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重庆警改:洗白“黑警帽”
这次的机构改革,很大原因是为了精简机构,裁减机关人员,把更多警力充实基层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晓磊
一场规模空前的“洗白”行动,正在重庆警界进行。
数以千计的警察,摘下了过去在内设机构或派出所时的深色警帽,换上代表全新警种“交巡警”的白色警帽。这是重庆公安在机构改革中倾力打造的一支队伍。尤其是今年3月,在“处科级干部集体解任”的机构改革铺开后,又将有新的警力下沉到基层一线,加入“洗白”的行列。
而在各界评论看来,风暴般的“洗白”也许还有另一重深意,即希望重庆警界借助“打黑除恶”的余势,通过“大换血”式的机构改革,肃清“黑警察”,涤荡多年来的沉疴积弊。
警界“大洗牌”
清晨八点不到,披着山城特有的薄雾,民警颜峰(化名)按时出现在交巡警平台,向闪着微光的指纹考勤机伸出手指,宣布一天工作的开始。
这个一米八五的大汉,全身几乎武装到牙齿:身披可装卸电池的黄绿色反光背心,左肩别着警哨和对讲机专用肩咪,腰带上别着伸缩警棍和强光手电,腰后藏有防暴用的辣椒水,警用双背包中常备防割手套和一个小型急救包,9毫米口径左轮手枪紧系着防抢的枪纲,整个人像是电影里的未来战警。
就在半年前,他的职务还是重庆某公安分局巡警支队副支队长。在这场风暴般的“集体解任”中,他调整了岗位,成为一个交巡警平台的临时协助负责人。“临时”表示还没通过考试,“协助”表示是副手。
头衔听上去没有过去响亮了,办公室也变成了露天警务平台上的几把小椅子,但本刊记者面前的颜峰却显得精神十足。巡逻、防控、纠违、抓捕疑犯、捣毁毒窝,他样样都干得生猛。“我当了十年警察,热爱这份工作。”他告诉记者,“岗位虽然调整了,但我的态度是积极的。”
颜峰是这场机构改革所牵动的上千名警察中的一员。3月,重庆市公安局公布了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直属单位、分局处科职领导干部集体解任,除了交巡警勤务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外,其他直属单位和分局的机构改革迅速推进。3500多个岗位需要重新竞聘,只要符合条件的民警就可以报考。而交巡警则主要采取内部循环,一般不能报考其他警种。
许多警察面临着个人命运的十字路口。一些本来已在原地经营多年的“老同志”将重新面临选择,可能将充实到交巡警一线,也有可能到重庆边远地区任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颜峰一样“来之能战”,不能适应竞争的将被抛在后面。
一名不愿公布姓名的警员告诉本刊记者,过去自己部门的同事,连同老领导在内,已经全都各奔东西了,有的成为了交巡警,还有的已完成了笔试,正在准备面试。据了解,笔试的考题以主观题为主,和业务联系较为紧密,靠临时突击复习用处不大。
“打黑”和“换血”
重庆警界“大换血”式的机构改革铺开后,许多评论都把它和“打黑除恶”联系在一起。有观点认为,曾任重庆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的文强和手下多名干将落马,被挖出的涉黑警员数以百计,可见警界积弊之重。而在“打黑”之后出一剂“大换血”式的猛药,整肃文强等人留下的弊病丛生的队伍,“洗白”黑警察的形象,似乎也顺理成章。
不乏有人为此叫好。有网民说,在“打黑”之后,进一步对警察队伍来一个全身检查,可以使“吃闲饭”的角色让出位子,给腐败警员一个震慑。通过干部重新竞聘上岗,有望清理干部队伍中坏死的肌体,重建一支合格的队伍。
但重庆警界否认“打黑”和“大换血”之间有必然联系。一名警界人士向本刊记者表示,以机构改革中启动较早的交巡警勤务模式改革为例,就绝不能说是为了“打黑除恶”和清理文强种下的积弊,才把交警、巡警合一。
他表示,文强手下的涉黑警员,只是警察队伍中的一小部分。文强1992年任四川省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时,在局领导中排名并不算靠前。此后10年里,他一直分管刑侦工作,后来的禁毒、经侦等都是从刑侦队伍中分出去的,文强几乎从未分管过交警。在人事方面,文强担任常务副局长和党委副书记后,权力较大,对干部也比较了解,但重要人事变动是要党委决定的,文强并非能一手遮天。“打黑”和文强落马,与交巡警的出现没有必然联系。他还表示,事实上,文强等人当年在位推行的一些政策、措施,只要是好的,我们现在仍然在搞。
那么机构改革是为了什么?重庆市公安局给出的解释,比实际的改革举措平和得多,其宣传处称,机构改革的目的在于解决“事权划分不明、政出多门不畅、权责不对应、基层警力匮乏、机关人员臃肿”等问题。
为此,外界有评论说,“大换血”何必“羞答答”。但本刊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重庆警力确实严重匮乏,虽然经过几次扩编,目前重庆市几乎每两个公务员中就有一个是警察,但警力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据重庆市公安局研究室统计,重庆市每万人中实有警力人数为9.42,低于全国平均的11.75,更低于广州的23、天津的29.9、上海的32.6、北京的39.47,这意味着一个重庆警察要当其他城市的三个用。
书面数字的背后,事实上,过去有大量警员“猫”在市局或分局内设机构,很少直接参与巡逻防控、打击犯罪、服务群众,而一些基层派出所的人数则仅够凑支篮球队,机关和一线循环互动不够,以至于前些年重庆必须把“派出所警力占当地警力的一半”作为工作目标。这次的机构改革,很大原因是为了精简机构,裁减机关人员,把更多警力充实基层。因此在组建交巡警时,市局直属机关一口气下去了约1030人。
