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制造产业阶梯往上攀登 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09:39   央视《今日观察》

  央视《今日观察》3月9日播出系列节目《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之二:“中国制造”的华丽转身,以下为节目实录: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充贸易,曾经的“三来一补”让东莞成为了著名的“世界工厂”。经过了将近三十年的发展,虽然东莞和东莞人已经富裕了起来,但是这种以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环境保护为代价的加工制造业却没有办法再持续,由于缺少当地创新型的企业和自主的品牌,不少企业的市场和命运被牢牢地攥在别人的手里,尤其是面对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的时候,本土制造日益显示出脆弱和依赖性。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如何赢得长久的主动?这样一座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基地应该如何转型升级?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特邀嘉宾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教育局局长李航、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共同评论。

  生态立园,云计算平台应用,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高端产业带动产业升级。

  潘增旗:引进高科技企业是第一步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我身后是松山湖台湾科技园的建设工地,今年6月份这里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将交付使用,届时,将有十几家来自台湾的知名电子企业陆续进驻园区。

  季统凯:“云计算平台”投入应用和运营  是把资源当做一种服务提供给企业或消费者的资源利用方式。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院长)

  大概能降低企业建设和运营维护IT系统成本70%以上。

  张毓捷:发展高科技  就必须要站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上

  (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博士)

  从材料方面,从电池设计方面,我们要能够站在世界领先地位,我们才能够生存。

  李航:松山湖园区不再是以往加工密集型企业聚集的地方  也超越了缺工和招工难的障碍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教育局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我们传统意义上东莞制造,就像这里一片民区,那边一片工厂,非常的杂乱无章,假如工厂的大门一打开,就有几千个女工涌出来到街上买东西,然后一辆辆货柜车把产品驶向世界各地,这就是我们传统感官意义上的东莞制造,但松山湖不一样。首先,松山湖有非常优美的环境和非常完善的规划;再者,松山湖园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强,园区中的绝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都有自有的品牌和自主的知识产权。

  现在有人说用工荒的问题,但在松山湖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强了,产品的附加值高,它的劳动力成本占产品的成本比例就会低,那么企业工人获得的工资就会有一个相应的提升空间。此外,园区里的技术工人比普通工人要多,普通工人的最低工资也有1600多块钱,这比东莞的最低工资700多块钱超过了将近1倍。

  何帆:中国制造正在逐渐转变成中国“智”造  产业阶梯在往上攀登

  (《今日观察》评论员)

  松山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阳台,有很大的落地窗,阳光明媚,心情很愉快,所以它意味着我们现在以东莞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正在逐渐转换成中国“智”造,有着一字之差。原来东莞的这些企业,尽管做的再大,但是还是一个生产车间,还是在给别人打工,那么现在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品牌,有了自己的研发能力。原来看起来规模很大,但是实际上我们就好像是吴敬琏老先生经常说的,我们的微笑局限在最低端,因为我们的附加价值很低。现在的产业阶梯已经在往上攀登了,所以现在的笑容变得更朝上拉了,已经笑到耳朵根了,真的变成了一个欢笑的曲线

  潘增旗:园区采用高标准入园  真正能落户的企业不到5%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在松山湖,每年来考察投资环境的企业有四千多家,而真正符合园区定位和要求的,高科技产业和科技服务业这方面的企业,能真正落户下来的却只有不到5%。

  杨向东: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  高校设计院都已在为企业量身制作创意设计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院长)

  园区里面的所有企业只要有设计上面的需求,我们马上就跟进。

  陈建枝:希望园区带动东莞乃至中国  起到龙头大引的作用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工委书记)

  松山湖这样一种模式,大概是把所有行业高端龙头和研发企业集中到一起,形成了板块,这样的话,园区的辐射力更强,对我们东莞,对我们珠三角,乃至我们整个中国,起到一个龙头大引的作用,这是我们的心愿。

  李航:松山湖一直坚持“三高两次”的招商标准  通过发挥研发龙头和产业龙头的作用带动全市的产业升级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教育局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其实“世界工厂”这个名词很动听,但是在2001年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就敏锐的洞察到,我们走这种纺锤型、粗放型发展方式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所以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就提出来,要打造、建设松山湖园区科技产业园区,所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不是当作一般工业区去做的,而是希望松山湖通过发挥它的研发龙头和产业龙头的作用带动全市的产业升级。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着“三高两次”的招商标准,其实在金融风暴袭来的时候,我们的市委书记就说了四个“忍得住”:要忍得住暂时的镇痛;忍得住利益的暂时减少;忍得住经济增速的暂时放缓;忍得住社会的非议。金融风暴的这两年来,事实上松山湖招商选资的质和量没有降,反而大幅度提高。比如去年,我们引进了124个项目,引资金额达到294亿元,今年已经有68家企业将会动工、投产。

