我就觉得这种方式会隔膜,它会让人带着一种特定的心态,我在德国基本上用不着吃什么正餐就饱了,因为除了这个,在小镇喝酒,在城市里面,我每天在匆忙的时候,我手里经常举着烤香肠。因为他们的烤香肠太好吃了,到处都是烤香肠。我们那个巨大的书展一个厅跟一个厅接口的地方全是卖烤香肠的,所以哪怕说你下面还有一个正式的演讲,你下面还有采访,我就老忍不住,你就跑两步,哪是卖红香肠,哪是卖白香肠,哪是卖水煮的哪是卖烤的,我那几天特别熟悉。去了以后就买,买了之后一分钟吃完了,一分钟就跑出来了,所以到吃正餐的时候一点都不饿。后来我就在想我们能不能把这样的一种方式推介?我们现在会觉得到北京去买快餐都是麦当劳,肯德基,都是洋快餐。老北京的东西不可能到处都有卖,所以北京有时候说什么涮羊肉,烤鸭,那显然都不是在街口卖的。实际上老北京有多少小吃?我觉得这些东西开发出来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很希望诚实的生活,让人可以以最低的成本体验到,也就是随手可及。如果这样的话,大家临走的时候,大家的体验一定是丰富多彩。

  姜华: 我觉得你刚才讲的经历和体验,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一边听一边想,如果我们北京也像世界其它城市那样,把那些文化的特质营销和推广出去就更好了,其实关于这一点,德国柏林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我们来看下,原来是黑熊现在确变成了白熊,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看下。

  小片5:柏林:小熊塑造绿色城市新形象

  三年前,一只小北极熊在柏林动物园降生,随即被熊妈妈遗弃。这本来是一条再寻常不过的花边新闻,可谁又曾想到,在柏林人成功的营销下,一个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物明星诞生了。它就是小熊克努特。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柏林人都有着怎样的营销高招:

  2008年3月2号,在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颁奖主会场“动物园电影宫”, 一部名为《克努特和它的朋友们》的纪录片举行了盛况空前的首映礼。而这部电影在全球特别是欧洲的火热票房,极大地提升了小熊克努特的名声。而在2008年4月10号,德国邮政部门更趁热打铁,发行了印有“克努特”形象的邮票,在德国各大邮局销售,同样大受人们的欢迎。在迎合环保这个全球热点的同时,也向全世界成功传递了一个环保城市、绿色柏林的绝佳形象。一时间,就连好莱坞当红巨星迪卡普里奥都抢着和克努特合影。

  姜华:这也可以说一张非常经典的照片。图片当中迪卡普里奥是,还有那个小熊的形象克努特,我觉得这张照片非常好,就是说它一方面推广了城市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把环保、绿色这些观念与此同时就灌输给其他人了在这一点上,北京也有一个概念,就是建设绿色北京,我觉得北京在推销和营造自己的城市形象方面好像还有待提高,不知道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北京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

  于丹:其实这个努力的方向是应该有历史绵延的,但是它又不应该是一种完全历史面貌的,它的一种创新要在延续性中有它自己特别这个智慧的那个提升的空间。比如说刚才看德国的两个熊的图片,它绝不简简单单是从黑熊变成了白熊,它不是一个颜色的转变,它是一个态度的转变。你看原来那个白色底子上的黑熊,是一个非常写实的熊,一切都是完整的写实的,这就是过去大家对于德国的印象,我们会觉得德国是一个纪律严谨,然后出哲学的地方,你仍然会觉得它就是这样一个黑白分明的地方。我记得我的朋友从德国回来的时候,给我带过一只熊,那个瓷的一个雕塑,那个熊以一种你能想象到最累的方式待着,它是坐着还不是站着,你觉得它的四肢很较劲,我跟我的朋友说我看到它第一瞬间,我的腹肌就酸了。他说我们那熊就是这种造型,我说世界上一千种最累的姿势都没有这么累,你就会觉得这就是传统的德国,但是你看新的这个熊,这是一个写艺的熊。熊不再有眼睛了,熊的那个胳膊是断了的,整个熊的轮廓是几何形状的,你就会觉得这个新的标志是一个极赋装饰色彩,不仅仅是它北极熊的身份,而是这种写艺的色彩,这种现代的设计,一下子让你感觉到这个熊完全变了,它叫的名字还是熊,但是它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物种,它是一个开放的、鲜活的,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赋予智慧和灵气的这样的一个城市形象。所以我说这两个形象之间为什么好呢?就是它从它已有的传统认知中转化到现在,有它一个可认知的载体还在,但是风格全都改变了。所以你看传统的熊,还有一个特呆板的框子,而这个白色的小熊就变的非常可爱,所有的框格被打破,只有它的背后有一排字母,而前方是它渴望的一个拥抱。所以你看,它跟那个黑熊还一样吗?而是一个形象,一个Logo摆在那里让你看了它就怦然入心。我也很希望北京能够在这种绵延的传统中注入一个全新的概念,让它成为我们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它的历史,陌生的是全新的气质和创意。

