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的传说
胡展奋(主笔)
上帝最近常常笑歪歪。
因为人类严肃思考了。
虽说“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不过这次他可能要笑岔了肺,盖因愚者千虑亦有一得,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哥本哈根似乎第一次寂寞地、无私无畏地反思自己的生存模式、反思和这个星球的缠绵恩仇。
繁荣一定就是昌盛吗,发展一定就是进步吗,万众追捧的“高速增长”一定给我们带来幸福吗?腾飞与消费,穷奢与极欲,如果种种看似光鲜的现代壮举都以吞噬不可再生的地球资源为前提、为代价,那我们不得不要喝一声:慢。
适度,才是幸福。超限,就是灾难。
哥本哈根大会落幕,低碳生活时代揭幕。它的极简表达其实就是一句话:以较少的碳消耗换取高质量的生活。
但如同无数曾被暴炒的热敏概念,它同样被炒得过火。经验告诉我们,但凡热词,一旦普罗到葱姜老太协管老头也闲坐瞎掰的时候,多半要八卦。
且看网上五花八门的低碳诠释,常常令人畅想山顶洞人,仰韶风光——那也叫做“减碳”宣言?夏天关空调,冬天不供暖,坚决不开车,拒穿皮茄克,水龙“微滴”储水,电表倒走节能,循环各种垃圾,少吃就是“减排”,喝剩豆浆美容甚至“热吻不要超时”……
显然,如此低碳,不能不令人低叹:人类所有的进化和科技都白忙活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所有成果,都只是为了“被返祖”和“绿暴力”。
低碳还在低叹。几乎不可避免地,资本市场和物性贪婪的混搭也不会放过“低碳”,于是市场也像茶几,瞬间摆满了“洗具”。
建筑、游戏、食品、旅游、能源、服装、零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蕾万花皆“低”开,低碳立马成了俏女子,满大街都是追她的人,以至于如果有一天出现“房内低碳”和“临终低碳”,我等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国人就是这样的脾性,“玩玩就不上路了”,自古皆然,于今为烈而已。
日前拜访了有关专家,专家亦称“这事不能说得太细”——它包含两个要素:“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耗和碳足迹的减少”,就目前我们的执行能力来看,其实是一对悖论,所谓“心与身为敌”,我们“想做的”,和我们“能做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低碳啊低碳,可以高歌,切忌猛进。而放弃科学精神,矮化生活品质的生活,则无疑是一种“伪低碳”。
伪,总是长不了的。伪的背后,总是有“理还乱”的盲目和阴谋。
如是,则真正的低碳经济,仅仅露出曙光,网络上的流行语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
低碳地产,一场秀?
“低碳地产高出周边两三倍的价格确实过分了。对于那些伪低碳行为的公司,我更愤怒,为什么低碳的好处被你们房地产商拿去了,却让我们消费者付出了更高的代价,而你事实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实质性的低碳努力?!”
首席记者/杨 江
模糊的低碳地产概念
打开各大房地产公司的网站,身为房地产专业研究人员的王文颇感蹊跷,用她的话说,“那是一片耀眼夺目的鲜绿色,充斥眼球”,低碳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的主基调,广告、开发商的宣言以及售楼人员的说辞,无处不彰显绿色,无处不围绕低碳。“这些楼盘真的就低碳了吗?”她觉得滑稽的是,房地产建筑一直是一个高碳行业,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国内房地产业的流行词还是“绿色地产”,压根就没有谁提到“低碳”二字,怎么这次会议之后,仿佛一夜间,所有的楼盘都成了“低碳地产”?
王文是一位地道的上海姑娘,地产界的低碳风让她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阳澄湖大闸蟹的遭遇,铺天盖地的低碳地产,到底是真金还是镀金,“恨不能有一双孙大圣的火眼金睛!”
她决定展开调研。
王文从她搜索到的资料中首先注意到的是南京锋尚国际公寓,这是国内首批打出低碳地产旗号的地产。号称“零耗能”的南京锋尚国际公寓确实采用了大量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技术设备,但其公寓售价高达2.5万元每平方米,这差不多是周边项目的3倍,而别墅均价则达到了5万元每平方米。
“这难道就是低碳的代价?高价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种高碳行为呢?!”在上海,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地产”也是有如雨后春笋,比较典型的是朗诗绿岛以及中鹰黑森林。
王文专门去了一趟中鹰黑森林,这是上海中鹰置业开发的科技健康住宅项目,也是上海汉堡生态建筑展参展的项目之一,楼盘位于上海新村路与真华路交界地段,北部和东部分别被横港河和龙珍港包围,形成天然的半岛状,两条天然河流和中央森林带使得这个楼盘宜居条件相当诱人。
“坦率地说,中鹰黑森林在低碳方面确实花了不少功夫。”王文说,比如,该项目引进了19项世界先进科技系统,在中国率先运用了“毛细管传导系统科技”和“置换式新风系统”,营造恒温、恒湿、恒氧的室内环境,同步德国、瑞士等建筑高标准国家,建造真正符合人体健康、舒适需求的高档住宅。
按照中鹰方面的介绍,他们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住宅标准打造这个楼盘的,部分标准甚至高于WHO健康住宅的要求。比如,室内温度一年四季平衡保持在20度-26度,室内相对湿度常年平衡保持在40%-60%,室内空气环境达到78%的氮气、21%的氧气以及1%的其他气体,新风量每小时300立方米且24小时不断,是五星级酒店标准的3倍,比如,声环境控制,夜间休息时≤35分贝,白天活动时≤45分贝……
“置换式新风系统、户外轴帘系统、外墙外保温系统、食物垃圾处理系统、屋顶花园系统……这一系列的细节处理确实符合低碳的要求。”王文说。
但她不解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低碳建筑,在低碳一词流行之前,国内地产界流行的是“绿色地产”概念,绿色、环保当然是低碳的一部分,但是不是采用了部分绿色环保技术就可以算得上是低碳建筑?
进一步的调研,让王文对地产界低碳风的乱象印象更加深刻,低碳地产通俗一点理解,可以说是绿色地产的升级版,在标准方面,美国房地产行业已有《美国绿色建筑标准LEED》认证,这个认证在实践和执行上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国,2006年也颁布了《中国绿色建筑认证》。
王文认为,低碳地产并不能狭义地理解为绿色地产,它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并没有制定这方面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都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打造自己的低碳地产,因为没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因此容易鱼目混珠。至于消费者更是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