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者称上海高生活成本逼走人才致城市转型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4日13:4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上海转型

  有代表、委员提出“地铁2元、公交1元”的低出行成本提案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耿 | 上海报道

  岁末,两份关于上海的年度总结出现雷同。

  一份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撰的《经济复苏与转型发展:2009/2010年上海发展报告》;一份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撰写的《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0):率先转型,世博效应助推上海经济结构调整》。

  “转型”是这两份报告的关键词,也将是今后5年上海的关键词。

  今年是上海“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2009年11月11日上海正式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市发改委向社会推出了21个公开招标课题。

  规划编制工作多分为前期研究、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上海目前已经进入第二阶段。

  近日,包括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内的发改委官员密集到各地调研,听取各省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转型’既是中央赋予上海的历史重任,也是上海的内在要求。”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秘书长屠启宇告诉本刊记者。

  转型迟到五年

  屠启宇正是上述社科院版经济蓝皮书主编之一。四年前的蓝皮书名为《2006年上海经济蓝皮书:城市转型》,2006年是“十一五”实施的第一年,上海转型在那时已经提出。

  “官员对于上海要转型的判断落后于学者,下定要转型的决心也落在了学者之后。”上海某研究机构的学者告诉本刊记者。

  “最好的时机是2003年至2005年。”该学者用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这个指标来说明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中开始,三产占比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快速提升,在2000年首次超过50%,达到50.2 %之后,便连续多年在50%上下徘徊。这个数据说明原有产业结构的动能在新世纪前几年已经衰竭,应该调整结构和转型了。”

  三产占比达到60%是迈入国际大都市行列的达标线,2009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占比为59.7%。“这还仰仗于世博会的带动,否则可能会跌到55%以下。如果不抓住世博会良机借力转型,2011年该怎么撑下去?”

  “‘十一五’对上海来说比较复杂,其间经历了四任一把手,尽管明确了以服务型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认识,但是,投资驱动的力度并未懈怠。直到2009年第四季度,上海市的领导者才提出了转型,‘十一五’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十二五’的预备期。”该学者说。

  而上海的上一轮转型也差不多用了五年来筹备。

  据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划分,解放初期,上海“从一个远东地区的金融、贸易中心”转变成为一个 “行业门类比较齐全、协作配套比较好,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轻重工业共同发展的”工业城市,这是第一次转型。

  第二次是改革开放时期,此轮转型的要点是恢复上海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定位,路径就是全面振兴第三产业。自1985年正式形成转型战略后,首先延续了五六年转型困难时期,直到1990年代初,上海抓住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机遇,才达成转型突破。

  在上述那位学者看重的三产占比指标之外,屠启宇用了另一组数字来说明上海已到转型关口:2009年上海人均GDP迈上1.1万美元台阶,其中浦东新区达到2万美元,“已经是‘四小龙’的水平”。去年上海GDP总量约13000亿元人民币,2010年将跨越15000亿元人民币大关。

  屠启宇在纸上画了一个“缓坡”来描述之前上海的发展,又画了一个“台阶”来表示这次转型,“新规划将站在改革开放厚积的30年根基上,瞄准后30年的发展。优秀的棋手往往是走一步、看五步、想十步,上海就应当成为此中高手。”

  三缺一

  “转型”车到山前,上海真的准备好了吗?

  在屠启宇看来,有了天时、地利,转型还缺“人和”。

  “天时”是指国内外的大环境。2010年中国经济整体进入“转型期”。近年来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民工荒、部分经济发达省市经济结构转型出现停滞、全国各地群体性事件频发,都提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区间。而一般认为超越这一陷阱的对策就是“转型”。

  “地利”是指上海本土要素。“地缘经济位置、综合配套能力都是上海特有的,世博会效应也不可复制,这一切会托举上海踏上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屠启宇认为,“人和”是最欠缺的,却是重中之重。

  一是指人力资源方面,上海的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逼走了一定数量的人才,“逃离一线城市”成了“宽带山”、“篱笆网”等上海知名网站上的热门话题。在不久前闭幕的上海市两会上,涵盖非户籍人才的公共租赁房是最炙手可热的议题,还有代表、委员提出“地铁2元、公交1元”的低出行成本提案。

  二是指官员的思想转变。“改革开放30年间形成积累的经验,都是围绕如何在快速发展情况下组织经济和协调社会。当经济整体进入缓行区间后,以往的经验已不再适用,二次改革必要性陡然呈现。”屠启宇说。

