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湖北12万亿投资计划被指无操作性 官方改变说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1日10:36   时代周报

  湖北12万亿猜想

  时代周报记者  姚海鹰 张晓雅

  3月25日,湖北板块集体走强,68只股票56只飘红,整体涨幅达3%。原因只有一个,3月22日,湖北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公布了12万亿投资计划。但“一天行情”在外界对“12万亿”的声讨声中,很快结束。西南证券一分析师认为,这说明外界对12万亿投资计划缺乏信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专家向时代周报断言,无论是湖北的财力和融资能力,12万亿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当湖北省12万亿投资计划似乎如箭在弦,不得不发之时,湖北省发改委却一改当初在新闻发布上的说法。

  3月29日,湖北省发改委法规处处长、新闻发言人李斌接受时代周报专访时首次正面回应外界质疑:“很多媒体都误读了,而且个别媒体用心不良。”而在此之前的3月26日,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王玉祥接受CCTV新闻1+1连线采访时,仍信誓旦旦表示,12万亿在今后6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是可以实现的:“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

  也许,12万亿只是一个被湖北官方习惯性放大的投资数字,当外界被惊吓之后,湖北省发改委也被追逼到了死胡同中。

  发展方式或变?

  这或许是迄今为止,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公布的最为宏阔的投资计划。

  3月22日,在湖北省经济形势通报会上,湖北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突然高调宣布,湖北省重大项目库已入库项目3.76万个,投资总规模达12.06万亿元,最迟将在“十二五”初期集中开工建设。

  这个让外界惊叹的12万亿投资计划,几乎是湖北省2009年GDP1.28亿的10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17倍,更是2008年中央4万亿投资的3倍,超过云南省未来5年3万亿投资的4倍,是广东省今后5年2.3万亿的5倍。

  简而言之,湖北公布的投资计划最为挑战人们的想象力。

  “在我看来这12万亿投资是很虚无缥缈的。”湖北省统计局一位官员也甚感惊讶。

  3月29日,湖北省发改委有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披露,“湖北省重大项目库” 建于2008年初,包括省级重大项目库和市(州)、县级项目库,可谓良莠不齐,其中很多为过时和需要调整的项目:“3万多项目只是笼统概念,精雕细琢的不多。”

  据介绍,很多项目都是由地市和县市直接申报上来,期望进入“项目库”这个框后,能利于向上面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也正因此,在2008和2009两年间,该项目库已剔除5000多项不达规模、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但对外公布的12万亿投资计划中,仍包括少量陈旧过时,或没有经过再审、复审、时过境迁的项目。

  “应该承认,很多项目在风险预测和可行性评估方面都很缺乏操作价值,”上述人士承认。

  事实上,“项目库”本身的质量优劣只是一方面,外界更为关心的是,湖北在这个激进的投资计划中所昭示出来的“经济增长方式”。

  湖北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称:湖北省经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仍主要靠投资带动。他的完整表述是:“通过投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项目来落实、通过投资来改变,此外,湖北过去积累的问题,也要通过投资引导来消化。” 该话表明,湖北意在通过12万亿项目投资,改变全省的经济发展方式。

  对此,经济专家叶檀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指出,湖北历年来一直在靠投资拉动GDP,2008年,湖北固定资产投资比2007年增长2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2009年武汉的社会固定资产比2008年增长约5%,高于全国近3个百分点。

  “如果现在还是采取投资拉动为主的话,就过时了。”叶檀说。

  武汉金融投资专家董登新认为,想要通过12万投资计划来达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目的,几乎没有可能。“以单纯的投资拉动,怎么叫做转型呢?”董登新直言不讳。

  融资环境脆弱?

  在由12万亿所引发的巨大喧嚣中,其质疑最多的,是对这个中部省份融资能力的追问,钱从何来?

