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海地发生7.3级地震专题 > 正文
2010年2月2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海地灾区的中国使者》,以下是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泉灵: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海地大地震已经过去20多天了,目前的海地依然是百废待兴,尤其是大灾之后防大疫的形势极为严峻。中国赴海地医疗防疫救护队到达当地之后,在极差的条件下开展救死扶伤和防疫工作。这段时间,无数的中国人牵挂着在痛苦磨难当中的海地,也记挂着这些前去救援的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的队员,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如何,会面对什么样意想不到的状况呢?
字幕提示:2010年1月27日9:30,海地太子港,中国医疗救护点
同期:子弹伤、弹伤,外面清洗、里面清创。小心,有没有事,估计不会有事。清创不要缝,千万不要缝,包一下就行了。
解说:
谁都不会想到,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在海地接诊的第一个病例居然是枪伤。来自中国的医生们就在地震的废墟、零星的枪声和酷热的气温当中,开始了他们紧张而忙碌的国际救援工作。
设置在海地太子港市中心万国广场的中国医疗救护点,距离海地的总统府只有不到1公里的距离。由于条件有限,医疗点只是在草坪上搭建了两个帐篷,一个帐篷用于门诊、接诊;另外一个帐篷进行检测和药品的发放。
每天,医疗队员们还没有到,就会有上百民海地民众早早地自发排队,等候就诊。
王与荣 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队长:
我们这个医疗点,病人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有枪伤的病人、有地震中受了伤的病人,所以一些慢性感染伤口的病人还是比较多的。再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妇女和儿童的病人比较多。
记者 张羽:
像这样一个医疗救助点,每天可以接诊多少人呢?
纪春雷 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副领队:
我们现在预计大概通过量,一天大概在七百到八百人。
记者:
我们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诊治效果呢?
纪春雷:
我想我们这次派来的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应该说大部分的常见病,包括一些受伤以后的恢复的一个通过性治疗,我们都可以完成。
记者:
万国广场是太子港最美丽的城市广场,对面就是蔚蓝的加勒比海。这里的一些迹象告诉我们城市的生活正在恢复,马路上车流来往,在海边画家已经摆出了画廊。但是在这里我身后,断裂的国会大厦,以及在广场上可以闻到的若隐若无的一些难闻的味道,以及在这里长长的等待着候诊的海地的灾民告诉我们,海地正经历的镇痛远远没有过去。
张羽:
医生打扰您一下这位老人现在是什么问题呢?
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医生:
他有高血压多年,以前也没有做过很好的检查。现在因为年龄比较大了,我听了听心脏心率不齐,本身心脏还有杂音,所以他有心脏病是确定无疑的。
记者:
这是你的母亲吗?
患者家属:
是的,是我母亲。
记者:
以前做过类似的这样仪器的检查吗?
患者家属:
没有。
记者:
你们怎么知道到这儿来看病呢?
患者家属:
我朋友跟我说这里有中国医生,所以我来这里。
解说:
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是在海地当地时间25日下午抵达海地太子港的。这支队伍共有40人,都是中青年技术骨干,包括热带病专家、传染病专家、防疫人员和流行病调查人员,是中国政府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协调办公室的要求,从解放军总部机关、南京军区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和302医院等单位抽选人员组成的。这些队员90%掌握一门外语,70%参加过国际维和任务,并有地震救援的经验。医疗队携带来了大批的药品和应急医疗设备。
纪春雷:
这次我们带了一方面就是包括麻醉机、呼吸机等手术急救的装备;另一方面是包括心电图机、B超诊断仪等常规的诊断设备;另外这次我们还带来了一套我们比较新型的野战检验系统。这些设备应该说为我们这次应急的救援提供了很好的诊治条件。
解说:
记者注意到,到医疗点上来看病的大多数人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海地震前落后的医疗条件和震后极差的卫生条件,使得一些传染病在海地民众中普遍存在。而一些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常见的医疗检查和服务,当地的居民在平时也很难享受到。
记者:
是你不舒服还是孩子不舒服?
患者1:
孩子,发烧,没有东西吃。
记者:
都去哪儿看过病呢?
患者2:
这是第一次。
记者:
为什么以前没地方去看病呢?
