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国两会更加关注民生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3日12:02  新华网

  人民群众心系两会——民生的主题让两会与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近,公平与正义的内涵更加扣人心弦、深入人心

  加拿大《环球邮报》这样描述中国的两会:有两场有关中国前景的讨论正在展开,一场是在人大和政协的两会上,另一场是在互联网的论坛上……

  其实,他们的描述并不准确,此时,讨论的场景远远不限于此,可能在天津的劝业场前,可能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写字楼里,可能在公交车上,在会议室里,在工厂的车间,在田间地头……

  无怪乎一些舆论专家评论说:今年的两会已不单纯是代表委员的两会,而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全民论坛。两会,也因此被中国公众赋予更多的期待。

  民生主题,像一根红线把普通群众和两会紧密相连,不断汇聚起前进的力量。

  两会前,各大网站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两会热点调查”。前10位热点排序虽不相同,但民生问题无一例外地全都排在首位,可见民生分量之重。万众期待,期待着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时期后的第一个两会,能给他们带来新的福祉。

  两会期间,打开各大网站的两会报道专题网页,你会发现许多网民在发帖反映民生问题的同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与代表委员良性互动,理性交流。

  两会召开的这段时间,巴基斯坦《每日邮报》总编辑马克东·巴伯在北京,与出租车司机、记者和普通民众都曾做过交谈——

  “中国两会不仅是与会代表对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的大讨论,它更为普通民众表达看法,参与中国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机会。从民众的表情里可以看得出,他们对中国这样一种民主机制是认同和满意的。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只有为公众提供表达看法的机会,才能不断进步,中国的发展进步是中国领导人和中国公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巴伯的话在中国网友那里得到印证。

  “国家兴亡,网民有责。”一位新华网友深情地在博客上表示,民生问题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领导人和两会代表委员能够倾听来自群众的声音,把民生置于中心议题,拉近了两会与普通群众的距离。

  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陕西黄河集团公司24车间工段长王卉在媒体上公布了征求民众建议的电子邮箱。“我公布了邮箱,就是想吸收民意,听听群众的声音。”

  如今,王卉已经收到103封建议。“这些邮件来自全国各地,封封都是民生建议,封封都是基层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件件事由都说得清清楚楚。这一方面让我感到普通老百姓参政觉悟和能力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到作为人大代表职责重大。”

  作为基层工人代表,王卉会前还走访了一些老职工和有困难的群众,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了一些摸底。两会期间,王卉关心的重点仍然是民生领域的问题,对就业再就业、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政策与代表们进行讨论。     因为这种倾听,在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中国迅速做出反应,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大社会保障,在危机的严冬中送来阵阵温暖。

  因为这种倾听,2009年,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900万人的就业工作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8%和8.5%。

  因为这种倾听,中国人有了新的希望——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解决房价问题、放宽户籍限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发展教育、扩大就业等人民关注的主题都浓墨重彩,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将使城乡同票同权可期……

  改善民生,因赋予了公平与正义的新内涵而让两会更加扣人心弦。

  33岁的杨勇每天的工作是向北京南四环几个小区送水。每到一户,放下桶装水后,他总是拘谨地退回到门外半米远的距离,严守着这条在他看来与“城市人”之间不可逾越的界线。

  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当天,他放下手中的活计,与工友们一起守在收音机旁,静静地听着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这条界线将被跨越。2010年两会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公平”这个词让他们动心。杨勇说:“靠自己的劳动吃饭不丢人。但总理的话让我有了新的期待,期待我还有我的子孙能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新老三大件”不断变迁,当买车、购房、境内外游都不再稀罕,当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而这些领域都事涉公平与正义。姚景源把民生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一个新的特点。     “中国正面临又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而中国的转型和世界的再平衡在时空上形成一定的重叠。”庄健说,目前中国资源、人口结构和环境压力凸显,多年经济高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扩大内需战略的推进已受制于社会领域发展的滞后,经济发展“倒逼”社会进步,社会领域的变革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     “公平”“正义”,“幸福”“尊严”,让人耳目一新,令人神情激荡,照耀着一个发展中大国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

  历史透镜聚焦两会——在发展的景深中,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关节点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也将深刻影响世界

  九三学社中央的两会发言材料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韩国记者在书上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我们应当做什么?”他的调查结论是“我们只管开发这座工厂里的技术就可以了。只要我们保持高一档次的技术优势,中国就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市场。”

  旁观者的冷峻观察,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世界工厂”,这顶帽子,在中国头上戴了不少年,它曾给中国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带来过实惠,但这顶帽子就这样一直戴下去,中国会怎样?

  去年那场至今仍让世界惊魂未定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

  国外订单减少,出口急速下滑,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出口企业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惊得不知所措。国内外企缩水了,有的甚至一夜间蒸发。大批的农民工无奈地背起铺盖踏上返乡路……

  经济的航船在惊涛骇浪中该驶向何方?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也给世界出了一个难题。与此同时,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开始悄然进行,低碳、绿色经济、再制造,诸如此类的新概念出现在美国、英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的发展蓝图上。他们清楚,谁转变得快,转变得彻底,谁就将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一个世界经济“大竞争、大调整、大洗牌”的新时代正在降临。中国需要“换一个姿势跑”!

  “率先转型,主动转型,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这样说。

  强国的崛起,无不是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期,迅速转变产业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制定一系列战略目标。而今天,我们正站在这样一个需要做出抉择的历史十字路口。

  中国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光明的前途,也有世界现代史出现过的“中等收入陷阱”。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能否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高速增长,能否以破解贫富差距矛盾避免社会的动荡,能否以新的生态文明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发出了这样的告诫。

  这正是今年中国两会受到国内外更加高度关注,牵动着世界舆论神经的又一深刻之处。

  “今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话音刚落,外电迅速做出反应——

  路透社5日发表评论说,无论是赤字规模、货币增速,还是物价涨幅,中国政府设定的目标都是留有余地的,传递了中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决心。

  日本发行量最大的《读卖新闻》6日以《中国向扩大内需转换》为大标题,“浓墨重彩”地报道了中国将要做出的这种转变。文章称,中国将由出口投资偏重型经济,向消费主导的内需扩大型经济转换,而这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经济发展的实惠。

  日本另一大报《朝日新闻》认为,中国政府将通过着力改善收入差距,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节能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实,中国对这一历史性转折谋划已久: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这一创新理念刚一萌芽,立刻引发了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热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是一字之改,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在关注GDP增速的同时,向更加关注GDP的构成和质量的观念转变。     2009年12月,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不到一个月,2010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述。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这是决策层发展观念的又一次升华。

  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的两会,向国内外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中国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走向发展的新境界。

  如果说,非典危机的突然冲击,让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洗礼,则让我们意识到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死路一条。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所说,今年代表委员和普通群众比往年更为热烈甚至是激烈的讨论与交锋,正是体现了他们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所肩负着的责任和使命。

  两会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新的图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取消城乡选举差别,实现同票同权,促进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充分实现。

  这是又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的开始,它也必将再一次改写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图景,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2010年,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二五”规划的酝酿之年。这一年两会所达成的共识,将直接决定着新一个五年的发展方向。

  2010年,中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机遇期中,新一个十年的开始。这一年两会所形成的思路,将影响着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水平。

  若干年后,回望今年的两会,人们也许能更深刻地领会到其中的含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0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两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