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总参谋长披露汶川地震用兵过程:胡锦涛强调速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5日09:41  环球人物
总参谋长披露汶川地震用兵过程:胡锦涛强调速度
抗震救灾指挥组组长,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陈炳德

总参谋长披露汶川地震用兵过程:胡锦涛强调速度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各军区的官兵集结灾区,展开救援行动。

总参谋长披露汶川地震用兵过程:胡锦涛强调速度
2008年5月17日,四川汶川县映秀镇,部队战士将受伤村民送上直升机。

  总参谋长撰文披内情

  胡主席调兵救灾区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14.6万名中国军人抵达灾区抗震救灾,涉及地域之广、动用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都创下了我军抗灾的历史纪录。作为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组长,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陈炳德在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一书中首次披露了汶川大地震后的用兵过程。

  灾情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

  2008年5月12日14时30分,一份特急电报使我心头一震: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后修正为8.0级),具体灾情正在了解之中。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与唐山大地震作比较,32年前唐山大地震也是7.8级,有上百万人被埋压,24万生灵殁没,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得出一个基本判断:这可能是一场罕见的巨大灾难!

  早一分钟了解灾情,才能早一分钟制订出兵方案。胡锦涛主席和军委首长要求,动用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短的时间查明灾情。

  我立即传达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特别交代应急办:“这是特殊时期,要建立特殊机制,简化程序,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重要信息不必综合,可以直接用白纸条传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部分灾区受损情况逐渐探明,但震中汶川等重灾区一直杳无音信,成为令人揪心的“孤岛”。这些地方灾情到底怎么样?几十万群众是生是死?我心急如焚。

  我通过军委一号台搜寻第一线的指挥员,迅速接通了正在带队奔赴灾区的四川省军区副参谋长向怀树同志。他边走边报告:灾情异常严重。

  成都军区处于地震的最前线,大量第一手信息要从那里传出。我把电话打到成都军区作战值班室:“要迅速出动赶赴灾区救灾,部队人员进去时要带通信分队,尽快查明灾情报上来!”

  12日晚,某集团军一支22人的突击队徒步向震中映秀镇进发,于13日中午12时到达,第一时间报告了映秀镇灾情。

  13日23时15分,200名武警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强行军到达汶川县城,用海事卫星电话首次报告汶川灾情。

  14日12时25分,空降兵某大队15名伞兵写下请战书,在没有地面引导、没有地面标示、没有气象资料、能见度差、地面山川河流纵横的地区,从近5000米高空云缝中空降茂县。说实在的,在气象、地形等极为复杂的情况下,超常规实施伞降,风险是很大的。好在他们成功地安全降落,并及时报告灾情。我揪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为我们的空降勇士在心里打了一个满意的“10分”!

  火速调遣14万大军疾驰灾区

  地震发生后,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根据胡主席和军委指示,成都、兰州军区迅速派出部队奔赴灾区救援。

  正在昆明部队调研的军委郭伯雄副主席,立即对组织部队参加抗震救灾作出安排,并迅速赶赴灾区现地指挥抗震救灾。军委徐才厚副主席在北京召开专题会议,对部队抗震救灾进行研究部署。

  12日15时40分,我签呈第一份出兵命令:派某集团军工兵团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赶赴灾区。

  18时10分,胡主席打来电话,询问部队救灾准备情况。我向主席报告:“部队4400人正在向灾区机动,但道路保障情况不好。”

  19时20分,我给四川省军区作战值班室打电话,要求值班的省军区苏巍副司令员:“马上组织部队进入灾区,民兵预备役部队可以直接行动,现役部队也可边行动边报告,在灾区附近的一切部队都可以使用。”

  随着灾情陆续报来,我越来越意识到,仅靠驻灾区附近的部队远远不够,必须立即大规模增兵。根据1998年抗洪的经验,为加快部队投入速度、便于组织指挥,同时考虑到当时全军部队执行战备训练任务情况,一个“集中使用济南军区部队、适当调集其他部队、多路多方式开进”的方案逐步形成。

  21时34分,我顾不得平时那些繁琐的程序,拿起电话直接给济南军区范长龙司令员下达预先号令:“济南军区两个集团军立即做好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准备,随时待命出动。”

  22时34分,胡主席来电话指示:“当务之急是救人。兵力出动越多越好、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胡主席还询问了救灾部队输送问题。“部队输送有两条措施:一是空运,空军和地方运力结合起来,据了解,机场问题不大,可以保障起降;二是后续部队铁路输送和摩托化开进相结合。”我向主席报告,并简要汇报了用兵方案。

  “可以这么定下来,”胡主席进一步指示,“现在的关键是速度,要抓紧救人!”主席的语气坚定而凝重。

  “为加快速度,建议派空军的空降兵赶赴灾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派小分队伞降查看灾情。”我向主席建议。主席当即同意,并要求注意空降兵伞降的安全。我随即报告军委首长,并与空军领导通话商定有关事宜,要求空降兵某部随时准备出动。

