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闾丘露薇:这样的中国“特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1日10:53  《环球》杂志

  这样的中国“特色”

  闾丘露薇

  看到一个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文章,谈论一些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观察。其中一点,如何看中国市场,非常有意思。

  外国人往往有这样的印象,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市场,这是因为,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都可以看到西方品牌的连锁店,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甚至是星巴克。但是如果走进这些连锁商店看看售卖的产品,就会发现,原来已经本地化,剩下的,只是一个西方的商标而已。比如肯德基早上会有中国特有的食品粥,星巴克会有中国茶。而这些产品,到了香港,在同样的品牌商铺里面是找不到的。

  这样的情形似乎就是在中国这个市场存在,仔细回想了自己在世界各地游走的经历,确实这些品牌的连锁商店,在中国推出的本地化产品最多,而且会成为永久性的产品;而在其他的地方,只不过是会在某一个时期,推出一些特别产品,但是基本的产品,保持全球的同一性。中国的例外似乎说明,如果要争取更多的市场分额,本地化是唯一的选择。

  忽然想起香港作家陈冠中在他的一篇小说中虚构的那个将来,旺旺收购了星巴克,招牌产品是桂圆龙井拿铁。对我来说,其实这很有可能是马上要变成现实的将来,因为当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就是统一集团的手笔,我还记得当年采访他们的负责人,他说他们的法宝就是加入中国元素。而事实上,他们做得非常成功。

  这位外国人还谈到了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日韩文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他发现,尽管数量众多的中国年轻人穿着耐克运动鞋,但是他们看得更多的,却是日本漫画,听得更多的,还是韩国歌曲。

  所以,中国市场是一个很复杂,也很特别的地方。不像西方社会,要定位市场非常简单,年轻人可以透过不同的杂志、音乐,或者品牌来进行区分,但是这样的方法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在中国,杂志的发行量并不大,对于品牌的忠实程度,因为存在大量的山寨产品,就很难区分了。收入不高的打工一族,都可能会拿着印有名牌logo的背包,他们不是那些省吃俭用为了一个名牌手袋的日本白领,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听说过这些品牌,他们只是很随便地在街边小店里面买下了这个背包,因为很便宜,当然,也很好看。

  中国特色同样反映在网络上。这些年,利用社交网站来进行商业推广在国外已经非常普及。中国有自己的相同类似功能的网站,比如门户网站的微博(http://t.sina.com.cn),而qq更是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人不能忽略的工具。这个外国人看来对中国的网络文化相当了解,因为他特别推荐了豆瓣。他认为,这个网站具备类似图书馆的功能,是热爱图书和电影的中国网民聚集的地方,这一点,对于产品推广来说,相对定位起来,可以精准很多。

  不过说到网络,前段时间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有这样的一个总结,和西方网民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网民把网络看成是娱乐的地方;而在西方,网络则是用来寻找资讯,帮助自己学习的。正是因为这样,中文网站和英文网站相比,要显得花哨很多,过于素静,会让使用者感觉不够热闹。

  其实在我看来,不单单是网页,用花哨的包装吸引眼球存在于各个消费领域。比如应该带着书卷气的图书,夸张的封面,还有腰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迫不及待地显示着一种浮躁。

  我们身处的,确实是一个浮躁喧闹的市场,还找不出一种稳定成熟的消费模式,变化快速但又缺乏主见,只是盲目地跟随着突然之间出现的一股流行风。芙蓉姐姐时代,出位的表现还能够让人记住至少这个人的模样和名字;而现在,来去之间,只是一个瞬间,连记忆的一点点耐心,都已经没有了。

  来源:2010年2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