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餐桌谁做主
如果我们陷在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的争议里,争论就永远没有完结。在这个纠结中真正重要的是,以水稻为主粮的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否得到了尊重
本刊记者/庞清辉
水稻是中国人的主粮之一。每年,每个中国人大约消费97公斤大米左右,而中国整体的消费量则有1.7 亿吨,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35.7%。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对于转基因水稻种植和食用的知情和选择权利,则付之阙如。
“广大农业生产者和食物消费者极为分散,又面临着巨大的知识壁垒、语言壁垒和技术壁垒,一直没有能力表述自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水稻转基因安全证书获批
2009年11月27日,经常浏览各种农业和食品信息的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发现了一份清单。这份清单表明,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这份清单早就发布了,之前并没有水稻和玉米,是后加上去的。而且,证书有效期与其他品种不一样。”
方立峰所说的“清单”,全称为《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下称《清单》)。按照登载该《清单》的“中国生物安全网”信息显示,《清单》发布于2009年10月22日,在名为“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09B.pdf”的文件中,共有基因抗虫杂交棉、H9亚型禽流感病毒等43项事关转基因重组的安全证书,审批编号则由农基安证字(2009)第032号一直到074号。而遭到方立峰质疑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排列于《清单》末尾的072号到074号。
来自“中国生物安全网”的官方信息显示,该网由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主办、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承办。网站“审批信息”栏目中,《清单》最早发布时间为2009年10月22日,修改时间是2009年10月27日。
10月22日,打开这个《清单》时,方立峰并没有看到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获批安全证书。但2009年11月27日再次打开时,“多了两个”。
在转基因农产品商业化的道路上,安全许可的获得是最难突破的一环。而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获批,也意味着该品种的生产性试验结束,并获得农业主管部门认可,技术方面的障碍基本扫除,转基因大米和玉米向商业化生产的大门迈出了最实质性的一步。
最先回应安全证书批准的,是国内外股票的涨停。2009年11月23日,中国第三大种子生产商——奥瑞金公司的纳斯达克股价涨了一倍。而有“转基因水稻第一股”之称的丰乐种业在2009年12月2日强势封住涨停,短短一周,丰乐种业涨幅高达23%。也正是看到股票涨停的迹象,让方立峰等一些关注转基因安全证书批准的人觉得“中国的转基因是不是松口了”,并寻找发现了那份清单。
像方立峰一样,无数的中国消费者也是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每天吃的主粮将要被改变。对此,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成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院吴孔明在2004年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就曾表示:“那怎么办呢?难道要公决吗?普通老百姓的知识背景并不一样。”
面对各界的疑问,2010年3月2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在就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答记者问时表示,“以转抗虫基因水稻为例,经相关省政府部门审核、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评价和农业部批准,研发单位于1999~2000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2004年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除申请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外,根据安委会的评价意见,2004~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转基因水稻的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检测验证”。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也是当前这届安委会成员之一,他对媒体公开表示,从1997年开始,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认定,一直遵循如上行政审批惯例,不仅转基因抗虫水稻如此,包括转基因抗虫棉等中间试验的审批也是如此,但确实从未对外公开。
“我们承认在这类事情上,精英的知识和能力比公众要强,但我们第一,没把握他们是否足够强,强到肯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不清楚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在为公众谋利益,多大程度上在为自己谋利益——为自己谋利益也没关系,但要讲清楚谋了哪些利益、多大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向《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表示。他并且认为,公众必须对转基因水稻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一份监管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国际性法律条约,中国也是其中的缔约方。议定书第23条要求:各缔约方应按照其各自的法律和规章,在关于改性活生物体的决策过程中征求公众的意见,并在不违反关于机密资料的情况下,向公众通报此种决定的结果;每一缔约方应力求使公众知悉可通过何种方式公开获得生物安全的信息和资料。
“让争论发生在农业部批准之前,而不是之后。”周立说。
安委会“早已审核”
按照农业部的上述说明,“安全证书的颁发是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结果”作出的决定。那么,作为转基因作物生产安全证书发放前的最终环节,安委会的作用不容小视。
但是,安委会的名单却一直没有公开。能够见诸公开身份的,只有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日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晓光。而《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就此问题发函至农业部,至记者发稿时,尚未有回复。
“我们请求公布这些专家的名单,以便让公众判断,这些专家与该项目有无利益相关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消费者有权知道,是谁在自己的主粮问题上做了决定。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薛达元,是2002年成立的第一届安委会成员之一,“58人组成的安委会中,三分之二是转基因科学家,里面涉及的多人,是正在申请专利和申请通过者,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员非常少,只有几个人。”薛达元说。
由于薛达元一开始就强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谨慎进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他最后没有再被邀请参加会议。“中国有100多个转基因专家,如果发出的都是一个声音,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总需要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薛达元说。