焦点:警力和“军心”
“他们来了以后,我们银行大概都不用请保安了。”重庆高新区一家银行的负责人许文娟认为,大量警力走上街头,市民安全感增强了,寻求服务也更方便。
前不久,就在这家银行门前的天宫殿交巡警平台接到群众举报,称有人吸售毒品。民警随即盯上了相关可疑人员,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跟踪,直到十几公里外的一居民小区内。当天下午3点30分,民警现身检查,发现11人正在聚集吸毒,现场缴获麻古、冰毒、K粉等毒品84克,以及管制刀具两把。
另一件发生在这个交巡警平台的故事,是一个自称“户极府”的湖北人在重庆迷了路,语言不通,不会写字,又没有亲戚朋友,最后找到交巡警平台寻求帮助。民警花了近四个小时,终于根据他极重的湖北口音确认了他的名字和身份,为他提供了帮助。
重庆市交巡警总队政委林家国告诉本刊记者,交巡警亮相后的20天内,重庆主城区刑事案件发案量环比下降48.5%。2月9日当天,重庆市27年来首次出现街面“零两抢”。群众安全感有所上升。
“看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巡逻的民警和闪动的警灯,我觉得自己无路可逃了。”被上网追逃3个多月的涉黑犯罪嫌疑人曹红兵说,为了争取从轻处罚,他在反复权衡之后,来到交巡警平台投案自首。
然而,在大批警力下沉后,警力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因为人手不够,一些交巡警平台目前仍在实行“四班三运转”或“三班三运转”,离“五班三运转”的目标仍有距离。而随着交巡警在重庆市主城区外的各个区县铺开,警力不足可能成为制约其作用发挥的瓶颈。为此,重庆市正在大力扩充警力,在今年上半年公务员考试中,一口气招录警察就达3450名。
一些舆论还关注此次机构改革中警员的情绪问题。有媒体称,在“大换岗”中,不少原先在重庆主城“坐机关”的警员因被调至基层部门、偏远区县而怨言颇多,一些中层干部因面临重新竞聘上岗也忧心忡忡。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警员告诉本刊记者,已经感到了公平竞聘带来的压力,现在就像是一场竞选大赛,已经在第一轮被PK掉了,正在等待“复活赛”。至于能否成功“复活”,要看自己的表现了。
许多基层年轻警员则对公平竞聘表现出了很大热情。一名在派出所工作了多年的警员表示:“以前没有关系,没钱行贿,很难上升。现在大家公平竞争,给业务能力强、却没有背景的人提供了机会。”
网民对此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也很高。网络评论员毕晓哲说,希望竞聘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千万别让“老实人”吃亏,尤需面向基层一线,提拔和任用一大批兢兢业业、长期奉献的干警,真正形成对警界不良风气的荡涤;二是考核挑选领导干部的程序务必透明,选拔和考察干部的组织者能够保持公心,让每一名领导干部的任命经得起检验。□
《瞭望》文章:中山:突破警力“瓶颈”
中山市公安以借助社会力量、采用科技手段以及激活现有警力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高警务效能和便利群众的“双赢”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孔博
广东省中山市的机动车数量从10年前的20万辆,增加到现在的75万辆,但交警的人数却基本上没有增加。怎样应对交通和车辆管理的挑战?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各地,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如何以有限的警力,有效应对日趋繁重的工作,是基层警务机制改革的一项主要议题。
中山市近年来探索借助社会力量、采用科技手段以及激活现有警力等方式,积极推动警务机制改革,突破警力“瓶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高警务效能和便利群众的“双赢”效果。
“借力”社会协作力量
车多人少,警力短时间内又不可能“按需增长”,中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想到了“借力”。
中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刘大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该支队近年来在车辆管理方面探索靠前服务,并大力借助社会力量来分流交警的压力,实现了四个“一站式”:
一是车辆注册登记“一站式”。针对原来全市只有一个机动车注册登记点、群众购车上牌不便的情况,在中山市南部和北部两个镇区各增设了一个机动车注册登记委托发牌服务站,在购车现场即可选定机动车号牌。
二是车辆转移登记“一站式”。为方便二手车交易,中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先后在全市三个交易市场分别设置转移登记服务站,通过外派民警检验车辆、计算机网络核对档案和确认身份、利用社会资源现场出证等,将办理周期由原来一个星期缩短为2小时。
三是车辆注销登记“一站式”。在中山市物资回收企业设置机动车报废服务站,群众只需将机动车及相关资料送至物资再生利用公司,就可以办结车辆报废手续。
四是驾驶人体检证明“一站式”。通过与医疗机构建立计算机网络,实现群众学驾体检在医院当场领取到“受理回执”即完成业务办理。
中山市旧机动车交易中心总经理张灿成说,过去二手车交易办证要在市场、交警部门之间往返两趟,奔走四五十公里,跑五六个窗口,现在只要在一个地方、一个窗口就可以办好,降低了老百姓的“交易成本”。