  姜华:您刚才说到法兰克福书展,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像您提到的,可以长期的举办或者经营一个在全球都很有影响力的文化节,展览会,这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来看一下。

  小片6:法兰克福:书展凝聚城市吸引力

  德国著名的汉堡世界经济研究所日前经过综合比较,推出了德国城市吸引力排行榜。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德国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是法兰克福。而这其中,有着“世界文化风向标”美称的法兰克福书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兰克福书展由德国书业协会于1949年创办,每年10月第一个星期三至第二个星期一在法兰克福举行,为期6天。目前每年都会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0多家出版机构、30多万个新品种参加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最重要的图书贸易中心,也被誉为“世界出版人的奥运会”。

  姜华:其实法兰克福书展也办了几届了,如果不是这次中国是主宾国,可能我们对法兰克福这座城市也没有那么多的关注,所以我想知道您到了法兰克福之后,会不会也发现它就是说,通过举办比如说类似这样的图书馆来彰显它城市的一种魅力?

  于丹:法兰克福很有意思,这个城市没有什么历史,它在二战中被炸平了,这是一个饱受摧残的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它现在只有中心那个小广场那,有一带特别漂亮的老房子。其他的就没有什么,我去之前我问过德国的朋友,我说我要去法兰克福了,就是你能推荐我去那玩点什么吗?

  姜华:他建议你去机场逛逛。

  于丹:完了德国朋友特别夸张,说法兰克福可大了,我说什么大?他说有三大,我说第一呢?他说大机场,机场可大了,我说这不好玩,第二,大立交桥,那是一个城市枢纽,我说那更不好玩,不能上桥上去玩去,我说你赶紧告诉我第三大,他说大书展,就是你要去的书展。我说那是我的工作,也不好玩,他说对,法兰克福又不是慕尼黑,有什么好玩的?他说那本来就不好玩,可是后来我就想为什么大家关注法兰克福?就是因为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会展中心,所以这个城市在统一规划上,它做的特别完整,它有那么一小块保护区,然后它有它的歌剧院,然后它的大桥还是挺桥,你去转一转还是挺漂亮的,它也有现代的商场,但是它就是巨大的自助餐,它就是一个功能性的。它不是像巴黎历史的东西。但是就是这么一座现代的功能性的城市,它就用每年举世瞩目的巨大的各种展览,把法兰克福打造成了世界知名的城市,特别是它是一个交通枢纽站,也就是说老城市有老城市的文化建设,新城市有新城市品牌的战略,品牌有的时候就是打一个明显的烙印。就是只救一点,不及其余,但是大家能认知能记忆,它能做到不可替代它就有魅力,这一点对我们也有借鉴。

  姜华:好,今天我们谈到了很多世界城市的话题,其实我觉得建设世界城市的目的,还是服务于生活在这些城市当中的人们,是不是特别的宜居,我们住在这里是否舒适、方便和和谐。

  姜华:说到底我们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的还是服务于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可以让我们家园更美好,生活更和谐,再次感谢于教授来到我们演播室,明天我们演播室还会继续来就世界城市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感谢收看今天的《天下天天谈》,再见。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