患者2:
因为口袋是空的,没有钱去看医生。
解说:
这名准妈妈已经怀孕6个多月了,在地震中受了惊吓,中国医生为她进行了仔细的检查。
管群 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医生:
是一个臀位,小孩看来心跳还是蛮好的,怀孕6个多月了,看了一下胎盘,小孩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孕妇一下子受了刺激了,就是有时候会诱发宫缩。对她来说是一个是精神安慰;第二个我们适当开点药,让她稍微安安胎,抑制一下宫缩。
解说:
尽管现在是冬季,但是在海地中午的气温也高达35摄氏度以上,大量的病人、高温酷暑考验着每一位医护人员。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医护人员们都尽量地少喝水,时间长了,不少人都出现了虚脱的现象。
记者:
这三天以来看了多少?
管群:
三天以来看了将近200个。
记者:
200个。这个接诊量比您在国内每天的相比呢?
管群:
要多多了。因为要是在国内的话我就看15到20个,一般量不可能看得很多。现在就感觉坐下来以后,除非确实有紧急的事情,不然的话你就不能站起来。因为那么热的天,我在这边虽说还有点树荫,但是你看那么多的病人排队,他根本一点树荫都没有,他们在这边等了好几个小时,就是为了来看一下病。所以你得抓紧时间,满足他们的要求,尽量满足吧。
记者:
但是我看您也是满头大汗,也不喝水。
管群:
讲实话不敢喝水,因为从早晨出来要到下午才能回去,这段时间没有时间解决方便的问题,所以从早晨开始我就不喝水。
解说:
登革热、疟疾、感染性腹泻等是灾难发生后最为常见的疾病。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的任务,一是医疗救护,二是开展防疫工作。
一到海地,他们就被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加入海地防疫和疾病监测体系,这是一个为应对海地震后疫情紧急成立的监测体系。
中国医疗队的防疫小组大多数成员都承担过包括汶川地震在内的多次震后卫生防疫任务,有着丰富经验的他们在到达海地的第二天,就在营地建立起了疾病监测实验室,迅速采集样本,连续实验。
宋宏彬 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 防疫组组长
通过这两天的监测,我们昨天也发现了一例登革热的病人,我们也报告了这个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对我们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认为我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包括监测的能力,超出了他们的预想。
解说:
这里是队员们居住的中国维和警察营地,8个不到10平米的帐篷,就是他们在海地的家。平均每个帐篷里要挤6个人,摆上窄窄的行军床,队员们的行李都没地方放。当然,既使是这样简陋的家,每天队员们能在这里休息的时间也不多。
戈一峰 队员:
我们刚刚统计了几个数字,头三天87个小时。我们最多的同志只睡了20个小时,一般多数人都睡了14个小时到16个小时,就十四五个小时,这是一个数字;还有一个就是我们21吨物资,装卸载了四到五遍。我们这些人在家里可以说都是拿手术刀的、拿听诊器的,应该说这种体力活是非常非常之强,扛下来了也不容易。
解说:
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考验着大家,恶劣的治安环境也时刻威胁着每位队员。地震后海地发生了多起哄抢事件,枪战时有发生,中国医疗点也接诊了多名枪伤伤员。由于携带着灾区极缺的大量药品和设备,因此外出时队员们都要穿上防弹衣,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也专门派出防暴队员进行现场护卫。
人员伤亡惨重、基础设施被毁、医药食品短缺、社会秩序失控,震后的海地犹如风中之烛。和其它国家的救援人员一样,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既要面对这一现实,又要为海地人民尽量做得更多。
埃德蒙·穆莱特 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负责人:
感谢这么多年来对海地提供的协助,对于你们的支持和友谊,我们真的很感激。
海地居民:
我喜欢中国人,中国人是好人,我爱他们。
演播室主持人 泉灵:
当地时间2月1日,中国赴海地医疗防疫救护队将诊点迁到了太子港的一个灾民安置点内。这个灾民安置点位于太子港国际机场附近,容纳灾民约5000人,安置点内有国际社会援助的帐篷以及灾民用树枝和塑料布搭建的简易棚,条件十分简陋。
其实这些医疗防疫队员自己也面临着各种疫情和恶劣条件的考验,女队员的脸上、手上都是螨虫和蚊虫叮咬的红疙瘩,但是把诊点直接设在灾民安置点内更便于救治灾民。队员们用他们的医术和爱心带去了中国的问候与帮助。
感谢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