  何帆:环境是吸引优质企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日观察》评论员)

  松山湖园区不是靠特殊的优惠政策来吸引这些企业的,是靠环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变了,更优质的企业就会来。原来的企业从外表来看,它就是一排排的厂房,一辆辆的汽车。那么现在,我们从外部的环境来看,松山湖已经是4A级景区,风景如画,内在的环境实际上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那样的开发区其实就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它就是一个制造GDP数字的地方,但是现在的松山湖更加是一个生活的地方,是年轻人和企业家实现梦想的地方,所以它不需要太多的特殊的优惠政策,就能吸引这些企业。

  李航:松山湖园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教育局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关于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华为落户在松山,他一下子就带动了30多家企业在东莞投资为他配套,另外有一百多家东莞的企业也加入了给华为配套的行业,这就是一个行业的带动性。我们有一家著名的台资企业,在华为搬过来第一个季度,它的订单增长了20%。第二,园区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目前松山湖在电子通信、装备制造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

  何帆:松山湖模式难以复制

  (《今日观察》评论员)

  要说完全复制松山湖的模式可能比较困难,好比深圳也很想建一个自己的松山湖,但是找来找去,找不着这样的一块风水宝地。但现在有了松山湖之后,它和周边的地区形成了一个互动,尽管别的地方不像松山湖是发展自主的研发,但是它也通过松山湖,其他的制造业也可以升级换代。反过来说,松山湖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也是源于它周边已经有了很多配套制造业的基础,比如说松山湖现在想发展动漫产业,很多动漫企业之所以愿意来松山湖,就是因为周边有很多制造企业,因为动漫产业的很多盈利是延伸性的,这个时候有制造的优势就能够显示出来。

  从招商到选商,高门槛强调企业创新能力,未来产业升级如何加速推进?

  李航:企业最需要提升自主的创新能力  政府要具前瞻性的引导企业、打造环境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教育局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企业最需要就是提升自主的创新能力,政府要具有前瞻性,要引导企业,要打造环境。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像松山湖这样的优美的环境;一个就是软环境,就是要有一个政策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去自主创新。比如制度创新这块,我们要出台政策,包括奖励配套、资助等等。松山湖园区有松山湖科技发展专项基金,专门鼓励企业搞研发,搞自主创新,企业得到的最高资金是600多万。

  另外,我们要做好政府的服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离不开政府的服务。比如松山湖,我们建立了8个公共技术平台,每个企业有技术研发中心,但不一定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这个时候政府建设松山湖这样的平台,让企业利用这些平台去提升自己。

  何帆:越是在非常的时期  政府越要有非常的作为

  (《今日观察》评论员)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给企业什么样的服务?这是一个经济学家讨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到底政府是应该无所作为,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还是政府应该提供一个支持的手?从松山湖这个经验,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在非常的时期,政府要有非常的作为。

  在金融危机之后,有很多企业都遇到非常大的问题,松山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2001年的时候就想起来要建这样一个高科技园区,挺有前瞻性的。其实2001年,很多企业并没有这样的需求,在这个时候政府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引路的作用,一个有前瞻性的政府,他不是被企业所带领,而是要带领企业。总书记讲到现在的结构调整是攻坚战,攻坚难就是难在克服原来政府的思维惯性,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地方政府都能够像松山湖,能够在提前的时候就能够敢于迈出这一步,然后去为企业做一些探路的工作。

  隆国强:不同企业的转型升级方向不一样  创新性行业最大的挑战是研发能力的不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不同的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困难可能也不一样,处在创新性的行业里面,最大的挑战是研发能力的不足,大部分传统行业里面,归结起来可以讲的就是在更高附加价值的环节里面,我们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够。

  朱焘:企业的思想观念要转变  产学研相结合走向中国创造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要有抓手,就是要把实际创新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因为最终要让技术成果走向市场,要变成产业化,就必须要跟实际结合,就创新来说,要从多方面努力,除了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以外,我觉得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在资金供应和税收政策上,都要做适当的调整,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企业的思想观念要转变,产学研相结合才能够走向中国创造。

  李航: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缩影就在松山湖园区里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教育局局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将会像松山湖园区里的伊斯特生益科技还有新能源科技这些企业一样,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的知识产权,拥有在国际行业的领先地位,还有引领国际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制造业。

  何帆:中国企业一定能战胜挑战  变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都说调整很难,转型很难,其实也不难。举个例子,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压力,很多情况跟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比较相似,比如说日元升值,油价上涨,但日本的企业恰恰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突然变成具有全球竞争的企业,那个时候美国商学院教授都在写“日本第一”、“日本买下美国”,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证实了这个挑战,变成全球竞争的企业。我想日本人能够做得到,中国的企业还会做的更好。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