  先撇开庞大的12万亿,仅从湖北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给记者估算的3年筹措5万亿资金来加以分析,就可看出其毫无可操作性。

  许称:在2009-2012年4年的5万亿资金投资来源中:各级财政性资金4300亿元,银行贷款7700亿元,企事业单位自筹32500亿元,利用外资、债券等其他资金5600亿元。面对剩下的1万亿资金缺口,许克振表示将在民间资本中寻找。

  所谓各级财政资金,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两块。对此,一位财税专家指出,来自中央的资金多为对口项目资金,只能专款专用。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11月期间,地方对接央企的约8万亿元投资分配中,湖北仅为400亿元。湖北是中部财政困难省份,长期入不敷出,在十几个地市级城市中,年财政收入超过60亿的寥寥无几,且在恩施、十堰和黄冈等地,还存有十来个国家级贫困县,实为“发展中的吃饭财政”。想要4年中筹措4300亿财政预算内资金,可谓天方夜谭。

  一般而言,银行贷款是重要融资渠道,但目前该渠道已严重梗塞,各大银行对湖北自己的项目均保持警惕。数据显示,从2010年1-2月,湖北的银行信贷为700亿。如果该项目计划向银行贷款7700亿,则是其10倍,根本不可能。

  湖北银行同业协会人士指出,湖北的银行在2009年为配合国家4万亿投资,已膨胀出几十亿的信贷,至少要用三五年来消化,而武汉本土的汉口银行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才刚刚举步,其金融能力和经营能力皆非常有限,且自顾不暇。

  此外,上述5万亿的另一来源是—“利用外资、债券等其他资金5600亿元”。

  在外资投资方面,时代周报获取的数据显示,2009年,湖北省引进外资36.58亿美元,在2010年1-2月份,同比下降5.4%;实际使用外资仅为6.1亿美元。

  “湖北省的外资直接投资额度,历来就不多。”湖北省商务厅外国投资管理处人士告诉记者。

  至于债券,记者了解,虽在2009年3月,中央批准湖北可发行81亿地方债券融资,但在现行金融管理体制之下,湖北省市地方政府绝不可能擅自超发。

  至于“企事业单位自筹32500亿元”的说法,更是毫无可行性,在当前金融危机通胀预期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一无来源,二无项目,如何自筹?

  也许,通过湖北68家上市公司融资应为一个不错的渠道。但长江证券一人士向记者分析,湖北现有上市公司中将近1/4已丧失融资功能,垃圾股颇多,有的已被外地买壳,有的正在成为壳资源。

  “一年能筹措到几百亿就不错了,根本不能指望依靠上市公司来满足这么大的融资需求。”该人士说。

  对于许克振称“1万亿资金缺口将在民间资本中寻找”的说法。董登新认为,由于湖北的民间资本发展非常滞后,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指望地方财政?

  由于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务长期居高不下,本已负重前行的地方投融资体系,将因“120万亿”天量投资计划而雪上加霜。

  时代周报记者对湖北地级市—荆州市调查发现,尽管荆州市属湖北省经济状况中等偏上地级市,但财政能力和财政效率极为低下。

  荆州市财办向时代周报介绍,自1988 年,中央颁布《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后,荆州市政府于1998年8月,批准成立荆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荆州城投”),主要是通过土地向银行贷款融资,以弥补政府自身财政的供血功能不足。

  但就是这个荆州市政府的最大投融资平台,其融资能力也十分有限。知情者透露,在2008和2009两年,其投资总额仅为4.5亿,各大银行纷纷惜贷。无奈之下,2009年12月,经荆州市人大批准,荆州城投以相关土地抵押,向农行、国开行和中国银行共贷款15.46亿,真正的承贷主体仍然是荆州市政府。

  荆州市财政局介绍,荆州市还是个吃饭财政,自我融资能力一般的城市。据了解,从2003-2008年6年间,荆州市本级财政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合计只有8亿,而荆州市在2009年的财政收入,还未达到50亿。

  市政府一位官员向记者沮丧地表示:“我们现在拿不出更多资金来投资,招商引资的效果也很一般”。

  荆州市当前的燃眉之急,是如何偿还高额地方债务。

  3月28日,湖北省财政厅一位处级官员向时代周报披露:“湖北各地的地方债务总额一直居全国和中部省份前列,荆州虽然块头不大,但数额却不小”。

  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国政府投资平台的总资产近9万亿元,但负债已经超过6万亿,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地方潜在财政风险已经成为2010年中央宏观调控的重点。

