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中央再提城镇化。对西部地区来说,这意味着其城镇化将承担起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双重使命。
西部穷,穷在广大贫瘠的农村和散居于此的农民。在这块土地上求发展,需要引导人口适度集中,通过工业化、城镇化促发经济的自生增长。
发展的同时,还要让大多数农民融入城镇,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就业,享受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让他们成为城镇化的受益者,而非被侵害的对象。
这是西部地区实现富裕和谐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实现富裕和谐的必经之路。然而,受限于多重制约,西部地区城镇化程度始终滞后,近年来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这些制约因素包括:地广人稀,人口聚集度低,城镇化基础薄弱;环境限制,物流不便,工业化基础薄弱;民营经济不活跃;节能减排和环保的压力大,无法简单承接产业转移;资金、技术、人才缺乏,很难接轨国际先进产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难以普遍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等。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推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
西部大开发十年,中央投入大量资金“打基础”,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已经取得明显效果。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第二个十年的西部开发政策。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政策势必有所调整完善,指导思想凸显“富民”,要让西部最大多数的农民富裕起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学者提出还是要从“改革”和“开放”上着手。改革,势必要在体制机制上赋予西部地区更多创新的权限,通过培育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
开放,则要抓住西部地区沿边的优势,加强与东南亚、亚洲腹地的经贸联系,同时加强与东部以及境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合作,提高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能力。
有益的探索正在西部地区进行,可供总结的经验正在出现。可以肯定的是,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而将走出一条有别于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能源等来承担产业转移,先污染后治理,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道路。□(文/董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