据农业部网站资料显示,第一届安委会是在原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的,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担任主任。第一届安委会由58名专家组成,涉及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贸易等多个领域,负责安全评价评审、技术咨询及技术指导工作。安委会任期3年。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共找到4位本届安委会专家,但大多都不愿意表态,“不想站到风口浪尖上”。
只有一位要求不具名的安委会专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第一届安委会成立于2002年。“成员是58人,其中,生物技术专家占近70%,占绝对多数。”
该人士介绍,在第一届安委会尚在运行时,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德国拜耳集团、瑞士先正达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等外国公司也提交了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进口安全证书申请18份。“经过两年的安全试验和检测,农业部发放了17个品种的进口安全证书。”
该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其实,2005年是转基因大米和玉米获得安全证书的十字路口,本来第一届就已经准备批准了。但是,“一些转基因专家对安全证书的批准过于乐观,先抢跑了。”
“抢跑”是指,2004年、2005年在湖北发生的非法种植转基因水稻事件。此事发生后,农业部在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审批上更加谨慎。2005年6月,第二届安委会成立,成员有74名,增加了食用安全、环境安全、技术经济、农业推广和相关法规管理方面的专家。“其中,卫生与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8名,占10.8%;宏观政策、经济贸易与科技管理领域专家5名,占6.8%;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检测、标准化方面专家8名,占10.8%,而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家大大减少,只有10名,占13.5%。”由于安委会组成人员更加多元和平衡,在此后两年的安委会例会上,反对声音越来越多,遂搁置了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申请。“每年组织两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审,多个项目申报者中约有33%的申报单位和个人未能获批准。”
“申报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的单位,并没有能够及时满足安全评估所需要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客观上导致转基因水稻一直没有获批安全证书的重要原因。”薛达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认为,就是否成熟而言,目前也才是基本上完成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评估,其实这种风险评估再做几年也不见得就很充分。“由于事关人体健康,实际上可能需要更多时间的评估。”
2009年12月,第三届安委会悄然完成了改组。“去掉了第二届成员中的14个人,变成60人,刚一换届,就批准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种,和华中农业大学的两个转抗虫基因水稻品种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上述安委会专家说。
“有的主管部门的官员本身也是专家,在委员中也占一席之地。”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吴彤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对记者说,“他们的发言容易具有导向性。”他认为,政府应该是中立的协调方。 ★
转基因作物在国外
美国:
小麦主粮的商业化尚未推开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比较多的国家。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2009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85%,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91%,转基因棉花为88%。可是,在美国,至今还没有对主粮小麦进行转基因的商业化种植。
美国政府早在2001年就给美国的转基因主粮小麦(硬质红色春小麦)颁发了安全证书。
在2004年美国政府准备批准转基因主粮小麦的商业化种植,但是,由于欧洲、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一直强烈反对转基因小麦,如果美国商业种植转基因小麦,那么这些国家的买家可能会从其他地区寻购小麦。迫于压力,孟山都公司2004年主动撤销了转基因小麦商业化种植的申请。
在加州,2009年有3个县对转基因作物进行了全民公决,决定禁止在自己的县里种植转基因作物。有一家美国企业在加州做药用转基因水稻的田间试验,因为当地农民反对,被迫转移到密苏里州。
俄罗斯:
反基因专家当官
2006年年末,世界闻名的反食用转基因产品专家、俄罗斯生物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走马上任,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
2005年,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着手研究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的健康状况,发现基因食品影响了小白鼠以及它们后代的健康。这一研究结果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活体动物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每年,俄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都会发布很多关于转基因产品潜在危险的报告和论文,但一些西方的跨国公司却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而对这些报告和论文表示置疑。
日本:
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
日本对转基因作物实行严格管理和慎重对待。根据“Angus Keid Group”发布的调查,82%的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持否定态度。2006年8月,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的否定态度已开始影响日本的食品加工业。例如,几乎所有的酿酒商已开始停止使用转基因产品酿造啤酒;相当一部分生产传统日本食品如豆腐的公司开始使用非转基因原料,并标记上“没有使用转基因大豆”。
印度:
停止转基因茄子商业化
2010年2月,印度中止了世界第一批转基因茄子的推广,认为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才能在全国种植,以确保消费者的安全。
此前,在相关政府委员会于2009年10月份批准转基因抗虫害茄子的商业化后,印度主要种植茄子的几个邦抗议不断。2010年2月6日,Uttarakhand邦第一个表态,称他们将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不久后,另外两个城邦Himachal Pradesh和Karnataka也作出相同决定。最后,环境部长Jairam Ramesh在2月9日表示,禁止商业种植转基因茄子,要求须先对其进行独立的安全测试,评估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长期影响,并获得公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