  世行经济学家高路易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出口增长可能显著慢于前十年,这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最少降低2个百分点。韩国国土开发院对于中国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在2011~2015年间,将从6.5%左右降到5%上下,到2020年再降到3.5%左右。

  2009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上海主要经济指标相继下滑,经济增速16年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俞正声曾以“天上下雨了,赶紧拿伞”来比喻上海经济遭遇的困境。

  这迫使多年来上海的工作逻辑面临重大调整。

  “上海以及整个中国,除了有点儿钱,我们似乎并没有准备好。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如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到底如何,怎样评价?”屠启宇说,“要完成此轮转型,上海还需要在未来五六年中持续做好心理准备、战略准备、政策储备和项目储备,要把‘十二五’作为上海整体超越转型期的决战阶段。”

  屠启宇建议打破“发改委对发改委、农委对农委的纵向条块分割”,“各干各事拼不出一张完整的图,设定共同目标、统一对表,再分解任务是更有效率的办法。”

  四选一

  转型的外延包括动力转型、功能转型、结构转型和空间转型四个维度。在屠启宇看来,空间转型是最好做文章的,其余三项则面临着能不能转以及怎样转的问题。

  动力转型是指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跻身世界级城市的普遍模式是拿钱堆砌,在这个问题上,全世界的观念都要转变,部分主要靠国际金融业务功能崛起的国际大都市将因城市经济结构单一而面临空前的挑战。“这次转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模仿和借鉴,我们跟欧美等国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推进。”

  功能转型主要是指“四个中心”建设,在上海市两会上,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关于“十二五”时期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提案,成为本次政协会议的“一号提案”。

  2010年是上海“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基本框架建成之年,由此,上海四个中心的工作重心由“基础建设”转向“能力建设”。

  “对照60%的三产占比下线,金融、贸易、航运只能贡献约30%,另外30%~40%从哪里来呢?是不是还要加上一个文化中心?”

  屠启宇的疑问与前述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一样。“大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很重要的一块,可文化体制改革迟迟不见真动作。希望迪士尼项目能冲开一个缺口,但它的建设周期又太长,得等到‘十二五’末。”

  同样,要实现结构转型也面临着做大文化产业的问题。

  上海市宣传系统的一名处级干部告诉本刊记者:上海市的文化产业只有宣传部“一座山头”在管,比较严格,不如北京“多座山头”,发展环境反而更宽松。

  空间转型是最具现实操作性的。“上海应把长三角的发展作为生产力空间部署的考虑背景。”屠启宇说,“上海可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承担会客厅功能,门面开在上海还是挺气派的。”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曾批评上海办世博会给予外省市的参与机会太少。

  其后,长三角一体化在习近平治下的上海拉开帷幕,俞正声调任上海后,上海与整个长江流域的互动也被寄予期待。

  X元素

  上海上一轮转型是以浦东为突破口的,这次转型,浦东又被推到前沿。在前述城市功能转型中,浦东是金融、贸易和航运三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2009年,浦东新区完成了与南汇区的合并,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解释说:“这是因为南汇有大小洋山和临港新城,这有助于浦东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但是,浦东新区发改委的一名官员告诉本刊记者,“浦东刚开发时是从全国选拔干部,很有深圳味道,如今已经不能这么搞了,浦东人也被同化成上海人了。”

  上海官员太守规章反而成了转型阻力,俞正声就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解放思想。

  “杨浦是受表扬最多的区。”上述官员表示。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非政工干部出身,在打拼中形成了有杨浦特色的“四敢”精神: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破难题、敢担风险。“这点与刚开发时的浦东很像,那时的市里领导称浦东耍的是‘野路子’。”

  俞正声曾感叹上海为什么没有马云,“过去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现在深圳是冒险家的乐园,上海应该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屠启宇分析说:“上海的城市精神是朝两个方向展开的,一个是王安忆小说中的市民文化,管好自己,没有做大事的冲动;另一个是冒险家的乐园,这在许文强时代有,在浦东大开发时代有,后来就泯灭了,上海要成功转型,还是需要冒险家精神的。”

  “上海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屠启宇举例说,李显龙就任新加坡总理之后,提出新加坡不仅要整洁、美丽,还要加上X元素,就是人们到了那里之后就会莫名兴奋,有干事的冲动,“这种感觉在海南有,甚至在广西北海也有,今天却在上海荡然无存。”

  “重塑上海城市精神,不可小觑世博会的作用。它不单纯是个派对,已从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逐渐变革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市民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

  正如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对举办世博会意义的判断:“世博会是战略的,管50年。”■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