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CCTV《今日观察》播出:停车费涨了之后,以下为节目实录:
停车费涨价了,这是近一段时间,北京很多的开车的人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从这个月开始,在北京的13个重点区域,比如说西单、中关村、王府井这样的商业地区,停车一小时就要交10块或者是15块钱。这样下来,一天的停车费就要到上百块。如此高的停车费用,会不会让开车的人望而却步?困扰大城市的停车难、交通拥堵等等问题能不能因此而得到缓解?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张鸿共同评论。
前门、王府井、北京13个重点地区实行新的停车收费标准,实施效果如何?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能否缓解热点地区的交通拥堵?
停车管理人员:停车费上涨 在停车辆屈指可数
十块钱一小时已经涨钱了,人家都不停了。
张鸿:真正要停车的人各有各的招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是让人家在重点区域少停车,效果好像是达到了,但很多车位都空了,人家不愿意在那儿停车了,但是让大家少开车的效果没那么明显,因为还有别的地方可停,现在网上也有重点区域的停车攻略可以借鉴。此外,周边的一些居民,也在出租自己家的空车位,但这样也造成了一些新的扰民现象,包括局部拥堵的状况,这是政策制定者一开始没有考虑到的。
何帆:治理交通拥堵是系统工程 而不是单独实施的一项政策能予以解决的
(《今日观察》评论员)
如果一涨价就能够解决问题,那么世界上好多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从表面上来看,这项政策让停车费收费上涨,看起来效果比较明显。在实施的第一天,西单路边停车就减少了八成,很多车都跑到旁边小胡同里乱停乱放了,这一些乱停乱放的车对交通拥挤状况也影响很大。我们现在发现不能够对单独实施的一项政策给予太高的期望,毕竟治理交通拥堵是一个系统工程。
张鸿: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 必须有精准的数字作为支撑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些措施是一个组合拳,单独的一项措施肯定没什么用,组合拳是奔着目标去的,要精准的知道路上什么车在跑,然后来进行限制,才能有效。《中国青年报》提供过一个数据,2004年,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少华的提案里有这样一个数据,公务车占总机动车的比例只有26.7%,但是在路上跑的车里,5辆中就有4辆是公务车,公务车占用了道路资源的80%。
在去年交通限行的时候, 09年4月11号起,北京市的各级党政机关继续封存30%的公务车,除了限行以外,还要封存30%。在08年奥运限行的时候,是70%的公务车封存起来,封存21万辆,那么公务车的总数是30万辆。但06年中非论坛的时候,封存了49万辆公车,路上特别顺。08年才30万辆,这个数字就不太好算。最关键是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必须知道精准的数字,否则无法进行精准的管理和精确的打击。
何帆:政策需求管理的目标还是要给大家提供更多出行的便利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十项措施是十全了,但还没有十美。从供给的方面,它强调五环路要重新改造了,要在城市里多修一些快速的公路。多修路当然很好,但是它可能会带来问题,修路的速度肯定赶不上买车的速度。从需求的角度,北京市政府也在想办法,包括提高停车位的收费、限号限行等等做法,这些做法都有一些不太尽人意的地方。我建议,我们需求管理的目标还是要给大家提供更多出行的便利。
北京治理交通拥堵亮出组合拳,献计献策,大城市交通如何系统化推进?
张鸿:应完善公共交通的协调与统筹
(《今日观察》评论员)
组合拳分短拳和长拳,短拳是最直接有效的,短期内最见效的。比如限行,有100辆车在路上跑,拿出来五分之一,它肯定就不堵,但长期拿就会有问题,它不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所以第一年实施的时候,官方的统计是轻度拥堵,有一些效果,但在第二年实施的时候,统计已经中度拥堵。因为根本上来说,小车跑的路和公交车的路是动态平衡的,就是路上的拥堵程度和公共交通的舒适程度是成反比的,如果公共交通非常舒适,自然就不会拥堵,如果不舒适,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买车把路给堵上。
公共交通不光是地铁、公交车,还有就是校车,因为很多人家里买车是为了送孩子上学,如果有一个完善的校车制度,那就减少了很多家长早晨要开车送孩子,晚上要开车接孩子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个公共交通是出租车,94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就非常习惯用电话叫出租车,它是整个协调的统筹的,这样做不但减少碳排放,而且我下来以后就有车坐,非常快。但是这种方法在其他地方都没有推广,在北京,大家都习惯在大马路上拦车,都不习惯用这样一个电话调度的方式。这一个事习惯问题,第二个二是出租车公司,包括政府在调度的发展上,整个统筹上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何帆:城市交通管理要注意精细化管理和系统化管理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们的城市交通管理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精细化管理,我们需要更加精确的知道路面上的交通的状况,然后时时的进行调控。比如有些国家的中间隔离带不是固定的,现在日本在推广一种会思考的交通灯,它有一个自动感应的系统,能够判断现在路面上的拥堵状况,然后根据路面的状况调节红绿灯之间间隔的长短,这样能使得我们管理交通更加的精密化。
另外一个是要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要把城市建在轨道上,要用更多的公共交通来代替现在私家车的出行。北京市的交通拥挤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因为北京市的周边有很多几十万人口居住的小区,早出晚归,这个时候的这些交通大军都出现在这些拥堵的地方。我们能不能够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已经设计好全面的资源配备来缓解交通?
总之,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要像管理一个生态系统那样去考虑他们之间非常精妙的平衡。
史其信:这是一套系统性的政策执行 而不是一个单一提高停车价格的措施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这是一套系统性的政策执行,而不是一个单单地提高停车价格的措施。它必须跟停车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相配合,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强调,出行者采用绿色出行方式。所以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整个趋势是必须得要采用其他各种各样的措施,包括错时上下班等等。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应强调把公交系统建设搞好,我们在北京市13个重点区域实行提高停车费的政策,都是在公交方式比较方便的地方,利用这种经济的方式让他们感觉到可以放弃使用小汽车出行。
段里仁:提高重点地区的停车费只是一个开头
(北京市交通委专家长安大学教授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我们的交通拥堵在时间上在空间上都是不均衡的,我们在一些重点地区的交通量特别大,现在提高这些重点地区的停车费是一个开头,小汽车拥有者不太方便了,我们是不是调整一下公交线路,继续地增加轨道交通,在一些交通枢纽可以采用停车换乘的办法。
张鸿:政府应完善制度与规划 不能让个人来买单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有一个同事,最近买了车,天天停在家里不开,他说要节能减排,买车是刺激内需。其实这个责任更多的要让政府来担,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路上拥堵到底哪些责任属于开车的人,哪些责任是属于政府的,是不是因为政府的一些制度和规划不到位而造成的。比如一些立交桥,转上去半天都是晕的,有的地方出了一个环线,紧接着就是一个红绿灯。政府应该先把规划做到位,然后再去考虑在减少拥堵的时候,让个人承担一些责任,不能把所有的单都让个人来买。
何帆:买车要节制 开车也要节制 政策要更节制
(《今日观察》评论员)
之所以现在开车不畅通,就是因为我们当初买车的时候买得太高兴了,所以我们买车要更节制,开车也要更节制,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政策也要节制。我们的政策不能在一想起要扩大内需的时候,就鼓励大家都去买车,但是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又发现路上有了交通拥挤的状况。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