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钱维宏质疑IPCC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2日14:12   CCTV《面对面》

  钱维宏质疑IPCC报告

  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排放与全球变暖并无确实因果关系

  记者:您是说气温增暖在先?

  钱维宏:在先。

  记者:二氧化碳变化拐点在后?

  钱维宏:对。

  地球变暖趋势还需商榷

  他如何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记者:您实际上是在预报说到,2030年之前,我们将一直呈现一个降温的状态。

  钱维宏:对。

  面对面柴静专访北大物理学院教授钱维宏  正在播出

  钱维宏提出的观点是与IPCC评估报告有所不同的。IPCC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每四到五年就会出版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第三次和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都预测了全球气温将持续上升。其中引用了西方学者曼建立的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线和湿面条曲线,它们是近千年和近两千年北半球温度序列,都强调近千年来北半球温度处于缓慢下降的过程中,到20世纪才突然上升,其中心思想是证明,20世纪变暖是近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所以是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也就是说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

  记者:/二氧化碳的增加造成全球变暖,这几乎已经是一个定论,并且在报告里面被很多人达成共识,不是吗?

  钱维宏:我觉得是第一个疑问,就是说你二氧化碳增多了,应该全球温度统统升高,不能有些地方升高,有些地方还降低。/另外一个从时间上来看,/你注意这个图,我们把资料分析得很详细了,叫中世纪暖期,后来有一个下降,在1450年温度下来了,进入一个叫小冰期,大概到了1850年,温度又上来了,我们把它叫做全球增暖期,这三个时期。我们再看二氧化碳,仔细看一下,也有三个时期,一个时期二氧化碳浓度大概是282,比较平缓。后来到1572年下来了,然后到了逐步逐步地上升,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到了50年代,突然上得更快了,我们把这个点叫拐点,我们注意到温度有一个突变点,突然掉下来,二氧化碳有一个突然掉下来。这儿,温度快速上升,这儿也快速上升。

  记者:所以这就是IPCC现在报告的主要的依据,他认为你现在人类活动对气侯的影响在这个曲线当中体现得很明显了。

  钱维宏:对,我刚才说了,你是粗看是明显,你细看,去找这些突变点就有一些问题了。

  记者:有什么问题吗?

  钱维宏:是先温度变,然后是二氧化碳变。

  钱维宏:二氧化碳比温度要落后一百年。

  记者:您是说,不是二氧化碳出现之后气温变化的。

  钱维宏:如果那样就好了。那样我就很相信,二氧化碳导致我们气温增暖。

  记者:您是说气温增暖在先?

  钱维宏:在先。

  记者:二氧化碳变化拐点在后?

  钱维宏:对。

  记者:中间差距多长时间?

  钱维宏:差不多一百年。

  记者:您的意思就是说,有了这一百年,所以就形不成因果关系。

  钱维宏:因果关系有待研究。

  记者:当然会有科学家提出一个意见,他认为你比如说二氧化碳有一个急剧效应,或者说在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有一个缓慢的累计,气侯出现变化,之后拐点再出现,这个是不是也很正常?

  钱维宏:我觉得是一个累计过程,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它才会发生,就像骆驼背上驼稻草,二氧化碳就是像稻草,一根一根往上加,只要加到最后一根的时候,骆驼就趴下来了,可是你这个骆驼早就趴下来了,你没有把稻草加到那个程度,它就趴下来了,这怎么解释。

  从钱维宏的研究来看,二氧化碳排放与全球变暖的因果关系并不确定,但在近百年间气温确实是上升了,上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钱维宏带领课题组对IPCC报告中公布的气温度序列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近20年间全球气候急剧增暖是由于太阳辐射以及海洋影响四波共振的结果。而这种现象非常罕见,钱维宏称为千年等一回,恰好就在近100年中出现了。

  记者:电视机前的大部分人,我们都不太有很专业的知识,所以您能不能用比较通俗的方式来解释一下你说的这些波动。

  钱维宏:比如说我一个水槽,这个水槽里面当然是水了,向水槽里面扔石块,石块有大有小,他扔下去以后你会看到什么。

  记者:会看到波纹。

  钱维宏:波纹会沿着水槽向你这儿传播,/可能两个波纹到你这儿突然水蹦得很高,蹦得很高就是共振。

  记者:如果说有共振的话,一定有一个点,比如说波跟波汇聚的那一刻。

  钱维宏:对。

  记者:您能拿出这个点来吗?

  钱维宏:有。

  钱维宏:这个点就在这儿,世纪之交。本世纪之交。

  记者:我怎么能够看得出来?

  钱维宏:这个是时间,2000年附近,这个红箭头所指的位置,就是四个波发生共振。

  记者:怎么能够判断说2000年它们发生了共振呢?