  23时50分,胡主席再次来电话询问部队抗震救灾部署情况。我报告说:“重灾区是汶川、北川、绵竹、什邡等地,成都军区某集团军1万人正准备紧急机动,空军空降兵某军6000人13日早上8点即可出发,防疫医疗分队同时赶赴灾区。”

  一个小时后,经胡主席和军委首长审批,总参谋部发出《关于参加抗震救灾的命令》,调动3.4万名官兵参加抗震救灾。

  但两天来不断传回的情报显示,地震灾情比最初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灾区还需要增兵。

  14日12时20分,胡主席打来电话:“前方说兵力不足,还需要再出动3万人。”我报告胡主席:“再出3万人没问题。济南军区还有2.2万人做好了准备,空降兵还可出部分兵力,海军陆战队1个旅也已准备出动。请主席放心,兵力需要多少就出动多少。”

  灾区大部分地区道路不通,大多处于山区,空运空投急需大量直升机。14日晚20时,徐副主席主持召开空运空投协调会,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精神,决定立即从全军调集增派直升机。

  夜里23时,我向胡主席报告了两个情况:一是直升机已组织好了,二是今天增派的3万多部队已开始出动。胡主席指示:“直升机除了已在前面的36架,还要再出动60架,民航也出30架。”随即,我签呈命令,增派陆航直升机。

  人的生命第一  人民的利益第一

  “要把挽救人民的生命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施救。”抗震救灾一开始,胡主席就作出重要指示。

  12日夜,温家宝总理在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强调,“当前第一位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

  最初的三批部队不顾危险、不惜代价,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全力投入救人行动。所有军级指挥所全部在乡镇一线开设,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哪里有生命迹象,就冲向哪里,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倍努力。

  在抗震救灾初期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官兵们昼夜连续奋战,依靠携带的土木工具和双手挖掘搜救被埋被困人员,不放弃任何一个抢救生命的可能。不少官兵双手磨破了还在拼命挖砖刨瓦,精疲力竭了还在奋力支撑。

  从废墟下救人离不开专业工具。我在给部队下达命令时一再叮嘱部队领导:“要备好救灾工具,你们去首先是救人,没有救灾工具不行;要注意科学施救,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民解放军毕竟不再是当年那支只有小米加步枪的部队了。道桥筑城、医疗防疫、核化防护、卫星通信等一支支专业技术力量紧急赶赴一线,生命探测仪、透墙雷达和破拆工具等专业救援器材源源不断运抵灾区,救援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现场指导,救援效率明显提高。

  城镇的灾情,深深地牵动着胡主席的心;偏远山村受灾群众的安危,同样深深地牵动着胡主席的心。

  5月16日上午,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在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胡主席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实地查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北川中学,当胡主席得知还有数百名师生被埋,他坚定地说:“当务之急仍然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在漩口镇,胡主席进一步指出:“现在许多村的灾情还不清楚,要组成小分队,尽快赶到村里。能走水路的走水路,能走陆路的走陆路,没路的地方就靠腿,要尽快进去,搞清楚灾情,解决群众眼前的困难,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治。”胡主席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的救援队伍都深入到每个村,把群众基本生活安顿好,我心里就踏实了!”

  为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5月16日和17日,郭副主席在成都两次召开抗震救灾部队领导干部会议,就做好部队抗震救灾工作,特别是把救援工作向乡村拓展、“进村入户”进行紧急部署。

  19日14时28分,2万多名首批“进村入户”官兵克服千难万险,全部进入重灾区174个乡镇1480个行政村,逐户逐人,施展营救,为灾区人民带去了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勇气。

  救助伤员是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军队医疗卫生人员迅速组织起来支援灾区。地震当晚,军队紧急抽组50支医疗队,次日空运进入灾区。抗震救灾期间,全军共有108支医疗队、3700名医务人员赶赴灾区,救治伤病员80万余人次,收治伤病员7万余人,以最大努力挽救受伤人员生命。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条件下,陆航部队出动上百架直升机飞行4000多架次,转移危重伤员、解救被困群众7800余人,空运空投救灾急需物资2200多吨。

  集中精兵锐器  打赢三场硬仗

  在第一阶段救人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又面临打通交通线、排除堰塞湖险情、卫生防疫三个大硬仗。

  蜀道,自古“难于上青天”。地震袭来,3000多公里公路顷刻间中断,上千万人被封堵在一个个“孤岛”上。

  打通生命之路,刻不容缓。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对修复道路作了总体安排。根据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的部署,武警交通部队紧急抽调各地机械操作手组成抢险突击队,进驻都江堰市紫坪铺镇;第二炮兵从全国7个省市抽调上千名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在北川集结;一支支军队工程部队派出最强的队伍、最好的设备,以最快的速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川蜀大地……

  5月13日,通往北川和青川的道路被抢通;

  5月14日,通往平武和卧龙的道路被抢通;