  虽然荆州市财政局拒绝提供该市的地方政府负债总额,但业内人士初步估算,至少应在100亿左右,“这还只是个保守数字”。

  据悉,因规避地方金融风险,湖北省在2009年获批的81亿地方债券,当前也只能处于谨慎操作的状态,未能真正实施。据该省财政厅人士向时代周报介绍,2009年2月,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湖北获批81亿,由财政部代理发行,期限3年。但这81亿地方债券即便能如期发行,荆州市充其量也只能分得一杯不超过2亿的羹汤,对其投资或化解债务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如果要地方分担12万亿投资计划压力,将使地方财力面临更大压力。”荆州市政府一官员认为不可思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市等地,为应对投资项目的资金压力,正准备启动发行以本级政府为信用主体的地方债券。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专家表示担忧,他认为,如果地方政府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话,将引发新一轮的风险。

  武汉大学投资学教授刘威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指出,地方债券需要中央批准才行,不能私募,湖北地方政府也不具备大量举债的能力,应谨慎操作。

  湖北其实不差钱?

  3月29日上午,湖北省发改委法规处处长、外宣新闻发言人李斌接受了时代周报专访,这是“12亿投资事件”沸沸扬扬一周以来,该部门首次通过媒体进行回应。

  “这绝不是一个省长和省政府为追求政绩工程而搞的投资计划。”李斌首先表示。据其介绍,3月22日上午在省委洪山礼堂举行的“湖北省重大项目储备”新闻通气会,乃省发改委每年初的例行通气会,由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作主体发言,宣布投资计划。

  “每年的会议都是这样,没什么不正常,突然就遭到广泛质疑了”,李斌深感狐疑,他不知道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何处,为何茅头直指政绩工程。

  针对来自外界的主要观点,李认为:“问题应该主要出在对外公布的几组数据上,被外界做了简单的理解和误读”。

  据李解释,在当天发布会现场公布的12.06万亿元,是提前为2010~2015年所做的储备计划,为3.76万个项目的总投资额度,而不是2010~2015年的具体投资计划。

  “项目库是变动的,不等同投资计划,”李斌强调:“库里会不停筛选滤掉或增减。”

  他说,建立项目储备库的最大目的,主要是为外来资金在湖北的投资作引导。项目库的最大特点是,适时调整,按分期、分批、分类和分资金来源的原则实施。李斌解释:“就是一份对外公布的在鄂投资项目清单,主要为招商引资服务”。

  因此,李斌认为,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12.06万亿的标准表述应为—“储备项目投资总规模”,是与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事实上,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是“拿钱找项目”,利用投资拉动应对金融危机。而湖北省发改委公布的12.06万亿“项目储备”计划,则是“拿项目找钱”。

  “这两个数据怎么能同日而语呢?”李斌对外界的误读感到不可理喻。他进而解释说,虽然投资总规模为12.06万亿及3.76万个项目, 但湖北省从来就不指望能在未来5年内全部实现。

  此外,李斌还特别向时代周报表示,从经济学角度看,外界将12.06亿元这样一个动态的总投资额,与2009年湖北省的GDP作类比,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而且极不科学。

  李认为,把一个省的长时间的投资总额,与某一年份的GDP相比较,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在经济学中暂时还没这个计量和比较方法。

  他极其推崇湖北当地一位刘姓经济专家的看法,他转述该专家的观点认为:如果依照类似比较来计算,2000年全国和湖北的GDP分别是99214.6亿元和3345.39亿元,2000~2009年十年间,全国与湖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分别为973445.2亿元和33860.54亿元,投资额与GDP的比例分别为9.81倍和10.12倍。

  李斌表示:“如果这种计算是科学的,那么,省发改委公布的这个12.06万亿元投资计划,就能够完成。”

  无独有偶,参与设计12万亿投资计划的武大金融工程教授叶永刚向时代周报乐观表示:“12万亿投资并没有夸大,如果这些项目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足以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的话,湖北就不会差钱,不用太在意资金缺口。”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湖北 投资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