对于交警部门,这项措施也一举两得。“如果不借助社会力量,要满足现在的工作需要,可能要将我们现有的民警、辅警和雇员人数翻一倍。”中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办公室主任李昶江说,分流工作量之后,中山市交警部门可以把更多的警力投放在加强交通管理上。
警力不足“科技补”
中山市是著名的侨乡,现有常住人口约146万人,而旅居港澳台及海外的同胞侨胞则多达80万人,再加上数以万计的外资企业,人员对外交往十分频繁。
中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主任周云峰告诉记者,近年来护照和港澳通行证的年办证量骤增至百万证次,这一数字一度接近北京等特大城市,而办证大厅总共只有40个民警,工作强度非常大。
中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选择“向科技要警力”。周云峰介绍,2004年该处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研制出“IC卡自助申请机”,办事群众只要持IC卡直接在申请机上点击触摸屏,就可以进行自助申请,并可以完成受理、收证、缴费、速递和统计数据等服务,整个过程只需要20多秒,免除了以往排队、填表、收费等环节的等待。
2009年5月,中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率先启用了自行研制的“智能发证机”。申请人只需要凭受理回执上的条形码,就可以在12秒之内取到所需证件。该处办证大厅的民警刘炯然说,过去采用人工方式,发证要先查到签收时间,然后在柜子里找,往往需要三四分钟,而现在所需要的取证时间还不到过去的1/10,大大减轻了民警的工作压力,也缩短了群众的等待时间。
本刊记者在中山市采访了解到,为缓解警力的不足,当地警方积极探索建立用科技手段来弥补警力不足的机制。例如,中山市三角镇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户籍人口加上外来人口有近14万人,而公安分局只有70多名民警,管控压力较大。为此,三角镇投入资金350多万元,建立起了100%覆盖全镇重点部位和主要出入路口、全部工业区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平台,民警在监控室里随时可以看到全镇的情况,大大提高了社会监控能力和打击违法犯罪能力。
加强考核释放现有警力潜能
中山市看守所是一所特大型看守所,月均关押量约4000人。2008年和2009年,这个几年前的“黄牌所”连续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一级看守所”,所长胡学增说,这与坚持实行“定岗定责”的绩效考核有直接关系。
胡学增说,过去看守所民警年龄结构偏大,工作压力大,不少民警缺乏上进心,再加上过去公安队伍的管理评价方式主观性较强,常常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等现象,不利于调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看守所工作不力,一度被挂了“黄牌”。
从2005年开始,中山市看守所开始实行“定岗定责”的绩效考核。根据每个岗位不同确定其职责,并细化为考核分,每个月底进行考核,没做到的就扣分。“考核分跟岗位津贴、评先评优、提拔晋升等‘挂钩’,既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公正,又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民警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胡学增说。
近年来,中山市公安局探索民警网上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挖掘现有警力的潜力,各项工作走在广东前列。2009年4月,广东省公安厅开始逐步在全省基层所队部署“工作执法一网考”,即通过省公安厅开发的公安网络、民警绩效考核系统、警务综合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对民警的工作、执法质量进行量化考核。民警每天的工作都要录入计算机,系统将根据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给予评分。
中山市将过去的探索全部纳入“工作执法一网考”,截至目前,占全体民警总数的80%的3771名民警已使用新的网上绩效考核系统。考核结果与经济激励、晋职晋级、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警衔晋升和入党六个方面挂钩。2009年底,中山市公安机关试用期满到期转正的84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应用“一网考”结果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中山市公安局三角分局局长刘伟刚说,在“工作执法一网考”之下,各警种、各部门可根据不同岗位特点,科学调整考核方案、考核指标和考核分值,发挥“指挥棒”的作用,通过考核体现管理者的导向,民警也能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并清楚自己在单位中的整体表现,促进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