  5月15日18时,绵竹至北川的道路被抢通;

  5月15日21时,第一条通往汶川县城的道路被抢通;

  5月17日,通往映秀镇的道路被抢通;

  5月24日9时53分,宝成铁路109隧道被抢通……

  大型堰塞湖抢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汶川大地震造成34个堰塞湖,其中唐家山堰塞湖被列为一号风险湖。

  党中央、国务院对唐家山堰塞湖高度关注。5月22日晚,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定立即成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由军队承担主要突击任务。

  5月28日,我乘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从空中俯视,湖面平静如镜,但坝体内外水位高差超过60米,犹如一盆水悬在数十个县城乡镇上面!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坝体上,数百名官兵在奋力清理废墟,操作手驾驶挖掘机在紧张开挖泄洪槽,一些官兵忙碌着进行石料储备……在坝顶,我现场察看了坝体地形,详细询问了抢险情况,研究排险问题。

  5月31日,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一条长475米、宽50米、深12米的导流明渠,呈现在唐家山堰塞湖堰塞坝上!

  6月10日15时15分,被堰塞体阻隔了29天的洪水,按照人们的意愿顺利通过了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11日16时,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郑重宣布,全线解除黄色警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实现了“安全、科学、快速、不死一人”的目标要求,创造了世界特大堰塞湖抢险的奇迹!与此同时,经过艰苦的努力,军队与地方专业力量一起,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其他19处堰塞湖排险任务。

  大灾之后必防大疫。随着气温的升高,在缺少自来水、遇难者多、卫生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灾区严防疫情的形势十分严峻。

  5月14日中午,胡主席给我打来电话时特别叮嘱:“要考虑防疫工作。”中国历史上有个说法,叫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新中国救灾历来强调救灾与防疫并重,这次军队救灾工作一展开,总后、总装就对防疫工作进行了紧急动员和人员物资准备,我将有关情况向胡主席作了汇报。

  根据军委的部署安排,全军各大单位疾控机构和各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302医院等单位的一支支防疫队,迅速赶赴灾区。他们肩扛防疫装备,身背杀灭药品,每天消毒掩埋遇难者遗体、处理牲畜尸体、净化水源、喷洒消毒药水,奔波在灾区的各个角落,打响了一场防止疫情的阻击战。

  在茂县石大关乡,为防止下游饮水被污染,沈阳军区野战卫生防疫队的3名防疫队员,顶着炎热的太阳,强忍着刺鼻的异味,清出被草草埋在河床的10多具遗体,重新处理,加以深埋。

  在绵竹广济镇,兰州军区某防疫分队受命处理一家养鸡场废墟,队员们在鸡粪和腐尸构成的20多厘米的污泥和5厘米厚的蛆层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喷洒药物,清污杀菌。

  5月底,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对灾区卫生防疫工作作出统一部署,军队主要担负汶川、理县、茂县3个责任区1万多平方公里的防疫任务。军队卫生防疫力量整合成48个防疫分队,在防化部队的配合下,采取属地负责、分片包干的办法,对遗体安葬点、垃圾场、污水源、灾民安置点反复实施消杀灭,及时掩埋处置遇难者遗体,培训地方防疫骨干,发放教育宣传手册,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重建美好家园  顺利组织回撤

  随着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救灾工作进入了任务转换和恢复重建阶段。在胡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下,部队集中精干力量完成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分批组织回撤。

  修复道路是恢复重建的关键工程。有关部门紧急调集工程专业力量参战,采取急造公路、架设野战门桥和轻便钢桥等方式,在初期抢通道路的基础上,集中工程施工力量,重点完成了13条500多公里施工难度大的道路抢通任务。

  针对偏远山寨群众自救能力不足的问题,部队持续推进“进村入户”行动。采取旅团包乡镇、营连包村庄、排班包组户的方式,深入乡镇村庄,清理倒塌房屋、参加抢收抢种、整修农田水利设施、组织巡诊巡治、帮助恢复基层组织,为恢复山区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稳定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确保灾区学生能够有学上,部队搭建临时学校,为4万多名学生及时复课创造了条件。

  恢复重建是一项长期任务,中央决定重建主要由地方实施。6月下旬,军委开始酝酿部队回撤方案。7月16日,胡主席签发部队回撤命令。

  从7月21日起,担负抗震救灾任务的部队采用铁路、摩托化和空中机动方式,开始分期分批回撤。一座座城镇、乡村,到处呈现出依依不舍、挥泪惜别的感人场面……在映秀镇,从集结地到登车点,短短500米的距离,官兵们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

  8月25日,主力部队基本撤离抗震救灾战场,少数工程、医疗、防疫部队继续留在灾区执行任务。11月6日,军队胜利完成全部抗震救灾任务。11日,二炮最后一批工程部队回撤。15日,武警最后一批交通部队归建。14万大军顺利回撤,没有发生任何事故。至此,军队抗震救灾行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环球人物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汶川 救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