  钱维宏:这个时候四个波撞车了。

  记者:也就是说您认为骤然增暖是一个四波共振的结果?

  钱维宏:对。

  记者:而不是二氧化碳造成的结果?

  钱维宏:在这个部分,在我这个偏差部分,就是四波共振的结果。

  记者:这个四波跟人类活动有关系吗?

  钱维宏:没关。

  20世纪百年间的全球气温上升了1度,根据钱维宏的研究测算,这1度中,有0.56度是来自自然的变化,其余的0.44度变化仍然不排除自然的因素,这也就是说,根据他的研究,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对20世纪百年间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到一半。IPCC报告预测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未来百年将持续上升1.4℃~5.8℃,但钱维宏不同意这样的预测,对于未来气候变化,他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记者:按照您现在学说的话,您预计未来这一个世纪,百年之内,您觉得气温上升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区间?

  钱维宏:我这儿有四张预报图。第一张预报是我2002做的,/它应该是从1998年开始下降。

  记者:下降到什么时候?

  钱维宏:下降到2030年到2040年。这个时候。

  记者:然后呢?

  钱维宏:然后再上去。

  记者:您实际上是在预报说到,2030年之前,我们将一直呈现一个降温的状态。

  钱维宏:在这样一个长的尺度下,我不是谈未来一百年,我只是谈六七十年这样一个波动下,它应该是下降的。

  记者:这个跟人类活动有任何关系吗?

  钱维宏:没有关系。

  记者:会不会,当这个周期结束之后,也就是2030年之后,气温又会继续地,甚至非常急速地上升。

  钱维宏:对,这就是,我再给你看第二个预报。第二个预报,/百年趋势还是0.44度,再加上去,你可以看到,在2035年,温度要掉下来,比现在要冷。

  钱维宏:到了2068年,温度(变化)要达到0.6度,又上去,也就是说,本世纪的从这两波来看,这样趋势,它的温度(变化)大概最多到0.6度,大概在0.6度左右,最高温度,最暖。

  记者:您是在说一百年内,不会超过0.7?

  钱维宏:我想肯定不会达到两度阈值。

  记者:您这么确定?

  钱维宏:我做的分析是这样。

  电影《未来水世界》片段。

  这是灾难电影《未来水世界》的片段,它表现的就是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地球被海洋覆盖,人类生存受到严重挑战的故事。它所依据的也正是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升温的理论,在这种理论基础上还产生了很多灾难片。长期以来,二氧化碳的排放让全球变暖的结论早已深入人心。但钱维宏的研究让人们从以往的定向思维中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

  记者:您当时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研究的前提是为了要推翻IPCC的结论吗?

  钱维宏:我不是,我做的工作不是要推翻谁,/我的目标是要认识自然,认识自然就是要完成老祖宗的作业,老祖宗早就说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记者:您提出这个学术观点,可能会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意见,说因为中国目前是碳排放大国,所以当然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得到一些解释,/中国科学家的观点是否是为这样一种国家利益在服务?有这样一个前提吗?对您来说。

  钱维宏:我做的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老祖宗的作业,认识自然,解释这个事件为什么这么变化,/因为我可以这么说,我完成的这些工作,我没有一个课题。/所以有的科学家说,我是一个自由作者,我觉得是对的。

  记者:难道您这个是一个没有资金赞助一个(研究)?

  钱维宏:没有。

  记者:纯粹出于您个人的兴趣?

  钱维宏:对。

  记者:也有可能会有人说,这仅仅是您的一家之言,而且就是这样的论文并没有在国际知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过,大家会认为说,它在学术上的公信力或者说服力可能是不足,您怎么看这样的声音?

  钱维宏:我想公信力和说服力不是由杂志说的,是由事实来说的。

  记者:谁来判断这个事实呢?

  钱维宏:自然、时间。

  记者:但是您也说过一句话,说气候学家也往往会被自然愚弄的。

  钱维宏:是的,这样的例子比较多。当然也许我被自然愚弄了,也有可能。

  记者:您也会对自己保留这种可能性?自我怀疑的可能性。

  钱: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争论的结果是科学的进步。

  钱教授在访问中强调,自己只是一家之言,他是在提供科学研究的另外一种视角和可能性。但他说,有了这样的怀疑和碰撞,并不会让我们损失什么,只会让我们在交锋当中更加去接近真理。

  不过不管科学界有多大的争议,有一个共识是人类共有的,那就是我们要尽可能地去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这也是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基础。3月9号 ,中国政府批准哥本哈根协议,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但我们还能够依稀感觉到那个会议上散发的硝烟的味道。为什么一个有人类共识的谈判却进行得如此艰难呢?今天我们要访问的是中国代表团的科技顾问丁院士,请他为我们提供他的视角。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全球变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